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俊媛﹙湖北宜都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劑科,宜都市 443300﹚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M)是紅霉素第2代衍生物,為15元環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其結構與紅霉素相似,但在內酯環的9α位上引入1個甲胺基,內酯環擴展成15元環,使阿奇霉素具有獨特的藥動學特點,如組織選擇性高、半衰期長、生物利用度高、在酸性環境中穩定等,與紅霉素相比,其抗菌譜更廣,抗菌作用更強,不良反應(ADR)發生率低。臨床不僅應用于成人,而且也廣泛應用于嬰幼兒[1,2]。隨著臨床應用日益劇增,其相關的ADR報道也相應增多。本文將我院1例患兒使用阿奇霉素致膽囊結石的病例,結合文獻分析報道如下。
我院兒科患者使用阿奇霉素致膽囊結石治療病歷1份;檢索2001-2010年萬方數據庫,查閱國內公開發行的醫藥期刊中有關阿奇霉素致ADR的文獻報道,將所得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分析。
患者男性,10歲,漢族,體重35 kg。2010年6月25日來我院就診。體檢:體溫,38.5℃,門診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升高至15.5×109個·L-1,攝胸片顯示支氣管肺炎。診斷為急性支氣管肺炎。治療:阿奇霉素分散片(宜昌長江藥業有限公司,批號:090401,0.25 g×6片/盒)0.25 g,po,qd,給藥5 d后仍間斷發熱,于2010年7月1日晚收住院。7月2日上午空腹進行B超和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如下:彩超檢查膽囊大小57 mm×23 mm,膽囊壁厚2 mm,囊內可見7 mm×4 mm強光團伴聲影,膽囊結石,胃內可見大量食糜,消化不良。實驗室檢查:①血常規各項正常;②肝功能中堿性磷酸酶升高(151.0 U·L-1);③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487.20 U·L-1;④心電圖檢查,竇性心律不齊。入院后常規抗感染治療(住院期間未使用任何排石藥物),5 d后病愈出院。3個月后患者復查彩超,膽結石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該患者既往無藥物過敏史,以前未曾使用過阿奇霉素,口服5 d后僅出現腹脹等輕微反應,彩超檢查結果為結石,但3個月后膽囊結石消失,可見此結石不是常見結石性質,而可能是藥物結晶或因藥物誘發膽汁淤積所致膽泥。實驗室檢查堿性磷酸酶升高、心律不齊也與阿奇霉素的ADR吻合。
剔除資料不全、重復報道和超劑量使用的病例,查閱文獻全文,共檢索到阿奇霉素病例文獻33篇,合計258例發生了ADR,所得各項指標和數值詳見表1、表2、表3。

表1 發生ADR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n,%)Tab 1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gender and age in ADR cases(n,%)

表2 發生ADR患者的給藥途徑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in ADR cases
阿奇霉素是半合成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其機制是通過與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體的亞單位結合,干擾其蛋白質的合成阻礙細菌轉肽過程,從而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其對革蘭陽性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某些革蘭陰性菌以及厭氧菌、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螺旋體等的作用也較強,對某些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的菌株也敏感[3]。阿奇霉素耐受性較好,ADR發生率低,主要為消化道反應[3]。由表1可見,阿奇霉素致ADR的發生與性別關系不大,多發于≤10歲的兒童,本文所報道的ADR也是一名10歲患兒。究其原因,一方面兒童的生理機能與成人差異較大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與兒童患感染性疾病后,使用阿奇霉素的頻率較高有關。由表2可見,發生ADR的患者多為靜脈滴注給藥。由于靜脈滴注是直接作用,容易發生ADR;也可能靜脈滴注患者無論是在門診還是在住院部都有醫護人員在周圍監護,ADR容易被觀察到,而口服患者除住院患者外不易被觀察。由表3可見,過敏性休克的發生率高居首位,死亡病例為8例,所有過敏性休克的病例均為靜脈滴注給藥。有資料顯示,減慢阿奇霉素的靜脈滴注速度可減輕其所致的ADR[4]。因此,臨床在靜脈滴注時應注意觀察滴速的變化和患者的反應并及時調整,避免或減少ADR的發生。由表3還可看出,阿奇霉素引起消化系統的ADR占統計病例數的第3位,其中引起肝損害的病例最多(共16例),這與阿奇霉素的代謝方式有關。阿奇霉素主要經肝膽系統代謝,它經人體吸收后50%以上以原形經膽道排出,而且其單劑給藥后消除半衰期長達35~48 h。根據阿奇霉素說明書,口服給藥后,原形藥主要由膽汁排泄,再次表明本院所觀察到患兒的膽囊結石很可能是藥物結晶。因此,無論是口服還是注射使用阿奇霉素后,1周左右應檢查肝功能,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肝膽功能不全者應慎用,嚴重肝病患者不應使用。肝腎功能不全而又必須使用阿奇霉素時,應選擇合適的給藥方式,肝功能不全宜采用靜脈滴注給藥,腎功能不全宜采用口服方式。

表3 ADR的臨床表現類型Tab 3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DR cases
綜上所述,阿奇霉素致ADR涉及面較廣,類型呈多樣化,且有些反應迅速。因此,需要使用阿奇霉素時,首先應選擇合適的給藥方式,使用過程中應加強觀察與監護,特別是10歲以下的患兒,警惕嚴重ADR發生,確保患者用藥安全、有效。
[1]胡建國.阿奇霉素與β-內酰酯類抗生素治療小兒肺炎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比較分析[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5,3(5):416.
[2]袁天爍.大環內酰酯類抗生素的研究與應用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9):2620.
[3]陳新謙,金有豫,湯 光主編.新編藥物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0.
[4]梁麗云,周望梅.靜脈輸液速度對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應的影響[J].護理學報,2007,14(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