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坤 朱偉君 方正勇
(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上海 200063)
科研圖書館是指全國科研系統各科研院所的圖書館,如中國科學院、省級科學院圖書館、文獻情報中心和其下屬各研究所圖書館以及一些其他部屬、省屬研究院所的圖書館。館藏以專業學科領域的科技文獻資料為主,學科范圍相對較小且專業。
在信息資源高度數字化的時代,單一的科研機構圖書館本身已經無法滿足讀者日趨復雜的需求,圖書館之間的多維合作已成定局,同系統、相關專業背景的科研館之間如何利用好自己的專業特色,在協作、互利、共建、共享的基礎上聯合建設,打造特色的專業數據庫,成為科研圖書館難解的重要課題之一。筆者將就科研圖書館間資源共建的模式進行探索,并在資源共建的背景下對數字資源共享體系的建設做些探討。
由于資金或體制的因素,國內的科研圖書館大多局限于對相關專業圖書、期刊的采購與使用,受贈的會議文獻及專業科研領域的灰色文獻也包括在內。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的資源共享協作網一度給科研圖書館帶來了生機,協作網很好地擴展了科研圖書館的資源利用范圍,特別是擴大了小型館的虛擬館藏量。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及讀者利用資源的觀念與習慣的轉變,數字資源漸漸被科研圖書館所關注,國內有些行業的科研圖書館已經邁出了數字化的腳步,開啟了專業領域數字圖書館的時代。但是,與綜合性圖書館不同的是,科研圖書館的數字化進程一開始就陷入了兩難的尷尬局面,一方面是市場上數字資源產品的迅速增長,另一方面是讀者資源需求的專業化。
針對市場上專業化數字資源分類分包服務的缺失,筆者認為,“自力更生”——系統內或行業的多個科研圖書館聯合起來,打造具備專業特色或與本專業科研緊密相關的數字資源庫,以資源共享的形式與相關專業科研圖書館共享,并適時推向社會,形成產業化的專業數據庫,不失為一項新的協作方式。
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中指出:“我們淹沒在信息中,但是卻渴求知識。”這是因為,在信息社會,無序非控的信息不能稱之為一種資源。專業的科研院所本身有著各自領域的資源優勢,可以自發結成一個龐大的資源互助網絡,通過各自的資源優勢將資源變大變強,以至于形成一個專業的數據庫。資源共建,就是挖掘、管理與使用這些無形信息資源的有效途徑。
所謂“共建”,圖書館學專家是這樣定義的:為資源共享需要,由圖書情報工作者和用戶共同建設起一個包括圖書情報部門的智力資源、文獻資源和一切可供用戶享用的其他物質資源在內的資源體系。這個建設的過程稱為資源共建[1]。
近年來,資源共建成為圖書館界熱門討論的主題,經統計,2000年至2009年10年間,論及“資源共建”的論文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數據統計源于《中國知網》)[2]。

科研圖書館資源共建的最終目標是建成多種類型的統一標準下的多個“信息聯合體”或“資源共享聯合體”,并為科研活動提供信息資源服務。目前較多的是縱向共建,即系統內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參與資源庫共建項目的機構,一般是科研上有交叉、業務上有雷同或相近研究專業的科研院所,筆者所討論的“共建”也是定位于這種“同一專業領域、不同機構”科研院所之間相互合作的資源共建項目。
“共建”的特點是“異地合作”。網絡與通訊技術的發展,為異地合作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和保障。共建資源庫的前提必須是合作的科研單位都需要,而且各方都具備優勢資源(即數據采集源),以平等付出、成果共享的方式參與共建共享的過程。
3.2.1 共建的原則
為了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與準確性,在采集信息資源時,必須注意掌握以下原則[3]:
