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懷化市洪江區環境保護監測站,湖南 洪江 418200)
突發性大氣環境污染事故發生時往往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對社會資源與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直接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對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其嚴重的惡劣影響。[1]突發性大氣污染事故發生后,應急監測和現場處置工作組人員應在第一時間內迅速趕赴事故現場,在有效的防護下,進行應急監測和應急處置。盡早確定污染物的種類、濃度、來源、污染范圍及其可能發生的危害等。對污染事故的類型、污染狀況以及危害程度作出準確判斷,并向事故處理部門及時提供各類信息,供決策者提出處置對策建議及其處置效果跟蹤等。下面以洪江區環宇化工企業突發性大氣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及現場處置事件為例作個案分析探討:
2008年6月7日上午8時20分左右,洪江區環宇公司負責人未經任何部門同意,擅自組織工人使用恒瑞公司生產氫氟酸的下腳料進行生產實驗,投料20分鐘后,大量的白色氣體從反應釜投料口冒出,操作工人見狀馬上采取了停止加料,切斷電源,關閉加溫閥門,蓋上投料口蓋等措施。由于反應體系溫度較高、速度過快、壓力過大,氣體將蓋子沖開。有害氣體迅速向周圍擴散、彌漫,致使事發現場公路過往行人及鄰近住戶都有不同程度的中毒,相繼出現頭暈、胸悶、氣喘等癥狀。9時20分,洪江區環保局接警后立即組織工作人員趕赴現場,并采取應急處置措施,現場處置組負責疏散過往行人和住戶,將中毒者送往醫院急救。監測組人員直接進入第一現場,首先是控制污染源,用自來水向外排氣體噴淋稀釋,對現場進行應急監測和采集污染樣品送實驗室分析,同時洪江區環保局應急辦公室向懷化市環保局及區人民政府應急領導小組提交了環境應急監測報告,經過各方努力,污染事故在1小時以內就得到有效控制。
監測組人員經現場監測及實驗室分析,初步排除了硫化氫、甲醛、氨等有毒氣體的可能性。現場處置組經過調查,了解到環宇化工是使用恒瑞公司生產氫氟酸的下腳料而引發的污染事故,經分析確定白色大氣污染物為氟化氫氣體。為了確證是氟化氫氣體的污染,洪江區監測組技術人員于前來支持的懷化市環境應急監測專家一道身著防化服在區站消化室進行了現場模擬實驗:將70~80%的原料尾酸稀釋成54~57%,然后加入鋁土礦,鋁土礦樣品迅速與硫酸反應,使用氟化氫氣體傳感器進行定性監測,檢出了較高濃度的氟化氫氣體,從而確證為氟化氫氣體污染。
環宇化工生產的產品是硫酸鋁,其生產工藝是將硫酸稀釋后加入鋁土礦,在密閉反應釜中反應生產硫酸鋁,其化學反應式為:Al2O3+3H2SO4=Al2(SO4)3+3H2O此反應式中不產生氟化氫氣體。而恒瑞公司主要是生產氫氟酸產品,利用天然氟石與硫酸反應,生產氫氟酸,其化學反應式為:CaF2+H2SO4→ 2HF+CaSO4此化學反應中有氫氟酸產生,恒瑞公司為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千萬百計生產更多的氫氟酸,用過量硫酸與氟化鈣充分反應,反應后的廢硫酸仍含有一定量的氫氟酸,而環宇化工生產硫酸鋁使用的是上述含有氫氟酸的廢硫酸,硫酸與鋁土礦發生放熱反應,而氟化氫液體沸點僅為19.4℃,在投料時,反應釜內溶液溫度驟然升高,廢硫酸中的氟化氫立即揮發成白色煙霧。另外,氟化氫氣體的比重為1.27,比空氣比重大,氟化氫形成的煙霧不易擴散,形成污染疊加,從而加速了氟化氫氣體污染事故的發生。
6月7日下午,洪江區政府主要領導與懷化市環保應急監測組專家根據應急監測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立即召集區公安、安監、環保、技術監督等部門以及區政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會議,根據環保建議部署污染應急處置措施,成立了“6.7”污染事故處置應急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責任,要求不惜代價,用最短的時間消除污染影響及危害,對中毒人員及時治療,當天下午,區相關職能部門就對環宇公司進行了查封。
為隨時掌握污染動態,應急監測小組加強了對事故車間內和事故企業附近居民區的跟蹤監測。6月9日環境監測結果表明:環宇化工車間及廠外居民區污染點的氟化氫濃度值波動在1.28×10-3-0.075mg/L之間,各測值均低于GB16297-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和TJ36-79《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中的最高容許濃度。
污染事故發生后,洪江區環保局與懷化市環保局的專家,共同對環宇化工反應釜和儲罐里的廢酸進行了處理。根據廢酸中氟化物實測濃度值8.1×104mg/L,采用了經典處理方法--石灰沉淀法:用乳液(石灰乳)形式投加,生成了氟化鈣沉淀,其化學反應方程式:2HF+Ca(OH)2=CaF2↓ +2H2O。其廢棄物可排放和掩埋,從而使廢酸的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雖然在本次氟化氫污染事故中相關部門反應迅速,處置及時,措施得當,有效地控制和防止了污染范圍和程度的擴大,努力將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但整個事件的處置過程中存在著以下經驗教訓。
(1)由于區級環境監測站的應急監測裝備不完善,未能迅速判明污染物質,影響了區政府應急決策的迅速形成和下達。
(2)由于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缺乏環保專業知識,對有害氣體的危害了解甚少,在深入污染現場調查時,未采取任何有效地安全防護措施,而導致不同程度的中毒,還有的中毒人員在污染事故發生后3-4天才入院治療,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出現了胸腔積水、肝功能異常等并發癥。
(3)對小型化工企業監管不力。洪江區是基礎化工基地,近年來小型化工企業發展迅速。部分小型化工企業還與居民樓鄰近,存在著安全隱患,加之基層區站監管裝備、監管能力遠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環境監管工作的開展。
(4)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經驗不足。一是缺乏環境安全應急處置工作經驗;二是對化工企業危險化學物品、危險廢物未能全面掌握。
(1)健全法制,強化對危險化學品泄露污染事故的管理。制定并頒布《化學物質污染環境防治法》及其配套的法規、標準、準則和名錄;建立和健全我國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法律、法規體系。[2]
(2)政府出臺環境應急管理辦法,明確相關職能部門在環境污染應急中的職責和責任追究辦法。建立各部門綜合協調機制,加強對化學危險物品從生產、運輸到處置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定期開展對危險化學品管理的專項聯合執法檢查。
(3)設立化學危險品的環境污染風險基金,確保處置突發性化學品污染事故的資金充足。
(4)監測部門須加大硬件投入,購置高科技的應急監測儀器設備,以便快速應對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事故。
(5)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強區內生產企業的監管,要求相關企業對環境污染程度進行評估,督促企業做好有針對性的應急預案。
[1]李國剛.環境化學污染事故應急監測技術與裝備.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段再明.預防突發性化學品運輸事故污染環境對策研究[J].環境質量與監測,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