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平,周元林
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一般病程較長,多因素體脾氣虛或脾虛日久,損及脾陽,使脾陽也虛;或貪食生冷,損傷脾陽,導致脾陽虛,不能溫煦胃腸,寒自內生[1]所致。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我科采用藥竹罐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配以中醫特色護理,效果較好。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消化科胃脘痛住院病人336例,均符合脾胃虛寒型診斷標準[2]。隨機將病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68例。觀察組男 90例,女78例,年齡23歲~70歲(48.2歲±19.6歲),對照組男 93例,女 75例,年齡 25歲~70歲(49.6歲±19.5歲)。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予奧美拉唑、克拉霉素、膠體果膠鉍、甲硝唑等藥物治療,按消化內科胃脘痛護理常規,囑病人飲食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戒煙酒,注意休息,生活要有規律,注意胃脘部疼痛的性質、程度、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囑病人中藥湯劑宜溫服,指導病人正確服用藥物,保持心情舒暢。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藥竹罐療法配合中醫特色護理如下。
1.2.1.1 藥竹罐療法 ①竹罐療法所用方藥組成:黃芪30 g,黨參 20 g,制附子15 g,干姜20 g,桂枝20 g,吳茱萸10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茯苓20 g,白術15 g,廣木香15 g,厚樸10 g。加工方法:將以上中藥裝入布袋,扎緊袋口,以文火煎煮,煮沸后把竹罐(口徑1 cm~5 cm,高度10 cm)罐口朝下放入藥液內同煮沸2 min。②用法:當罐內充滿沸騰熱藥水時,用鑷子迅速取出竹罐,甩凈或用干毛巾吸附沸水滴,隨即緊扣在雙側脾腧、胃腧、足三里以及中脘穴位上,由于罐內負壓而使藥罐緊緊地附著于體表穴位上。竹罐松動的話,可以再拔1次,然后覆蓋床單保暖,留罐10 min左右即可起之,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
1.2.1.2 飲食指導 飲食以溫中散寒、健脾胃為主,如牛肉、狗肉、羊肉、黃魚、鰻魚、龍眼、荔枝,當歸生姜羊肉湯、山藥粥、鯽魚生姜湯,亦可用蔥、姜、蒜為佐料。忌生冷寒涼之品如雪梨,忌肥膩、甜黏、炙博之品。飯后宜食少量食醋,山楂片等,以刺激胃液分泌,幫助消化,增進食欲。
1.2.1.3 生活起居指導 強調辰時的重要性,辰時即07:00~09:00,也就是胃經值班的時候,胃經當令是腸胃消化食物最好的時刻。囑病人辰時一定要按時吃好早餐。晨起不能喝冷飲,因為機體氣血得熱則行,遇寒則凝,晨起吃喝冷的東西,必定使機體各個系統攣縮、血液流通不順。脾胃在五行中屬土,要讓土地化生萬物,就一定要有適宜的溫度,因此早餐應該是溫熱的。早餐不僅要掌握正確的時間,而且內容要豐富,要以食用五谷類為主食。
1.2.1.4 穴位、經絡養生指導 由我科護理組派中醫基礎理論豐富,熟悉脾胃養生操的專業護士親自指導病人練習,或在走廊通過電視播放已經拍好的脾胃養生操。該套操分為7節,總共用時20 min。①預備式:取坐位,兩手扣于膝蓋上,掌心勞宮穴貼在髕骨上方的鶴頂穴,中指放在髕韌帶上,食指輕點內膝眼,無名指輕點外膝眼,小指置于膝關節外側膽經所經過的位置,拇指置于內側脾經所經過位置。②合按內關穴、外關穴:將一手中指和拇指分別放在另一手的外關穴和內關穴上,2指對合用力按壓3 min,雙手交替進行。③揉按中脘穴:將右手半握拳,拇指伸直,拇指指腹緊貼在中脘穴,適當用力按揉3 min。④推腹:將左手掌心按于劍突下,右手壓于左手背,自上向下推壓至小腹恥骨聯合處,推50次。⑤掐壓足三里穴:將雙手拇指指尖放在同側足三里穴上,其余4指附在小腿后側,適當用力掐按3 min。⑥拍膽經:在大腿外側的4個穴位點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用力拍打,每天拍左右大腿各200下。⑦回收勢:雙手并攏上舉,拉伸膽經,雙手對搓致熱,歸放于關元穴。
1.2.1.5 皮膚護理 在治療前評估病人皮膚情況,特別是拔罐部位皮膚情況。治療后局部皮膚出現潮紅、灼熱、輕微瘙癢或疼痛屬于正常現象,不需處理或在局部涂少量凡士林潤滑油保護皮膚。囑病人勿用手抓搔皮膚,切不可擅自使用刺激性藥酒擦拭。
1.2.1.6 調攝情志 由熟悉五音療法的護士選取五音中宮音,如《春江花月夜》《月兒高》《月光奏鳴曲》等,每日1次,播放給脾胃虛寒者胃脘痛病人,由于宮調式樂曲,風格悠揚沉靜,敦厚莊重,有如“土”般寬厚結實,可入脾,可以調節消化系統功能,使病人情緒穩定,在播放音樂時,盡可能消除各種干擾,音量40 dB~60 dB,使病人身心沉浸在樂曲的意境之中。
