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利華
(西安科技大學圖書館,陜西 西安 710054)
傳統的圖書館致力于圖書收藏,今天的圖書館致力于傳播信息、提高公民社會經濟文化品位,所以說現代圖書館是面向服務的運行機制[1]。公眾希望圖書館員能夠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因此圖書館正從書籍的保管者向以服務為導向的信息服務者轉變。文獻提供是圖書館作為信息提供者來說從事的一種最主要的服務方式。公眾對一個圖書館的評價已經不僅僅是館藏的豐富程度,而是信息的可獲得性。因此,文獻提供服務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圖書館的整體發展。筆者擬就我國圖書館文獻提供能力發表自己的一點看法。
文獻提供(Document Supply)是國外常用的一種表述方式,是指廣義的利用各種信息源,以任何形式滿足用戶的文獻需求。“任何形式”包括文本、圖片、音視頻、印本或者這些形式的組合;“任何信息源”既包括圖書館,也包括情報所、商業出版者、貿易或者專業協會、政府機構、全文數據庫、商業文獻傳遞公司、信息經紀人、公司和個體研究者等。大家己經達成共識,認為“文獻提供”涵蓋“文獻傳遞”和“館際互借”[2]。此種看法被許多圖書館在實踐中采納,如大英圖書館的文獻提供中心(BLDSC)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我國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也成立了文獻提供中心,在文獻提供的大框架下將文獻傳遞和館際互借服務納入其中。
文獻傳遞和館際互借均屬于圖書館文獻提供服務,是資源共享的手段之一,在最大限度利用外部文獻資源滿足用戶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二者的關系,不同的學者發表了不同的觀點,在此筆者不一一贅述。
實踐中,文獻提供還包括了書目信息確認和檢索、確認文獻收藏地點、聯系文獻供應機構和費用結算等業務。網絡環境下的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服務對上述業務的綜合運作,是一種嶄新的文獻資源共享模式,更為快捷和便利。

表1 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對比
從上世紀末開始,我國圖書館的文獻提供服務有相當快的發展,也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就。然而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圖書館文獻提供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還很欠缺,文獻提供也正面臨著一系列因素的制約。因此,圖書館必須正確認清這些制約因素,并采取有效對策,突破障礙,開拓進取,促進文獻提供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雖然“文獻資源共知”作為實現“文獻資源共享”的重要前提已經受到圖書館理論界的普遍關注,但是“文獻資源共知”障礙仍是圖書館文獻傳遞的主要障礙之一。文獻提供服務是建立在聯合目錄系統基礎之上的,通過聯合目錄,用戶可以方便地檢索與自己需求相匹配的信息。而我國全國性和地區性的聯合目錄還沒有形成標準化、規范化和權威性,聯合目錄的覆蓋面還不夠廣泛。即使是CALIS與NSTL這樣大型的公共目錄檢索系統,資源數量也遠遠不夠。NSTL的外文期刊數量1.2萬余種,回溯至1979年,而大英圖書館文獻提供中心收藏了26萬種期刊,其中現刊超過5萬種,回溯年份到上世紀60年代[3]。一些圖書館由于人力、物力和技術等因素,未能對數據庫及時維護和更新,導致聯合目錄的數據不全或不準確。同時我國的文獻提供中心雖然不同程度地實現了各自系統內的統一檢索,但集成程度差異很大,LCAS、國家圖書館和CASHL按照文獻的類型進行集成,而NSTL和CALIS則按照語種進行集成,缺乏統一的標準,并且各個聯合目錄之間資源重復。所有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了文獻的提供和資源的共享。
我國目前的文獻提供服務流程、收費標準均未形成行業標準。各大系統的服務流程、用戶注冊、用戶確認、付費方式、收費標準、費用結算等各不相同。由于缺乏規范的文獻提供服務標準,致使文獻提供手續繁雜、時效性差、收費標準各異。在文獻服務的內容、文獻提供細則、聯機共享數據庫條例、數據庫建設規范等方面,缺乏統一協調,各行其是。
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文獻提供服務更為方便和快捷,同時文獻提供服務也是多方參與和協作的服務,筆者認為,信息時代環境下的圖書館文獻提供服務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
現代圖書館不應再局限于文獻的“藏用”觀念,而應吸收“開放獲取”的先進理論和實踐成果,倡導文獻的“存取”觀念。目前圖書館的文獻資源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印刷版文獻、電子資源數據庫、學科導航、開放存取資源、特色數據庫等。
圖書、連續出版物、特種文獻資料和電子資源數據庫等是圖書館文獻提供的物質基礎,可以根據經費劃撥情況,以館藏發展政策為導向配置可持續發展的館藏體系。而網絡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互借與傳遞必須發揮圖書館人力資源的主觀能動性,挖掘業務人員的潛能,從而保證網絡資源以學科導航、特色數據庫、網絡導航等有序化的形式與用戶見面,體現圖書館提供服務的多樣性。文獻提供能力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內涵日趨豐富的開放系統,針對讀者不同的需求,提高圖書館資源獲取能力,拓展圖書館生存發展的空間。
開放存取作為一種新的學術信息傳播方式,對文獻提供造成了很大沖擊。德國國家科技圖書館為我們作出了表率,主動參與了開放存取項目SCOAP3。這次,圖書館不再置身事外,而是成為了開放存取的推動者。TIB所參與的SCO2AP3項目(http://scoap3.org/about.html)主要用于資助高能物理領域期刊的出版,為我們指出了一種嶄新的開放存取出版模式。過去,圖書館以購買出版物的方式,間接支持了學術期刊的出版發行,而今天,TIB與馬克普朗克研究所等諸多研究機構一起,直接向出版商支付費用并以此交換出版商對特定期刊的開放存取。
