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衛(浙江臺州市黃巖區院橋中心衛生院,臺州市 318025)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種胃腸道動力功能紊亂性疾病,患者有慢性間歇性發作的上腹不適、飽脹、隱痛、燒心、噯氣等臨床表現,癥狀持續約4周,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疾病,占消化專科門診的20%~40%[1]。目前對FD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治療上也難以取得滿意療效。臨床常根據優勢癥狀予以促動力劑或抑酸劑。西沙必利是一種新型胃動力藥,而雙歧三聯活菌屬于微生態調節劑。近年來有研究將這兩種藥物用于治療FD,取得了良好效果[2,3],但目前關于這兩種藥物的聯合應用少有報道。為此,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應用西沙必利聯合雙歧三聯活菌治療FD患者65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6月-2010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30例,參照RomeⅡ診斷標準[2],符合以下條件的門診患者入選:(1)上腹痛、腹脹、早飽、噯氣、反酸、惡心和嘔吐等上腹部癥狀超過4周;(2)胃鏡檢查排除上消化道器質性病變;(3)經B超、X線及實驗室檢查排除肝、膽、胰、腸道等器質性疾病;(4)無糖尿病、腎臟病、結締組織病等全身性疾病和精神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65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9例,年齡21~64歲,平均(38.3±9.5)歲;對照組65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42例,年齡22~65歲,平均(39.2±10.1)歲。2組在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給予口服西沙必利5 mg+雙歧三聯活菌膠囊630 mg,tid;對照組僅給予西沙比利5 mg。2組療程均為4周。觀察2組患者的癥狀變化,并注意觀察有無腹痛、腹瀉、腸鳴等副作用。治療前后均查1次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
于用藥前后隨訪并記錄患者餐后飽脹、上腹脹痛、早飽、惡心嘔吐等主要臨床癥狀的變化及時間,癥狀評分按臨床癥狀程度分級:0級為沒有癥狀;Ⅰ級為有輕度癥狀,患者需提醒能意識到癥狀存在;Ⅱ級為癥狀稍重,患者可意識到癥狀存在,但不影響工作,正常活動未受限制;Ⅲ級為癥狀重,患者意識到癥狀存在,無自發緩解期,或明顯影響患者生活及工作,且難以忍受。評分標準:0級為0分;Ⅰ級為1分;Ⅱ級為2分;Ⅲ級為3分。各個癥狀的積分相加即患者的總體癥狀積分,依公式[(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計算綜合療效。癥狀積分或總積分降低75%以上為顯效;積分降低50%~75%為有效,積分降低50%以下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13.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2組綜合療效比較(n)Tab 1 Comparison of comprehensive efficacy between 2 groups(n)
2組治療前餐后飽脹、上腹脹痛、早飽和惡心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餐后飽脹、上腹脹痛、早飽和惡心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餐后飽脹、上腹脹痛、早飽和惡心評分均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2組主要臨床癥狀評分的變化比較(±s)Tab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mprovement score between 2 groups(±s)

表2 2組主要臨床癥狀評分的變化比較(±s)Tab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mprovement score between 2 groups(±s)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vs.before treatment:*P<0.05;vs.control group:#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惡心3.12±0.571.24±0.46*3.17±0.590.62±0.33*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餐后飽脹5.23±1.293.54±0.99*5.25±1.302.34±0.90*#上腹脹痛5.09±1.133.26±0.96*5.11±1.142.13±0.87*#早飽5.07±0.962.96±0.75*5.09±0.972.04±0.62*#
FD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據統計,FD約占消化疾病的40%~50%[3]。FD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醫療費用較高,成為現代社會中一個重要的醫療保健問題。現代醫學盡管對FD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其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不清楚,可能與多因素有關,包括胃腸道動力障礙、精神因素、幽門螺桿菌等。其中,幽門螺桿菌與FD的關系,國內、外研究[4]資料未能有肯定的結論,但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對改善胃黏膜的活動性炎癥有肯定作用。有學者發現,5%的FD患者有餐后胃張力低下,腸道蠕動減弱現象;近年研究[5]發現,過半數FD患者有胃固體排空延緩、近端胃及胃竇運動異常、幽門十二指腸運動協調失常等胃腸動力障礙表現;促胃腸道動力藥治療可使大部分患者取得不同程度的癥狀改善。
西沙必利是一種新型胃動力藥,其通過選擇性增加腸肌間神經叢釋放乙酰膽堿,從而促進全胃運動。研究[6]證明,FD患者胃平滑肌張力及蠕動功能減弱,可能是FD患者上腹脹痛等消化不良的病理學基礎。西沙必利能增加正常人和FD患者空腹胃體、胃竇基礎壓和胃蠕動波振幅,增加血液中胃動素濃度,從而增加消化期間胃動力,以達到治療目的[7]。雙歧三聯活菌膠囊屬于微生態調節劑,目前在臨床上的應用日趨廣泛,其主要由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腸球菌三聯活菌組成[8]。其作用主要為直接補充人體正常生理細菌,調整腸道菌群平衡,并能與其他厭氧菌共同占據腸黏膜表面形成生物學屏障,構成定植阻力,從而阻止致病菌、條件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3]。其可抑制并清除腸道中的致病菌,減少腸源性毒素的產生,促進機體營養物的消化,合成機體所需的維生素;同時還能產生大量乳酸和醋酸,酸化腸道,抑制痢疾桿菌等G-桿菌的生長,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激活吞噬細胞活性,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9]。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腹瀉及消化不良、腹脹、便秘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餐后飽脹、上腹脹痛、早飽和惡心評分均低于同期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西沙必利聯合雙歧三聯活菌治療FD,較單用西沙必利能夠明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餐后飽脹、上腹脹痛、早飽和惡心癥狀。
[1]賀范龍,楊 濤.西沙必利聯合黛力新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7(26):4105.
[2]徐克達,田德安.雷貝拉唑聯合西沙必利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0,18(3):53.
[3]周國標.雙歧三聯活菌膠囊聯合多潘立酮治療FD的臨床觀察[J].安徽醫藥,2007,11(8):696.
[4]Longstreth GF,Thompson WG,Chey WD,et 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80.
[5]陳特立.西沙必利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04,8(8):684.
[6]杜福文,譚啟文,李宗壽.黛力新與西沙必利聯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3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5):52.
[7]吳家兵.西沙必利聯合黛力新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8):67.
[8]王惠星.莫沙必利、雙歧三聯活菌聯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4):133.
[9]朱 虹,廖江濤.雙歧三聯活菌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