1.2.2 評價指標 ①療效評定: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規定的相關標準制定。臨床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癥狀消失,胃鏡檢查胃黏膜正常;好轉:胃脘疼痛緩解,發作次數減少,其他癥狀減輕,胃鏡檢查胃黏膜有好轉;未愈:胃脘疼痛及其他癥狀無改變,胃鏡檢查無變化。②病人滿意度:采用柳州市中醫院住院病人滿意度調查表于病人出院前調查。③住院時間:為病人自治療開始到好轉出院的時間。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率的比較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病人護理滿意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2.3 兩組病人住院時間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住院時間比較
中醫認為,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原因多為勞倦過度,或飲食所傷,或久病脾胃受損,或者腎陽不足,失于溫煦。我科開展藥竹罐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其治療機制:在竹罐負壓作用下使藥液更好地滲透入皮部,直達病所,同時選取補脾和胃、理氣止痛穴位,配合藥竹罐的溫熱之性、負壓原理及中藥液的滲透治療作用,通過皮部—經脈—臟腑的途徑共達溫中健脾、和胃止痛之功。方中黨參、白術、茯苓亦益氣健脾,燥濕和胃之功效[4]。
病人對新的中醫外治手段的依從性和配合程度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關鍵,因此配套的護理措施顯得非常重要。護士在病人接受該療法過程中,注意到飲食調護的重要,若飲食不當,損傷脾胃功能,對疾病的轉歸、預后及復發等都有影響,且遵循《黃帝內經》中“寒者熱之”的正護原則,指導病人飲食。生活起居方面,強調要“有常”,一日有十二時辰,一年有二十四節氣,生活要遵循四時陰陽變化之理,充分發揮辰時胃經當令的作用。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顧護脾胃,經絡通暢氣血才能營運于全身,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5]。指導病人充分利用人體穴位、經絡,以調整人體臟腑功能,使氣血流暢。治療期間,臟腑功能恢復需要一段時間,病人容易產生急躁、焦慮等情緒,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五臟應五音”的說法,其旨在通過音樂的誘導,平衡陰陽,疏通經絡,協調臟腑,調節情志,使病人恢復健康,重新處于良好的心理與生理狀態。選擇相應的音樂對病人進行治療,使病人身體和心理上處于放松狀態,達到調理臟腑功能,改善脾胃升降失衡之目的,同時提高病人接受該治療的依從性,更好配合藥竹罐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增強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中醫特色護理配合藥竹罐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有較明顯的優勢。
中醫整體護理的內涵不但是治愈疾病,促進健康,并拓展為最大限度促進身心與自然環境的統一和諧。因此,在以中醫手段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通過飲食、起居、養生、情志等方面的護理措施來調整機體功能狀態[6],不僅實現舒適護理的目標,縮短了治療的住院時間,而且防止疾病復發,在中醫“治未病”層面上增強了疾病護理的深度,體現了中醫的動態平衡整體健康理論體系,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多樣的護理方法,使養護統一、寓護于養的中醫護理養生保健理念深入人心,順應了病人防病治病的最大需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住院時間及病人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中醫特色護理配合藥竹罐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在整體護理效果上有較大的優勢。
綜上所述,中醫特色護理配合藥竹罐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療效顯著,易為病人所接受,縮短了病人住院時間,提高了病人滿意度,為脾胃科治未病中心中醫特色護理發展提供了方向。
[1]陳新愛.緩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120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08,30(11):1139-1140.
[2]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5,10(3):181.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
[4]和向陽.自擬理氣健脾湯治療消化性潰瘍96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13(5):50.
[5]肖愛華,劉燕平,黃少娟,等.經絡操加活絡油叩擊刺激穴位對腦卒中康復療效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8,22(4A):888-889.
[6]胥燕,熊瑞琴.胃脘痛的中醫辨證施護[J].全科護理,2009,7(5A):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