真正有效開展文獻提供服務必須依賴高效的網絡化文獻提供管理系統,在系統內實現申請的提交和處理、文獻的傳遞和接收、費用的結算和日志管理,以及和其他文獻提供系統的互聯,無障礙的信息交流。目前我國文獻提供服務在技術上已經完全具備可行性,但是實踐中卻未能充分利用技術帶來的優勢。文獻提供業務不開放、不互聯的系統異構障礙使得文獻提供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暢通,導致真正意義的資源共享與提供服務無法高效開展。
文獻提供管理系統按照運作模式可以分為集中式和分布式兩種。目前比較典型的集中式文獻提供系統有OCLC的ILLiad和RLIN。美國研究圖書館小組(RLG)的ILLManager和CALIS的館際互借系統屬于分布式文獻傳遞。不過分布式的、館對館的服務模式增加了各館館員的工作量,被認為還不是最便捷、最理想的文獻獲取方式。但是鑒于分布式系統允許直接面對最終出借機構、分擔事務、聯絡暢通、傳遞標準化,必將成為文獻提供領域的主宰。
在文獻提供服務過程中,讀者需要的并不僅僅是期刊文章或者是圖書章節,而是具體的科學數據、統計數據,以及關于人物、機構、事件、國家、地區的事實,關于相關知識的總結內容等,大量的這類信息埋藏在各種提供快速查找和檢索的工具書里面(例如手冊、年鑒、指南、名錄、專業詞典、百科全書等)。現在,許多這類資源已經被組織到多種網絡化數字化甚至開放的數據庫里,例如我國地球科學數據共享網絡[5]、CRC手冊數據系統[6]、不列顛百科全書[7]等。德國國家科技圖書館(TIB)在德國科學基金會支持下開展了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of Scientific Primary Data項目[8],建立了一個包含1000多個數據集的“數據目錄”并納入圖書館目錄,為每個數據集賦予專門的數字對象標識符(DOI)[9],使得用戶可以像檢索書刊一樣檢索科研數據集。該館還牽頭組織了PROBADO項目[10],致力于對非文本對象進行組織、描述、檢索和可視化利用,開始深入到對非文本對象的深層次利用。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也已開始將非文本數據的發現和利用納入自己的信息服務范疇,例如跨界檢索系統[11],致力于對科學數據、課件、儀器設備、科學會議、科研機構、科學工具等提供發現途徑。
當前網上支付是電子商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電子商務系統運行的必要條件。創建網上支付平臺,是信息環境下進行文獻提供服務的必要條件之一。上海圖書館文獻提供中心在2003年創建了網上支付平臺,實現了多家銀行網上支付的方式[12]。通過網上支付平臺,可以為文獻提供業務奠定良好的信息技術基礎,順應了新形勢下文獻提供服務的發展趨勢,為網上各類用戶服務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平臺和空間。但是一定要注意保障網上支付平臺的安全,使用戶毫無后顧之憂地享受圖書館的文獻提供服務。
文獻提供服務在開展信息服務時,如何既能使我們的讀者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又能很好地維護著作權人的利益,使其權利不受侵犯?這要正確理解和使用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把握合理使用和侵權的界限,在許可條件下為讀者提供優質服務。在現行著作權法體系下,獲得作品使用的授權仍然是基于著作權人自愿許可基礎之上的。如果作者不愿意或者由于其他各種原因沒有進行授權,使用的合法性就不存在。缺乏有效、方便的授權手段,會導致訴訟增多。因此有必要在法定許可的范圍內,建立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對于法定許可而必須付費的,作品使用人可以通過集體管理組織一次性支付費用,解決付費難的問題。
圖書館應該完善合理使用制度,在網絡環境下合理使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認定復制權的范圍。復制權是版權的核心,也是版權保護的基礎。完全禁止信息網絡機構任何形式的復制行為,是不符合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立法目標的,自然也會帶來與著作權母體法的沖突問題。
文獻提供服務是當代圖書館的核心業務,是圖書館強化自我生存能力的舉措。圖書館應該充分發揮和挖掘館藏優勢,主動搜尋用戶的需要,關注用戶的體驗,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智慧服務。
[1]夏磊.從圖書館的范式演變看文獻提供和館際互借服務的發展.王世偉.城市圖書館發展論叢,2006.
[2] P.J.Lor.Document Supply.In:Maurice Line.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Work Worldwide:1995.London:Bowker-Saur,1995:259-298.
[3] 徐滌秋.網絡時代文獻傳遞障礙與對策[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0).
[4] 張曉林.從文獻傳遞到知識傳遞:面向未來的模式轉變?——參加LDS2009會議有感.圖書館雜志,2010(2):2-5,26.
[5] 中國地球科學數據共享網絡.http://www.geodata.cn/Portal/.
[6] CRCPressOnline.http://www.crcp ress.com/.
[7]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http://www.britannica.com/.
[8]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of Scientific Primary Data.http://www.std-doi.de/front_content.Php.
[9] The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System.http://www.doi.org/.
[10] PRODBADO.http://www.tib-hannover.de/en/the-tib/projects/probado/.
[11] http://crossdomain.las.ac.cn/SRW/frame/scisubject.jsp.
[12] http://www.library.sh.cn/.姜利華 女,碩士,已發表論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