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沖,柴凌雄,羅 群,吳靈萍(浙江寧波市第二醫(yī)院腎內(nèi)科,寧波市 315010)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變表現(xiàn)之一。其發(fā)病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故早期防治并延緩其發(fā)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尿微量白蛋白的檢測是早期發(fā)現(xiàn)腎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診斷指標[1],對于DN的預防及早期治療都起到積極作用。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炎性反應的急性時相蛋白中最敏感的指標,研究[2]發(fā)現(xiàn)CRP與DN發(fā)病有關。本研究旨在觀察依那普利聯(lián)合纈沙坦對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清CRP的影響。
選擇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164例DN患者,其中男性85例,女性79例,年齡54~78歲,平均(61.5±6.3)歲。符合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診斷標準。病程4~22年,平均(12.2±6.4)年。患者24 h尿白蛋白≥1.0 g;血肌酐(Serum creatinin,Scr)在正常范圍(80~133 μmol·L-1);坐位收縮壓(SBP)≤160 mmHg(1 mmHg=133.32 Pa),舒張壓(DBP)≤100 mmHg;近期血糖控制范圍:空腹血糖<7.8 mmol·L-1,餐后2 h血糖<11 mmol·L-1。排除Scr>133 μmol·L-1、其他疾病所致的腎臟損害及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酮癥酸中毒、發(fā)熱及腎動脈狹窄、泌尿系統(tǒng)感染、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本試驗藥品過敏者等。將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164例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86例和對照組78例,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組基礎治療均使用胰島素和/或口服降糖藥,治療期間降糖、降壓方案不變,嚴格控制血壓和血糖。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依那普利(武漢市合中生化制造有限公司)20 mg·d-1,qd;觀察組給予依那普利10 mg·d-1+纈沙坦(武漢市合中生化制造有限公司)80 mg·d-1,qd。2組療程均為3個月。
治療前、后采用速率散射比濁法檢測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UAE)。CRP采用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Scr和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cr)。治療期間觀察患者不良反應。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對照組患者UAE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其血清CRP水平、Ccr及Scr變化不明顯(P>0.05)。治療后觀察組UAE、CRP明顯降低(P<0.01),Ccr較治療前升高(P<0.05),Scr治療前后變化不明顯(P>0.05)。治療后2組比較,觀察組UAE及CRP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Ccr、Scr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Tab 1 Comparison of various indexes between 2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1 2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s)Tab 1 Comparison of various indexes between 2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n 78788686 UAE/mg·d-1 224.0±58.0182.0±55.0231.0±62.0135.0±57.0 CRP/mg·L-1 8.4±3.67.8±3.38.8±3.94.4±2.1 Ccr/mL·min-1 68.7±9.873.8±10.967.6±9.778.9±12.7 Scr/μmol·L-1 92.4±16.394.6±16.593.4±17.497.7±15.9
2組均出現(xiàn)咳嗽和頭昏等不良反應,其中觀察組有不良反應10例(11.6%),對照組6例(7.7%),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均未見其他明顯并發(fā)癥。2組均未見腎功能急劇下降。
目前認為,DN發(fā)病是多種機制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其中炎癥發(fā)病學說在DN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備受關注。目前認為,2型糖尿病存在著細胞因子介導的炎癥反應,是一種先天的免疫性反應,炎癥在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中起媒介作用。而CRP是急性時相蛋白中變化最顯著的一種蛋白質(zhì),其升高反映了介導炎癥的細胞因子的存在,并可通過多種途徑導致腎臟損傷。同時,CRP本身還有炎癥因子的作用,可激活凝血系統(tǒng)、補體系統(tǒng)導致機體凝血和纖溶機制平衡失調(diào)[3],加重DN損傷程度。在肝功能正常的情況下,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的水平幾乎與體內(nèi)炎癥或損傷程度呈正比,因而可作為體內(nèi)炎癥活動精確、客觀的指標。hs-CRP升高表示體內(nèi)存在炎性反應,因而對與代謝綜合征有關的炎性反應的評估具有重要作用。2型DN早期表現(xiàn)為尿中排出微量白蛋白,DN患者出現(xiàn)尿微量白蛋白顯示腎臟受損出現(xiàn)血管病變。一般出現(xiàn)尿微量白蛋白時,糖尿病病程平均已有5年,在未有效控制的情況下,約80%的尿微量白蛋白患者在隨后的10年內(nèi)進展為臨床DN,最后有可能進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4],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存在極大的危害。有研究[5]發(fā)現(xiàn),2型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CRP、內(nèi)皮細胞功能障礙之間存在著某種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臨床觀察和動物實驗表明,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RAS)參與DN的腎臟損害,糖尿病狀態(tài)下RAS的活性明顯升高,而RAS活性升高對DN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重要作用,二者相輔相成。在RAS系統(tǒng)中血管緊張素Ⅱ(AngⅡ)起重要作用,其作為一種強血管收縮活性物質(zhì),既通過血流動力學異常變化引起腎小球高濾過、高灌注引起腎損傷,也通過參與細胞因子的調(diào)節(jié)表達直接促使腎小球系膜細胞肥大、增生和纖維化。
依那普利是一種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ACEI),可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藥(ACE)減少AngⅡ的生成,從而發(fā)揮腎保護作用。纈沙坦是AngⅡ受體AT1的拮抗藥,通過選擇性地阻斷AngⅡ與AT1受體的結(jié)合,抑制血管收縮和醛固酮的釋放,產(chǎn)生降壓作用,進而起到保護腎功能的作用。
筆者發(fā)現(xiàn),依那普利聯(lián)合纈沙坦治療DN后其UAE明顯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是廣泛血管內(nèi)皮細胞受損和功能異常的標志[6],依那普利與纈沙坦聯(lián)合用藥使患者血管內(nèi)皮細胞受損和功能得到極大改善,同時觀察組患者血清CRP也明顯降低,2型DN患者血清CRP水平隨尿白蛋白的增加而升高[7,8],2型DN患者體內(nèi)存在急性時相蛋白反應,且其反應程度與DN的病情進展程度一致,反應的強度與腎臟慢性損害程度相平行。因此,可以進一步推測聯(lián)合用藥可以減少患者腎臟慢性損傷。可能原因是依那普利與纈沙坦聯(lián)用優(yōu)勢互補,較單用依那普利更有效地阻斷RAS活性的增強,而減少對腎臟的不良影響,使UAE減少更加顯著,從而起到延緩腎臟損傷,保護腎功能的作用。另外,聯(lián)合用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停藥后癥狀消失,且不影響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依那普利與纈沙坦聯(lián)用治療DN效果顯著,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值得進一步大樣本臨床試驗證實。
[1]Walder K,Kantham L,Mc Millan JS,et al.Tanis:a link between type 2 diabetes and inflammation[J].Diabetes,2002,51(6):1859.
[2]賈安奎,劉彥軒,許光霞.糖尿病腎病患者血超敏C反應蛋白及血尿酸的關系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7):1131.
[3]郭 紅,陳洪波.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血清炎性標志物測定的臨床意義[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4,4(3):404.
[4]路亞楓,秦明照.尿微量白蛋白預測疾病預后[J].中國醫(yī)刊,2001,36(3):39.
[5]晉 青.替米沙坦對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9,3(16):209.
[6]何 冰,韓 萍,呂先科.2型糖尿病患者急時相蛋白與糖尿病腎病的關系[J].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03,19(4):260.
[7]尤巧英,李成江,朱麒錢,等.超敏C反應蛋白與2型糖尿病腎病的關系[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05,28(28):540.
[8]劉玉春.糖尿病腎病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醫(yī)刊,2001,36(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