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旭江,朱創健(1.浙江浦江中醫院藥劑科,浦江市 300;.浙江浦江中醫院內科,浦江市 300)
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是公認為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最好的藥物[1]。雷貝拉唑是第2代PPI,屬于苯丙咪唑的衍生物,具有強大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2]。本研究比較雷貝拉唑三聯療法與奧美拉唑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Hp)陽性的消化性潰瘍的療效,觀察其對消化性潰瘍患者臨床癥狀、潰瘍愈合和Hp清除率的影響。
選擇2008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消化科門診和住院治療的消化性潰瘍患者76例,入選標準:均具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均經胃鏡并病理確診為Hp陽性的活動性消化性潰瘍患者。排除標準:有食管疾病、胃潰瘍、胃腫瘤等病史,有食管、胃或球部手術和其他器質性疾病,治療前2周內服用抗生素、鉍劑、非甾體類抗炎藥物、PPI或H2受體拮抗藥者[3]。將符合標準的患者隨機1∶1分為雷貝拉唑組與奧美拉唑組。其中,雷貝拉唑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18~81歲,平均(40.6±5.8)歲;潰瘍類型:胃潰瘍10例,十二指腸潰瘍23例,復合性潰瘍5例;胃竇部炎癥活動度分級[3]:0級2例、Ⅰ級6例、Ⅱ級16例、Ⅲ級14例。奧美拉唑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17~79歲,平均(41.2±6.2)歲;潰瘍類型:胃潰瘍12例,十二指腸潰瘍22例,復合性潰瘍4例;胃竇部炎癥活動度分級[3]:0級3例、Ⅰ級5例、Ⅱ級18例、Ⅲ級12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潰瘍類型、胃竇部炎癥活動度分級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雷貝拉唑組服用雷貝拉唑(江蘇濟川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0 mg×7片)20 mg,qd;奧美拉唑組服用奧美拉唑(浙江金華康爾貝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0 mg×7片)20 mg,qd。2組患者均同時服用2周阿莫西林膠囊1.0 g,bid;克拉霉素片0.5 g,bid。觀察2組患者治療4周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潰瘍愈合率、Hp清除率和胃竇部炎癥的變化。
(1)臨床癥狀: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上腹部疼痛、上腹部不適、噯氣等臨床癥狀。(2)胃鏡檢查及Hp檢測:在胃鏡檢查時分別在胃體、胃竇大小彎側各取活檢組織1塊,行常規病理組織學檢查。另外,在胃竇部小彎側取1塊活檢組織,采用快速尿素酶檢查有無Hp感染存在。(3)胃竇部炎癥活動度分級。按胃竇部黏膜組織內單核淋巴細胞浸潤程度將胃竇部炎癥活動度分級分為4級[3]:0級,無中性粒細胞浸潤;Ⅰ級,偶見片狀中性粒細胞浸潤;Ⅱ級,較多浸潤粘膜小凹或腺管上皮細胞;Ⅲ級,密集或成堆、可見腺窩膿腫。
采用SPSS 11.5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雷貝拉唑組患者治療4周后臨床癥狀如上腹部疼痛(χ2=33.47,P<0.01)、上腹部不適(χ2=25.54,P<0.01)和噯氣(χ2=25.76,P<0.01)等癥狀均得到有效控制,而奧美拉唑組上腹部疼痛(χ2=14.97,P<0.01)和上腹部不適(χ2=9.05,P<0.01)癥狀得到控制,噯氣癥狀無明顯改善(χ2=1.02,P>0.05)。雷貝拉唑組上腹部疼痛、上腹部不適和噯氣癥狀改善的幅度均明顯優于奧美拉唑組(χ2=4.42,P<0.05,χ2=5.21,P<0.05和χ2=24.10,P<0.01),詳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比較(n)Tab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ymptoms between 2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n)
2組患者治療4周后,雷貝拉唑組的潰瘍愈合率和Hp清除率均明顯高于奧美拉唑組(χ2=6.73,P<0.01和χ2=9.71,P<0.01),詳見表2。
表2 2組治療后潰瘍愈合率和Hp清除率比較(n,%)Tab 2 Comparison of healing of ulcers and clearance rate of Hp between 2 groups after treatment(n,%)
