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球
(廣西工學院圖書館,廣西 柳州 545006)
畢業論文從選題、開題、研究、分析、總結,到修改成文及答辯的全過程,是對畢業生理論與技能、知識與分析理解能力的全面檢驗,也是畢業生綜合能力培養與提升的過程。
然而,我們在對本校的本科生畢業論文調查過程中,發現了論文中普遍存在的幾個問題:①選題過大過寬,內容偏廣,不夠深刻。②創新性少,文獻歸納能力差,抄襲現象嚴重。③文獻閱讀量不足,參考文獻數量少、不夠新穎,3年以前的參考文獻居多。④論文格式不規范,表現在中英文摘要撰寫、頁碼標注、圖表標注、參考文獻著錄等方面,形式五花八門。另外,還存在大量的標點錯誤、錯別字等現象。
這些問題,集中反映了畢業生在學習創新能力和信息行為特別是信息處理能力上存在的缺陷。表現在信息行為上,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做畢業論文的時間太少,并且查詢資料的時間占完成論文總時間的比例偏少。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的學生用不多于3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畢業論文。其中,用1個月時間完成論文的學生占所調查總人數的16.7%;用2個月時間的占20.3%;用3個月時間的占29.7%;用4個月時間的占21.6%;而用半年以上時間的僅占11.7%。
在“查詢資料的時間占完成論文總時間的比例”的調查中,“小于等于20%”的學生占總人數的5.5%;“大于20%小于等于40%”的占總人數的45.4%;“大于40%小于等于60%”的占總人數的42.7%;“大于60%”的學生占總人數的6.4%。
一般而言,進入大四,就要為畢業論文作相關的準備了,包括考慮選題方向、選導師、儲備相關知識及文獻資料。然而,很多畢業生卻忙于實習和找工作,沒有充裕的時間來查找和閱讀資料,導致論文缺乏一定數量的參考文獻做支撐,并且在短時間內匆匆寫就,有些內容和知識點還來不及消化、吸收、反芻,也來不及仔細檢查和修改,如此,畢業論文的質量當然不會太高。
②獲取文獻信息資料的途徑以互聯網為主。在“各種信息獲取途徑對完成學位論文的重要性”調查中,認為互聯網“非常重要”的學生比認為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非常重要”的學生要多,前者的比例為75%,后者為60%。在“獲取信息途徑的使用頻率”調查中,“非常常用”互聯網的學生比例為77%,“非常常用”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的學生占54%。在“對通過互聯網和圖書館兩種途徑獲取的信息的總體滿意度”調查中,對互聯網“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學生分別為46.7%和38%,對圖書館“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學生分別為31.6%和41%。
不可否認,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人們獲取各種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但互聯網的信息良莠共存,能夠免費獲取的學術研究資料全文,大部分是沒有經過同行評審的,質量及可靠性、權威性都有待提高,論文的書寫格式有些也不規范。學生如果以這些網絡資源作為研究基礎和范文,他的論文自然會受到一些不好的影響。
③絕大部分畢業生沒有參加過“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的學習。這部分學生占被調查總人數的68.9%。該課程為選修課,在其教學內容安排上,有關于論文寫作方面的知識,包括選題、論文格式規范、學術道德等。學習過該課程的畢業生,畢業論文的質量要比沒學習過該課程的畢業生高,前者論文得“優”的比率是20.7%,而后者論文得“優”的比率僅為6.7%。另外,由于沒有學習過“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大多數畢業生對圖書館資源的了解不夠充分,他們的檢索方法和技能也得不到有效改善和提高,導致部分學生放著高質量的圖書館資源不用而轉向互聯網搜尋所需文獻資料。這也是大部分畢業生文獻閱讀量不多、參考文獻權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個人因素、文獻因素、導師因素等,因此,對畢業論文評價的指標也應該涉及諸多因素,做到全面、詳細、準確。
目前國家對畢業論文的評價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均為各高校自行擬定。筆者在網上搜索下載了12所高校對各級畢業論文(碩士畢業論文占多數)的評價表(14份),各校的評價指標名稱各異,但內容差別不大,大多數僅有一級指標及評分參考標準,僅有3所學校的評價表包含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大體有:論文選題、文獻綜述、工作難易程度及工作量、研究成果及創新性、論文寫作等,基本涵蓋了論文格式、論文內容、論文創新性3大方面,對畢業論文的寫作起到了一定的導向性作用。
但是,這些評價指標都是從論文本身進行評判,對于在論文中無法一一體現但與論文本身密切相關的一些因素,如導師的指導意見、查閱文獻資料的能力、外文應用能力等,絕大部分學校的評價體系都沒有涉及。而且,很多指標是屬于定性的,比較粗糙,即使有參考標準也不是很明確,這樣會使不同的專家對同一個評價項目的內涵和評價檔次的理解與使用尺度不一致。另外,現有的論文評價指標體系對解決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效果不大。
前面提到,畢業論文中的問題集中反映了畢業生在學習創新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上存在的缺陷。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缺陷,固然有學校教學管理、教師素質、學風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學生本身學習態度和能力方面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因為當前整個教育界普遍存在的素質教育薄弱的緣故。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為根本特征的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項內容。
