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傳軍
審視中國的基礎教育,早在2 0世紀80年代我們就已經舉起了素質教育的旗幟,素質教育開始進入了醞釀階段。然而時至今日,素質教育仍末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應試教育”依然束縛著教育工作者的頭腦和手腳。面對這種形勢,我們如何走教育改革的道路,如何推進素質教育朝著健康的軌道發展?深入學習魏書生教育思想及其教改經驗是我們走出困境,開創育新天地的現實抉擇。縱觀魏書生所走的教改道路,他所面臨的困難,所承受的壓力要比我們當今時代的教師多得多;感悟魏書生的教育思想,解讀魏書生的教改經驗,其教改思想的前瞻性、教改經驗的實效性完全符合國家利益、民族益、學生個體自我完善與發展利益的。因此,學習魏書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落實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需要。
新課程改革在全國的推廣已經有一定的年頭了,但是我們好像很少感受到新課改帶來的成功的喜悅。就我們興港鎮為例,1999年小學六年級統考,興港一中片學生160分以上的有120人以上;近幾年,興港鎮小學六年級統考興港一中片學生120分以上的已經找不到120人了。至于低分的學生用什么方法考察教學質量好像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我不是對新課程改革提出質疑,但是我們必須對課改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新課改最大的特點是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教學方法替代過去陳舊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全面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新課改在取得了成績同時,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們如不能慎重對待,及時糾正,很容易進入教改的誤區,從而影響課改的進程和質量。
誤區一:一味反舊
為了倡導新課程,很多教師在不斷地反思舊教學,探索新教法。應該說這是一種致力于新課程改革的積極之舉,其熱情之高,值得贊嘆。新課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這一切,給當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然而我們在一味追新的同時,也在不斷反舊、棄舊。經常有教師為了凸顯新教法,總是要先痛批一下傳統的舊教法的某些不足。由于一味地反舊,我們幾乎形成這樣一種共識:傳統的就是錯誤的,傳統的就是應試的。
這不免令人質疑:傳統的舊教學真的什么都不好,就沒有積極的教育因素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新、舊教育存在著必然聯系,它們并不完全對立,而是傳承發展和不斷改進的關系。例如,應試教育中強調知識的重要性,素質教育同樣也強調這一點,而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到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應試教育是失敗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應試教育中的所有教學思想、經驗和方法都不正確,畢竟過去有些諸如“語文學習要多讀,多說,多聽,多寫”這樣的寶貴方法,不僅是現在,就是將來也會在教學中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所以,正如魏書生所說“教育創新不能忘本,傳統教育中有很多教育因素是寶,舍棄了這些,新課改會缺乏發展的底氣。”即便是素質教育最忌諱的灌輸教學、死記硬背和考試,在新課改的環境下,也不是一無所用。我們主張學習探究,但也不見得什么東西都要去研究探索一番,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有時適當的灌輸也是可取的。例如,直接向學生介紹一些人文背景、歷史知識、規章制度等。又如,我們反對死記硬背,其實,適當的死記硬背也是必要的。比如背英語單詞、名句佳篇。雖然理解記憶十分重要,但缺少了死記硬背的強化,在記憶的熟練程度和持久性上都會大受影響。至于考試,這本身就是學生的一種能力體現,素質教育不排除考試,但堅決排除應試教育。
誤區二:表面熱鬧,對學生實質性的參與重視不夠
優化教學過程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在當前的很多課堂上,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值得反思。我們一些教師偏向于單純追求課堂教學氣氛表面的活躍和熱鬧。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教室里小手如林,“老師,我,老師,我……”的喊聲不絕于耳。當老師指定學生回答時,下邊還是喊聲不斷。對于學生下邊的表現,老師全然不顧,只是陶醉于自己創造出的“活躍”的課堂氣氛里。還有的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于“滿堂問”,盲目追求課堂教學中提問題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分析。沒有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
我們知道,參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判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是否可信,是否取得實效,決不能以課堂氣氛是否熱鬧,形式是否多樣、學習了哪些活動為根據,而要認真考察、研究、分析學生參與的狀態,了解學生是怎樣參與的,參與后自身的知識、能力、情感個性等變化與發展,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千方百計促成這些變化與發展,自覺追求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信度與效度。