2組患者治療4周后,雷貝拉唑組胃竇部黏膜炎癥程度明顯低于奧美拉唑組(P<0.01),詳見表3。
2組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
表3 2組患者治療后胃竇黏膜炎癥變化比較(n)Tab 3 Comparison of changes of distal gastric mucosal in flammation between 2 groups(n)
目前已證實,Hp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發病和復發的主要原因之一,80%以上的胃潰瘍患者,95%~100%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都檢出Hp陽性。而在成功根除Hp后,消化性潰瘍復發率可降至1%~3%。因此,根除Hp是治療消化性潰瘍行之有效的方法[4,5]。
采用1種PPI+2種抗生素的三聯療法是目前國內、外公認的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有效療法[1]。現有的PPI都是在苯并咪唑環上進行的結構衍生,因而當進入胃壁細胞后能牢固地結合于H+-K+-ATP酶α-亞單位胞漿膜外的半胱氨酸殘基上,不可逆性的抑制H+-K+-ATP酶活性,無論對周圍性或中樞性泌酸刺激均有強烈的抑制作用,還能間接使胃竇部G細胞增加釋放胃泌素,使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及對胃腸細胞起營養作用,升高胃黏膜電位,維護細胞膜的穩定性,保護胃黏膜屏障功能。此外,PPI對Hp有直接抑制作用,還可選擇性抑制Hp的尿素酶活性,從而阻止Hp在胃內定植和增殖[6]。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抗菌活性在酸性環境下降低,需在胃液pH>4的基礎上方能有效發揮抑菌和殺菌效用。因此,在聯合方案中PPI的抑酸強度和速度及其作用的穩定性對整個方案的療效起著重要作用[7]。
雷貝拉唑由于在吡唑環和苯并咪唑環上進行不同基團取代,具有較高的解率常數(pKa),主要經非酶降解形成硫醚復合物,使其能更快地活化為磺烯酸的形式,與H+-K+-ATP酶的結合位點可通過內源性谷胱甘肽較快分離,抑酸作用深遠,并可直接攻擊Hp,且非競爭性地、不可逆地抑制Hp的尿素酶,與抗菌藥聯用可達更大Hp的根除率[8]。林學壬等[9]研究發現,與奧美拉唑相比,雷貝拉唑對Hp陽性十二指腸潰瘍有較高的治愈率和癥狀改善率,對Hp根除有較高的成功率,起效快,發揮作用更持久穩定。本研究發現,雷貝拉唑較奧美拉唑更能有效地改善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潰瘍愈合率,顯著清除胃竇部Hp感染,并改善胃竇部黏膜炎癥活動情況。
[1]胡伏蓮,楊桂彬.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制及其治療的現代概念[J].新醫學,2001,32(9):563.
[2]王海勇,葉惠江,甄淑敏.雷貝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及清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近期療效[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4,23(5):287.
[3]韓 東.埃索美拉唑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觀察[J].中國熱帶醫學,2008,8(9):1558.
[4]薛 艷,周麗雅,林三仁,等.主要酸相關疾病演變和幽門螺桿菌感染10年情況分析[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7,24(2):109.
[5]胡伏蓮.重視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中的臨床問題[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8,28(9):713.
[6]遇蘇寧,張三奇,楊春娥.質子泵抑制劑的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2,21(11):680.
[7]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第三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若干問題共識報告[J].中華消化內鏡,2008,1(6):32.
[8]高俊鈺.抗潰瘍病藥雷貝拉唑[J].國外醫學藥學分冊,1998,5(25):283.
[9]林學壬,徐 立,李楚強.雷貝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潰瘍的近期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3(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