信息能力不僅僅指查閱文獻資料的能力。1992年Doyle在美國信息能力國家論壇的年終報告中指出,信息能力應包括“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認完整和準確的信息是制定明智決策的基礎;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礎上系統地提出問題;具有識別潛在信息源的能力;能制定成功的檢索策略;能檢索各種類型的信息源;具有評價信息和信息源的能力;能為實際應用而對信息進行組織;具有將新信息整合到現存的知識體系中的能力;能采用批判性思維利用信息并解決問題”[1]。
我國學者徐仕敏經過仔細探究,認為信息能力的實質就是人類的認知能力,這種能力是人類個體普遍擁有,并且對經驗的養成、學習的效果和社會活動的績效有決定性的影響[2]。武漢大學的焦玉英教授通過對信息能力發展、研究過程的梳理,認為信息能力概念至少應包括個體性、廣泛性和技術性3個方面,并將信息能力比較全面地理解為:信息能力是社會某一主體在社會生活、科學勞動中進行搜集、加工、傳遞、吸收和利用信息等各項活動時靈活運用各種方式,主要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來發掘、利用社會信息資源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創造能力[3]。
總而言之,信息能力是學生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決策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這些能力的有機整合形成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一個人的信息能力會極大地影響他的信息行為,包括他所習慣使用的信息源和信息類型、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渠道、查詢資料時花費時間的長短等等。信息能力還是終身學習的前提,只有具備一定信息能力的學生,才能夠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對所做的研究進行擴展,并以自我為導向獲得豐富的知識。因此,信息能力應該成為所有大學生的一項行為內容和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能。
反映在論文寫作上,信息能力強的學生,能夠對論文選題、參考文獻選擇與閱讀、知識汲取與創新等方面進行正確的處理,從而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如果各高校能夠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及信息能力,并建立信息能力評價體系,以便能及時了解學生并促使他們修正行為、提高能力,就能有效避免畢業論文中出現前述的一些問題。
促進畢業論文的質量提高,需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對畢業生的信息能力評判標準。這些標準不是抽象的,而是從對學生具體信息行為的分析中總結形成的衡量尺度,并盡可能使用可量化的標準。它應該涵蓋以下內容:
①確定一個研究問題、項目的信息需求,并能用他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語言闡述需求。
②能夠識別多種類型與格式的信息源:所知道的信息源有哪些?這些信息源各自的特色是什么?面對具體的需求時,是否能正確選擇恰當的信息源。
③高效地獲取信息:能選擇合適的信息源或檢索系統,構建有效的檢索策略,隨著實施的進程能不斷調整、改進檢索策略,獲取各種類型的信息。
④客觀地分析、評價信息:能形成評價信息的最初標準,從所獲取的信息中提煉信息主題內容,能決定使用哪種信息,決定是否修訂初始的檢索計劃。
⑤利用信息完成任務:能確定信息的增加值,從信息中形成新的概念或新的知識,利用所獲取的信息完成計劃任務(包括產生特定的信息產品或成果),修訂信息產品或成果,通過各種形式有效地將信息產品及成果與他人交流。
⑥了解有關信息使用的倫理、法律和社會政治問題,在使用信息時能遵守法規法律、信息資源提供的規定以及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對引用的信息成果表示致謝。
具體指標及評分標準如表1所示。
由于目前我們要獲知學生的信息行為有一定難度,因此暫時先由畢業生對照這份信息能力評判標準,自我評分,并在提交畢業論文的同時,一起提交評分表。結果等級評價如下:得分在13~23分之間,信息能力評為“差”;得分在24~33分之間,信息能力評為“中”;得分在34~43分之間,信息能力評為“良”;得分在44~55分之間,信息能力評為“優”。
評分是為了解學生的信息能力狀況,更是為了促進學生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所以,這份評判標準對同一個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多次使用,以了解其能力變化,促使其養成好的信息行為習慣,不斷提高信息能力。

表1 信息能力評判標準(滿分為55分)
[1] Doyle.C.Outcome Measur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with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of 1990.[2010-07-07].http://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search/detailmini.jsp?_nfpb=true&_&ERICExtSearch_SearchValue_0=ED351033&ERICExtSearch_SearchType_0=no&accno=ED351033.
[2] 徐仕敏.社會信息能力的內涵及結構[J].圖書情報工作,2003(4):30-37.
[3] 焦玉英,余彩霞.企業信息能力及其評價方法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5(3):70-76.
[4] 沙淑欣,劉熠.對信息能力若干問題的思考[J].情報科學,2008(6):817-821.
[5] 張士靖等.美國加弗大學信息能力評價方法介紹[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7(12):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