再說,教學也并不是越熱鬧越好,也并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安靜、有序的愉快課堂氣氛也是新課程所刻意追求的。北師大肖川博士曾經說過:讓學生“動”起來是改革的一個目的,但光“動”起來是遠遠不夠的。換句話說,它是一個好課堂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那么,充分條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帶給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如果沒有這個“充分條件”,那么這個“動”就會是“亂”,就會停留在表面上的熱鬧,而實質上并沒有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認知上的沖突、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活而不亂”呀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誤區三:生搬硬套,合作學習注重形式而忽視實質
在很多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這說明新課程所倡導的合作學習的形式引起了廣大教師的特別關注,并且已經有意識地把它引進了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視實質,缺乏實效”的現象。主要表現在:(1)時機不當。有的教師在教學內容過易或過難的地方設計小組討論,有的教師在適合于學生自主探索或動手實踐的地方安排小組交流,有的教師在適合于全班教學或教師引導的地方組織小組探究,有的教師在一節課中安排了多次小組合作學習。結果由于時機不當,收效甚微。(2)分組不科學。最常見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是按前后座的自然分成四人組。這樣分組雖然開展小組活動簡便易行,但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3)規則不明。有的小組兩三個人同時搶著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始終只有一兩個人發言,其他人一言不發,只是心不在焉地坐著;有的小組互相推辭,誰也不發言:有的小組借此機會閑聊、說笑或者干別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4)時間不足。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往往是教師呈現問題后未留給學生片刻思考的時間就宣布“合作學習開始”,不到兩三分鐘就叫“停止”。這時,有的小組還未真正進入合作學習主題,有的小組才剛剛開始。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不但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養成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把小組中的不同思想進行優化整合,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成果,以群體智慧來解決問題。沒有了獨立思考的過程,合作就會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沒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學生的研究探索將一事無成。不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盲目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就沒有真正意義,就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誤區四:過于熱衷脫離實際的教學手段現代化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成功運用,確實拓展了教學空間,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師一味僅靠書本、教鞭、粉筆傳道授業的套路,已跟不上現代教學發展的要求。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無疑給學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聽覺、視覺感受,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可以說,現代教學技術和手段的推廣使用為教學方法的改革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但在課改實驗中我們也發現很多教師在這個問題的理解上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很多教師錯誤地認為,不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觀念不先進。許多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喜歡不加選擇地使用多媒體,以為這才是現代教育,才是課改,有多媒體的課堂教學才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為此,有些教師在教學媒體的使用上一味貪大求洋,本來可以用簡單的圖片或實物模型可以解決的問題,一定要使用多媒體才肯罷休;而大量的管用好使的傳統媒體閑置一邊,無人問津,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其實一節課是否先進,教學媒體是一個方面,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更是重要的因素,教師自身素質才是決定教育水平高下的一個主要方面。使用多媒體不能一味采取“拿來主義”,把課件播放一番,附加幾點解說了事。如此生吞活剝、移花接木不僅教師自身教學水平得不到提高,還將誤人子弟。
誤區五:新課改就是沒有作業,學生作業教師“包辦”
新課改成了部分老師偷懶的借口,沒有正確引導好學生作業。還有些教師全面輔導全體學生的全部作業。一個一個學生做,一道一道題地講,一本一本作業的批,直輔導得學生是被逼得做,被逼得聽,被逼得改;直逼得學生做得不自覺,聽得不認真,改得不正確。教師忙得個焦頭爛額,還“不亦樂乎“!為什么不能適當放寬學生自主學習,不要教師包辦,造成學生學習的被動性呢?
總之,新課改不是依葫蘆畫瓢式的簡單模仿,而是深刻領悟,靈活運用的過程。需要的不僅是外在形式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對教育內涵的理解,形神兼備,課堂教學才能真正活起來。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教師需要不斷加強學習研究,不僅要有改革的勇氣和魄力,更需要足夠的教育智慧和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新課改才能改得扎實,改得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