①針對性。主要是從數字資源庫的性質、任務與服務對象出發,有針對性地確定信息采集的類別與內容,其中,服務對象的不同,信息采集的范圍、側重點、信息挖掘的深度都應該適當有所區別,同時還要考慮到未來共建信息資源庫的社會效應,能否擔當起公共資源庫的職能。也就是說,“針對性”對于共建資源庫的可用性與可持續性有著決定性作用。
②系統性。系統性能夠追蹤某學科的動態發展,不僅指單個資源庫的縱向系統性,多個資源庫之間也要能橫向地全面反映某學科的相關信息,只有連續系統地采集和積累信息資源,才能掌握專業的變化規律,保證信息資源的連續、系統和完整,才能更充分發揮信息資源的服務效用。
③科學性。科學性體現在多個方面,如篩選信息源的指導理論與方法、選擇信息源的標準或定律,還有信息真實性與科學性的考證。因為是合作項目,還要考察該資源庫對各方的使用價值及參與各方的期望利益。
④計劃性。一個科學有效的計劃,除了涉及到資源庫建設的成本、速度、質量及可以預見的障礙之外,還能夠有效推動資源庫的建設有步驟、有方向地進行。一份詳細的計劃書,對于明確各自的分工、掌握階段性的時間節點有著很大的幫助,也是保證共建工作順利進行的“指揮棒”。
3.2.2 資源共建庫的系統設置
①功能設置。作為一個獨立開發的共建系統,應該具備以下基本模塊:用戶管理模塊、身份認證模塊、數據庫管理模塊、記錄管理模塊、統計模塊、數據庫發布模塊及檢索模塊等,負責完成身份認證、資源輸入、管理、監督、檢查、統計、檢索等功能,用戶功能則應該具備注冊、登錄、檢索、復制、下載、瀏覽等。
②參與機構的角色設置。通過設置各參與機構的管理級別,來賦予其相應的管理權限,并與使用資源的級別(或深度)進行綁定,保證付出與收益的平衡,同時調動各方積極性。從信息的準確度考慮,遵循“誰輸入、誰審核”的原則,嚴格規定信息的入庫步驟。

③字段設置。信息源的內容包括文字形式、圖像形式、視頻形式、音頻形式等,在設置字段時,首先要考慮系統的通用性與可持續性,結合信息源的特點進行設置。
系統的可持續性也體現在系統未來功能的擴展上。對工作中形成的信息的處理與采納,則是數據采集的一部分。隨著近年來辦公自動化系統的普及,工作中生成的信息往往正是數據庫的來源信息,為了保證信息轉換的暢通,如何將辦公系統與共建系統對接,也是該系統功能擴展需要面對的課題。
傳統的文獻資源共享主要限于印刷本館藏上,包括合作采訪、合作編目、合作典藏及館際互借等合作關系。共建數字資源的共享,應該是建立在共建基礎上的成果共享。
基于資源共建的數字資源共享平臺,首先是一個為科研服務的網絡版的資料檢索系統,能夠為科研提供數字資源支持,因此,這個系統可以是網站的一個資源檢索模塊,也可以是研究機構內網具備的一個信息檢索模塊,既提供統一的用戶認證入口,也能以IP地址認可的形式進行使用。同時,這個平臺也可以是科研交流與合作的平臺,與實驗室課題的研發活動相融合,相互促進與補充。
參與資源庫共建的科研圖書館是資源庫的主要使用者,有共享資源庫的優先條件。這里所說的共享機制,主要指那些參與共建的系統內用戶的共享,不以對外部讀者開放為主,所以,在科研圖書館不同程度參與共建的基礎上,應該分不同等級的管理與使用規則,保證參與者的利益,不斷優化共享機制[4]。
按照共享機制,對共建工作的參與程度,將直接決定某科研圖書館對該共建資源庫的共享級別。“普通用戶”,就是指那些參與或貢獻較少的科研圖書館用戶,具備初始的檢索權限,不能瀏覽或下載全文性的信息;“會員用戶”,就是充分參與資源共建的科研圖書館用戶,則被賦予完整的共建資源庫的使用權,充分體現了共建基礎上的共享機制。
[1] 劉繼政.資源共建芻議[J].情報雜志,1992(2).
[2] 中國知網[DB/OL].[2010-10-10].http://www.cnki.net.
[3] 馬費成.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4] 謝春枝.我國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體系的比較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