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旭濤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活動日趨頻繁,城市面貌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與此同時所造成的城市壓力大大超過了城市生態承載力的限度,使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與持續發展的平衡失調,在這些嚴重的環境壓力下,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體會到環境的重要性,續而開始了對“ 生態”的追求,。
城市生態公園便是近年來城市公園的新興類型,是指位于城市城區或近郊,通過保留、模仿或修復地域性自然生態來建構主要環境,以保護、營建具有地域性、多樣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態系統進而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為主要目標,以生態文化或技術為主題,提供與自然生態過程相和諧的游覽、休憩、實踐等活動的公共園林。城市生態公園由于具有大面積生態結構合理的綠地,使得城市生態公園在凈化空氣、降低輻射、降噪除塵、調節小氣候、防止水土流失、緩解熱島效應、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這些生態功能的效率要高于一般城市公園,即其單位面積綠地改善環境的能力更強、生態效益更高。
城市生態公園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歷程。從最初將一些綠地設計成與自然一致的植物生境和植物群落,用以區別傳統以造景為主的公園,如荷蘭海爾勒姆園(Hearlem)、阿姆爾維茵伽(Am--stelveen)等生態公園。到1977年英國倫敦William Cuetis生態公園的建成,標志著城市生態公園的基本成形。直至生態公園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生態學在城市綠化和造園中的應用,提高了公園的生態服務功能。縱觀國內外各類型的生態公園設計,主要有三種模式:
顯而易見,此類設計的對象通常位于生態環境比較好的區域,為防患于未然,保護現有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學的有關原理,風景園林師對場地進行設計。既使當地良好生態環境免遭破壞,又通過風景園林的設計手法創造出符合大眾美學的園林空間。如深圳紅樹林海濱生態公園:園內主要紅樹植物有秋茄、木欖、桐花、海欖雌等多種;棲息著白琦、池價等多種鷺鳥,及眾多其他鳥類;水下則生長大量魚、蝦、蟹。通過紅樹林、魚蝦蟹螺、鳥類等之間持續不斷的能流動和物質循環,保持它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
此類設計一般指的是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污染或破壞,主要通過系統的生態手段修復受損生態系統來實現其功能的城市生態公園。設計后的公園,不僅能改善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將原來被隔離的城市區域聯系起來,為市民提供日常休憩、活動的場所,進而增強城市的活力。如上海老港處置場生態主題公園:基地原來是城市的垃圾場,通過地表覆蓋、培育適當的微生物和植物群落等措施,在基地上建成了具有優美景觀環境和宜人活動場所的公園。
近年來全民關注環境問題成為新的社會熱點,基于環境教育目的的生態公園設計開始成為最新的研究方向。此類設計模式所設計的場地不是因為生態環境的惡化而必須要進行改造,而是通過設計,模擬自然界的生態演替過程,向當地民眾展示其生存環境中的種種生態現象、生態作用和生態關系,香港濕地公園便是此類模式的典型代表香港濕地公園位于后海灣南岸,尖鼻咀半島東南方,天水圍新市鎮北部,毗鄰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這個區域內有農業活動,包括漁塘、蠔場及其它耕作農地,每年有超過萬只季候鳥在這里過冬或作遷飛時的中途休息站。
香港濕地公園擁有如此豐富的生態資源及農村特式,為濕地公園作為一個生態旅游景點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公園在建設初期便確立了6個目標:
建設一個世界級的旅游景點,服務于市民、游客及對野生生物和生態學有專門興趣的人士。
展示香港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并強調必須予以保護。
提供一個有別于一般觀光地方的景點,以擴展游客在香港的旅游體驗。
切合本港居民的康樂活動需求。
提供可與米埔沼澤自然護理區相輔相成的設施。
提供教育機會和加強市民對濕地生態系統的認識。
而建成后的公園也的的確確發揮著它無可替代的展示作用。另外,還有一些案例由于基地條件復雜,包含了以上多種情況,在設計過程中采取了綜合性的設計模式。
成都市活水公園是由(美國)貝西·達蒙女士創意,美國風景園林設計師瑪吉和韓國建筑師崔在希以及中國園林、環境、水利等諸多專家共同設計建造的一座公園,以展示“人工濕地水處理系統”和“仿峨眉山亞熱帶自然植被”為主要內容的,以水保護為主題的生態公園,其外貌像一條魚,喻示著人、水、自然互相依存,“魚水難分”。整體公園的設計理念是參照上述的生態設計模式的第三種:示范性生態設計為主的水體凈化公園設計。下面將以貫穿活水公園整體的線索“水體凈化”對活水公園進行了生態設計分析。

圖5 活水公園整體平面圖
如圖所示,活水公園的凈水工藝流程一共可以分為三部分:
A污水進水及預處理系統水質監測以環教活動區(簡稱A區)
B人工濕地塘床凈水系統濕地植物觀賞核心區(簡稱B區)
C濕地出水應用戲水親水活動區(簡稱C區)
城市生態公園的建設是城市發展建設的必然趨勢,此類公園的設計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的只是,是需要建筑師,規劃師,植物學家,景觀設計師,水利工程師等多方面專業人士的參與和配合。本文對國內外一些生態公園進行了剖析和設計方法的分析,為的是使后來的設計者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植物與造型生態方面,可以放眼與更廣闊的領域。景觀設計不僅僅是理性思維的問題,它在于改善人類環境,需要將科學和藝術進行創造性的結合。因此在景觀生態學的引導下,城市生態公園的設計還需要大量的各領域人員加入,進行基礎調查和深化研究,共同創造出更適宜人類生存的城市環境。
[1]鄧毅.城市生態公園設計方法探析[J].南方建筑,2004.
[2]張慶費,張峻毅.城市生態公園初探[J].生態學雜志,2002.
[3]陳繼紅.淺析城市生態系統特征[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4.
[4]沈清基.城市生態系統基本特征探討[J].華中建筑,1997.
[5]劉貴利.城市生態規劃理論與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6]王慶安,任勇,錢駿.成都市活水公園人工濕地塘床系統的生物群落 [J].重慶環境科學,2001.
[7]黃時達,楊有儀,冷冰.人工濕地植物處理污水的試驗研究[J].四川環境,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