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硯蕓(浙江富陽市人民醫院干部科,富陽市 3114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病理改變多見于周圍神經和植物神經系統。由于神經的營養血管內膜增生,血管狹窄或閉塞,致使周圍神經發生缺血壞死,從而引發一系列的臨床癥狀,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我院自2006年12月-2009年12月采用甲鈷胺聯合前列地爾治療DPN 48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6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診斷符合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標準及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四肢末梢感覺異常或感覺障礙,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神經病變;下肢肌電圖檢查異常: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40 m·s-1,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45 m·s-1[1]。將所有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病例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s)Tab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2 groups(±s)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s)Tab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2 groups(±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n 4848性別/n男性2522女性2326年齡/歲52.3±5.154.7±4.8糖尿病病程/年8.5±4.37.9±5.0周圍神經病變病程/月34.2±5.632.8±8.0空腹血糖/mmol·L-1 11.7±6.511.9±6.0餐后2 h血糖/mmol·L-1 9.6±1.39.4±2.0
2組患者均給予糖尿病飲食、運動治療及胰島素強化治療,血糖穩定后,2組均肌肉注射甲鈷胺500 μg·d-1,qd,觀察組同時靜脈滴注前列地爾100 μg·d-1,qd,2組療程均為30 d。治療期間2組患者原糖尿病治療方案不變,均遵醫囑執行治療方案,并每周檢測1次血糖。
顯效:自覺癥狀明顯好轉,腱反射明顯好轉或恢復,SCV較治療前增加2 m·s-1以上或恢復正常;有效:自覺癥狀改善,腱反射有好轉SCV較治療前稍有增加;無效:癥狀無減輕,腱反射無改善,SCV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7.92%,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9.17%,2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63,P<0.05),詳見表2。

表2 2組療效比較(n)Tab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2 groups(n)
2組治療前、后SCV比較見表3。
由表3可見,2組治療后的SCV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觀察組SCV變化較對照組顯著(P<0.01)。
表3 2組治療前后SCV比較(m·s-1,±s)Tab 3 Comparison of SCV between 2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m·s-1,±s)

表3 2組治療前后SCV比較(m·s-1,±s)Tab 3 Comparison of SCV between 2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m·s-1,±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n 48484848正中神經39.7±3.250.1±5.338.6±3.843.8±4.5腓總神經35.6±4.540.3±4.835.7±4.646.2±5.3
治療組治療過程中有2例患者注射部位出現皮膚發紅、疼痛、腫脹,減慢滴注速度后,上述癥狀減輕,不影響繼續治療。未見其他嚴重不良反應。
DPN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多種因素可導致DPN的發生發展,其中包括代謝紊亂、微循環障礙、自身免疫反應、氧化應激、神經激素、生長因子缺乏等。其中,微循環障礙是糖尿病并發癥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礎。目前普遍認為涉及以下兩個方面:(1)慢性高血糖所致的代謝紊亂。包括糖基化終產物形成,多元醇通路及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等。上述通路可通過共同的氧化應激機制引起神經元及雪旺細胞凋亡,最終引起神經纖維不可逆的結構損傷。(2)微血管病變。由于高血糖導致微血管病變,供應營養神經的血管發生病變而閉塞,導致神經缺血、缺氧[3]。
改善微循環的藥物應用在DPN的治療中是重要一環。甲鈷胺是維生素B12的衍生物,因在中央鈷分子上結合了一個甲基基團,可參與物質轉換以及核酸、蛋白質和脂質的代謝。甲鈷胺可直接轉入神經細胞,刺激軸漿蛋白質合成,使軸突受損區域再生,從而修復損傷的神經纖維。但單用甲鈷胺治療不能很好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周圍神經病變癥狀[4]。
前列地爾是一種有多種生物活性的血管擴張藥,它通過調節腺苷酸環化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促使細胞內環磷酸腺苷(CAMP)的血濃度增加,刺激依賴CAMP的一系列蛋白酶,促使血管擴張、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從而改善微循環,增加組織的血流灌注[5]。
本研究結果顯示,二者聯用,觀察組的有效率為97.92%,對照組的有效率為79.17%,且觀察組SCV變化較對照組明顯(P<0.01),觀察組發生的不良反應輕微。
綜上所述,甲鈷胺聯合前列地爾治療DPN可有效改善DPN患者的癥狀,提高臨床療效,且不良反應輕微,值得進行大樣本臨床試驗進一步證實。
[1]葉任高.內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71.
[2]廖二元,莫朝輝.內分泌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479.
[3]牛曉紅,司芹芹,宋 祺.甲鈷胺與前列地爾聯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臨床內科雜志,2009,26(10):707.
[4]蔣東艷.甲鈷胺與前列地爾聯合治療糖尿病感覺神經病變[J].中國基層醫藥,2005,12(9):1263.
[5]吳彥紅,趙 霞.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8,3(3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