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麗
摘 要:隨著工業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人類干預自然界的規模和強度不斷地擴大和深化,全球多處出現森林覆蓋面積縮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擴大、水源枯竭、環境污染、環境質量惡化、氣候異常、生態平衡失調等等現象。這些問題已經影響到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生存。因此必須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來改善生態環境,提出生態文明和諧發展之路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生態危機;根源;對策;生態文明
一、生態危機原因
造成生態危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歷史的原因,現實的原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原因。我國自然地理條件的錯綜復雜,人口問題的加劇,都是生態破壞的原因,但從根本上說是人為的原因。
1、自然生態價值觀念的缺失
人們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缺乏正確的認知,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處理,自然處于怎樣的地位?在社會和經濟利益面前,人類缺乏可持續發展觀念,在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大局利益的重要性中,總是很難處理好關系。因此一味的利用和開墾資源,一味的認為“地大物博”,給生態帶來了嚴重的破壞。
2、政府生態策略的力度
在當今社會,所有的政府都關心的是自己國家的經濟利益和發展。忽視了國家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在發達國家,他們的發展手段是破壞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以取得自己國家的經濟利益,而發展中國家,仍然自我犧牲生態環境,來取得經濟增長。我國建立的生態保護統一監管機制,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不夠,不能起到很好的緩解生態破壞。
3、經濟發展模式的落后
一些不發達國家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資源的極大地浪費,也帶來了生態危機。農業生產的大水漫灌,不合理的開跟,農藥的過量,已經使農業成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中之重。礦產資源的回收率低,損失浪費。目前采礦后生態破壞的恢復治理率極低, 還不到5%, 與發達國家65%平均以上的恢復治理率相差甚遠。
由于上述因素,我國生態面臨急劇考驗,過去20年間,中國因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造成的損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環境污染引發的沖突達5.1萬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礦物質和有機物污染而出現富營養化;在監測的197條河流中,半數受到硝酸氨、過錳酸鹽和石油的嚴重污染;在監測的287個大中城市中,只有60.5 %的空氣質量達到環境保護部的標準(另一種說法是,全國只有44.9%的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二、緩解生態危機的對策
1、生態文明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的基本觀念是生態環境中各因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生態危機的產生,意味著人類沒有解決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是人類之本,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體。以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來滿足人類的無止盡的需求,只能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枯竭,最終危害到人類。因此我們因認識到人與自然平等的關系。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時,同樣也要遵循自然規律,再考慮到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因為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須考慮到自然對于人類的反作用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又要關心人,也要關注自然,維持自然的平衡。
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從傳統的工業經濟發展模式:資源——產品——消費——廢棄物,轉到新的資源循環利用發展模式: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循環經濟強調的原則是,資源“減量化、再使用、可循環”。從國內和國際一些試點的經驗看,在企業層次可通過開展清潔生產審計,最大限度減少生產中原材料的消耗,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不排或少排廢棄物。通過建立生態工業園或把不同企業聯合起來,相互利用生產的廢棄物,從而減少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深化生態省、生態市和生態示范區建設,并擴展到消費領域,建立循環型社會。
3、倡導低碳生活,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提倡節能節水,降耗減排的生活理念,大力倡導低碳生活。從各大網絡媒體,電影,書籍,報刊宣傳輿論。提高全民的生態意識。在消費觀念上,提倡生態文明,資源的再利用和循環利用,樹立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保,建立個人利益服從大局利益,近期利益服從長遠利益的大局觀。保護自然,保護生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4、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 。
加快制定生態環境相關法律法規,不斷提高全民的法制觀念,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的強大輿論。逐步建立健全以若干法律為基礎、各種行政法規相配合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嚴格執法,強化法律監督,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研究制定經濟發展規劃時,要統籌考慮生態環境建設;在經濟開發和項目建設時,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有關法律法規,在項目設計中充分考慮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提出相應評估報告,安排相應的建設內容;工程驗收時,要同時檢查生態環境措施的落實情況。嚴格控制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開墾土地,不允許以任何借口毀壞林地、草地,污染水資源,浪費土地,違法者要追究責任。
5、政府加大生態保護投入,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加大生態保護的科技投入,把發展生態保護建設作為國家科技發展的重點。確定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課題,并納入各級政府的科技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