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瓊,程小燕,蒲繼紅,程淑碧
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各種程度的慢性腎臟結構和功能障礙[1]。本病病程長,預后差,多需反復住院治療。隨著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由以前注重病人住院期間的護理模式逐步轉變成出院后續醫療護理服務。讓出院的病人享受到住院期間同等的關懷與科學管理,將“以病人健康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真正落實到為病人服務的全過程。筆者自2008年6月以來,對我科35例CKD出院病人實施出院后續醫療護理服務,經過近1年的臨床觀察,已初見成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6月—2009年5月我科出院的CKDⅡ期~Ⅳ期病人70例(CKD分期參照2002年美國國家腎臟病基金會的K/DOQI指南進行分期),以電腦登記號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齡23歲~61歲(41.14歲±5.98歲);其中原發性慢性腎小球腎炎18例,糖尿病腎病7例,痛風性腎病5例,高血壓腎病2例,其他 3例,病程6個月~72個月(33.21個月±14.87個月)。對照組35例,男 16例,女 19例;年齡25歲~60歲(42.32歲±6.89歲);其中原發性慢性腎小球腎炎19例,糖尿病腎病 6例,痛風性腎病5例,高血壓腎病3例,其他2例,病程5個月~70個月(35.66個月±16.38個月)。所有病例均未行腎臟替代治療,病情相對穩定。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原發病及腎功能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兩組病人出院時接受詳細的出院指導。對照組半年后復查并接受訪視1次,未接受其他出院后續醫療護理服務。觀察組病人實施出院后續醫療護理服務,時限半年,具體內容如下:①建立病人檔案,包括病人的姓名、地址、診斷、聯系電話、病情、出院后續醫療護理服務的內容、每次訪視的具體情況等,用Excel文本的形式設立電子文檔。②出院后1月內每2周電話或上門訪視1次、第2個月、第3個月3周訪視1次,以后每月訪視1次或依據病情進行跟蹤服務,全程跟蹤半年。③訪視時重點從病人飲食護理、服藥指導、心理護理、定期門診檢查、預約住院綜合治療等方面進行指導。配備資深的專科護士,通過電話或面對面的交談,發放健康教育小處方、科普小冊子、腎病科就醫指南等方式接受咨詢,定期通知病人門診檢查,根據化驗結果定期預約病人住院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科室設立咨詢熱線和網絡平臺,讓病人在家中就能分享網上答疑,獲取疾病相關知識。④每次訪視時,訪視護士評估上1次訪視的效果,依據病人具體情況,動態的有針對性地調整訪視內容。
1.2.2 評價方法 出院時及半年訪視期滿時對兩組病人進行評價,兩組病人在訪視期滿時共失訪3例(觀察組1例、對照組2例)。
1.2.2.1 滿意度調查 使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主要內容包括護理人員的宣教水平和服務態度,病人角色的狀態,對飲食、服藥的知曉度,是否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出院后醫療護理服務的形式和內容,出院后續醫療護理服務對疾病轉歸的作用程度,是否能定期門診復查等。
1.2.2.2 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 量表共20個問題,以50分為界,SAS評分>50分為有焦慮[2]。
1.2.2.3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3]評定 該問卷總分0分~21分,總分≥8分表示存在睡眠紊亂,得分愈高表示睡眠質量愈差。
1.2.2.4 病情狀況評定 測定腎功能相關指標,包括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胱抑素(CysC)。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2003錄入數據,采用秩和檢驗和t檢驗。
2.1 出院半年后兩組病人滿意度比較(見表1)

表1 出院半年后兩組病人滿意度比較 例(%)
2.2 出院時、出院半年后兩組病人各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出院時、出院半年后兩組病人各指標比較
有文獻報道,CKD的患病率與發病率均呈上升趨勢[1]。美國1999年—2004年成人CKD患病率為13%,較1988年—1994年的10%上升30%[4]。北京市18歲以上城鄉人群中CKD患病率為13%[5]。另一方面,病人對CKD的知曉率較低,美國的資料顯示,CKDⅢ期病人的知曉率在男性中為11.6%,而女性中僅為5.5%;Ⅳ期病人的知曉率可達42%[4]。北京市人群總知曉率(包括各期病人)僅為7.9%(城區為8.9%,郊區為6.9%)[5]。做好CKD的早期預防和患病后的護理干預,提高病人對本病的知曉率,貫穿于疾病的全過程,護士不僅在病人住院期間給予相應指導,還應做好出院病人的管理工作。
一般病人住院時能得到醫護人員很好的照顧,出院后回到社會,病人經常會遇到對自身疾病無法理解或解釋的問題,有的CKD病人因為治療效果不佳或經濟困難,消極厭世,這時如果沒有醫護人員的關心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對CKD病人實施出院后續醫療護理服務,讓護士架起病人與醫護人員間隨時溝通的橋梁,對CKD病人出院后定期訪視治療效果、藥物使用情況、飲食情況、心理狀態、康復情況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對于治療有效的病人,督促其遵醫囑繼續堅持用藥,交代回院復診時間,對于療效不佳的病人,了解病人的生活方式和危險因素,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并督促病人到醫院住院檢查調整治療方案[6,7]。并利用網絡及咨詢熱線更好地為病人服務,讓病人隨時都能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懷,體會到社會的溫暖。
從表1可以看出,出院半年后觀察組病人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在出院時觀察組與對照組在各指標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此結果表明,觀察組與對照組病人均來自同一總體,各指標具有可比性。出院半年后觀察組與對照組,在SAS評分、BUN、CysC(一種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是反映腎小球濾過率變化的內源性標志物[8])指標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SQI和SCr指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為進一步評估實施出院后續醫療護理服務的干預效果,筆者特對兩組病人出院時、出院半年后各項指標進行自身對照,發現觀察組病人的SAS和PSQI指標均有所降低,觀察組的焦慮狀況及睡眠質量均有所改善,反映病情變化的指標(BUN、SCr、CysC)無明顯變化,病情較為穩定;對照組的BUN、SCr及 CysC均明顯升高,而其SAS和PSQI指標均無明顯差異,其焦慮狀況及睡眠質量無明顯變化,而反映病情變化的指標(BUN、SCr、CysC)則有所上升,病情有所惡化。
綜上所述,接受出院后續醫療護理服務的病人,其焦慮狀況及睡眠質量有所改善,病情穩定,病人滿意度高。作為一種經濟、有效、實用、靈活、易于接受的病人管理方式,將是今后對CKD病人出院管理的主要努力方向,它在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存質量、高效利用醫療資源、促進醫患和諧、改善衛生部門形象等方面均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葉任高,李幼姬,劉冠賢.臨床腎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30-531.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5-39.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增):375-378.
[4]Coresh J,Selvin E,Stevens LA,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J].JAMA,2007,298:2038-2047.
[5]Zhang L,Zhang P,Wang F,et al.Preval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A population study from Beijing[J].Am J Kidney Dis,2008,51:373-384.
[6]吳粉琴.慢性腎臟疾病的護理干預[J].全科護理,2009,7(9A):2301-2302.
[7]陳霞.慢性腎炎病人的循證護理[J].全科護理,2009,7(5A):1168-1169.
[8]段曉星,張國光,夢雅平.血清胱抑C評價腎功能的新指標[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9,41(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