李士更
(唐山市豐南區第二中學,河北 唐山 063302)
創新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使學生體驗學做科學的過程。通過對小課題的創新、探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強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和鉆研,通過對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的感受與理解來掌握已有的知識,通過對舊知識進行新組合,進行探究,得出新的結果。這種"新的結果"可以是學生新的認識,新的提高,可以是一種新的觀念,新的思維;也可以是一種新的想象,新的學習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著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營造廣闊的空間,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自主性、創造性、創新性,學生能力的培養是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而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重在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
一位教育學者講: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創新者,探索者。巧妙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有意創設學生參與的空間。問題環境的設計不僅包括問題本身的設計,還包括問題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預計解決方式,連鎖引發新問題的方式等。結合日常教學,引導啟發學生去延伸,開拓問題鏈,重視并利用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疑惑和問題,引導他們相互解疑。創設"微科研"的問題環境,讓學生更多地體驗探索,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問題為載體為核心,圍繞著問題的提出和拓展而展開,教師創設有利于學生產生問題的教學情境。可采用以下途徑創設情境:利用實驗、或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利用設問;利用生產生活實際;利用教科書、報刊等。
思維始于問題,創造力富于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在創新性學習的教學中,教師不是向學生提供一些結論性的知識,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是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有時會提供一些材料,但這些材料不直接解決問題,而是作為解決問題的某些依據,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需要學生補充收集材料。因此說,創新性學習就是以問題或課題作為學習的載體,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來組織學習活動,實現學習目標。在創新性學習過程中,教師可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自己進行選擇,也可以讓學生從生活、社會和自然中去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
在創新性學習中,教師和學生沒有可遵循操作的"本本",這給教師和學生一方面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同時也對老師和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挑戰,如創新性學習模式、課題的選擇、都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合作,將問題貫穿課堂始終,吸引,牽引學生的注意,教師用問題的方式對學生啟發,指導,不輕易告訴學生答案,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一環緊扣一環。用問題解決問題與用答案解決問題二者是不同的,前者的著眼點在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后者只在于問題的解決。
案例:金屬鈉的性質和用途
情境創設:表演化學小魔術:滴水點燈。(課前在酒精燈燈芯里暗藏一小塊金屬鈉,實驗時用膠頭滴管向燈芯內滴一滴水。)
引導:在剛才的魔術中,奇妙現象的產生就是金屬鈉的功勞。為什么能滴水點燈?在魔術中金屬鈉的作用是什么?鈉具有什么性質?
實驗1用鑷子從煤油中取出鈉,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鈉一端的表層,觀察表面的顏色和光澤;將其放置在空氣中,觀察表面顏色的變化。
實驗2將一小塊金屬鈉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
實驗3在集氣瓶中放置一團玻璃棉,將兩三粒金屬鈉放在玻璃棉上,向集氣瓶內通入氯氣。觀察現象。
實驗4將一小塊鈉投入盛有蒸餾水的燒杯中,反應完畢后滴幾滴酚酞觀察現象。
提出問題,學生分析并參與解決:
①鈉為什么應保存在煤油中?為何能保存在煤油中?
②金屬鈉暴露在空氣中,為什么顏色和光澤會發生變化?
③金屬鈉與水反應時產生的氣體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或裝置可以檢驗該氣體?
④金屬鈉與水反應時為什么滴有酚酞的水溶液顏色會變紅?
⑤實驗過程能否帶水?
⑥鈉著火能否用水滅?
發散思考:
①將Na投入HCl溶液中將會看到什么現象,Na跟H2O先反應還是跟HCl反應?
②鈉比銅活潑,將鈉投入硫酸銅溶液中,會有銅析出嗎?
③通過對金屬Na的認識,你對活潑金屬有何結論?
整個過程從創設情境,然后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到探索創新、解決問題都由學生自主操作,教師起引導點撥的作用,在研究、討論、發散、創新的過程中,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發揮,潛能得到開發和釋放。
著名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說過,創造能力是經發散思維而表現出流暢、變通與獨特三種問題解決特征的能力。它顯著特點是:勇于開拓,創新求異。
首先創新性學習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實踐操作,拓展了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的范圍和途徑,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使學生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在過程的實施中形成能力。
其次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先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貴在自己能發現問題,凡事能感到為什么?提供給學生自我探索,獨立思考,自我實踐,自我創新,自我實現的機會。并引導學生深入創新,師生互動,形成積極亢奮的思維狀態。把學習與思考,探索與創新,創造與發現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效地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建立在創造性思維的基礎上,創造性思維是相對知識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它是超常思維和發散思維有機結合的產物,它是非邏輯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滲透的結晶。它的一般思維程序是:

[1]樸雪濤.《教育科學創新方法基礎》.當代世界出版社.
[2]柳海民.《現代教育理論進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3]劉知新.《劉知新化學教育文選》.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