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立平
(作者為橫店集團工業經濟運行總監)

不能否認,這些年來相當數量的浙江民營企業,不同程度地遭遇了種種經營困難和問題,不少民營企業家認為現在搞企業還不如改革開放初期好搞。那時政治上鼓勵表彰,政策上支持放寬,老百姓羨慕向往。而如今求生不易,遑論做大,發展后勁匱乏。
據筆者觀察,民營企業的發展困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體制性阻礙根深蒂固,制約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我國表面上已按市場經濟規則指導經濟運行,但在實際的經濟運行中,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阻礙隨處可見。如金融行業雖允許民營企業經營小額貸款,但不能吸收存款,卻連郵政銀行也可以存也可以貸,外資銀行則不用說了。顯然,至今為止,金融領域民營企業仍處于不公平對待的狀態。又如,央企國企和外資企業在安全、環保方面發生過錯時,現行體制往往極容易原諒和寬待之,而對民營企業犯同樣過錯時,則往往以確保社會穩定大局的名義“重拳出擊”。體制性歧視的廣泛存在,使相當一些民營企業的發展失去了許多機會。
二是民營企業不善于全產業鏈研究。民營企業自身往往長于對所生產的產品進行技術、市場的研究分析,而拙于全行業進行產業鏈研究。因為現實的狀況在于,眾多的民營企業由于規模太小,即使能看清楚全產業鏈的變動大勢,也無法發揮多大的產業影響力。客觀存在的現實必然導致他們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自己與客戶之間的微觀問題上。因而,在國企的虎踞龍盤之勢和外資的技術資本優勢面前,很多民營企業就只有守勢,或被國企收購兼并的命運。
三是企業家自身存在的弱點制約民企創新發展。眾所周知,民營企業家由于對企業起著決定性影響,但他們總是受到過去的經驗和思維習慣的束縛。比如,市場化發展日益要求企業對法律法規的規范性執行,這對長于敢闖敢冒的人來說是很難做的。他們總是習慣于輕視政策規定,比較容易個人說了算,即使請了職業經理人也會處處設防,反而成了折騰企業的枷鎖,昨天的成功成了今天進步的障礙。
破解民營企業面臨的困局,筆者以為應從分析少數民營企業佼佼者的成功經驗入手,同時切忌被他們對外宣傳的似是而非的介紹所迷惑,而應看清其本質。
一是要高度重視企業外部環境的改善。要既找市場又找“市長”,過去有很多人說,民營企業成功的原因是不找“市長”找市場。其實這是似是實非的假經驗。在我國的經濟環境中,政府對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如能獲得政府的支持,就能獲得巨大的發展。仔細分析民營企業的佼佼者,無不與各級政府保持良好密切的互動關系。當然,在改善外部環境問題上還遠不只是重視與政府的互動,與企業駐地的銀行、財政、工商等部門都需要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也就是說,政策開放初期,老百姓對企業的發展是真心全力支持,那么社會發展到了今天,則是有條件的互利互惠才能支持,看不到或看不清這一點,民企在處理外部環境關系時,就會因為“自我感覺良好”而犯錯誤。
二是需要調整管理理念,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正所謂:能攻心則反側自消,不審勢則寬嚴皆誤。如今招工難,員工是上帝,企業家是仆人。不認識這一點,不以人為本,不重視員工的各樣需求,企業就會總是處于招工難的境地。過去是物質嚴重匱乏,如今消費者挑肥揀瘦,產品既要質優又要價廉。所以,企業在成本控制,技術進步上必須先人一步才行。如此,企業領導人在管理理念上必須更多地理解人,必須有善于從團隊和員工中集思廣益的能力。重大決策要從過去的膽魄過人式拍板,轉變為科學咨詢民主決策方式。
三是要重視培養新型的企業家。當前,許多民營企業正處于新老交替時代。在這一歷史時期,老一代或一些從事企業管理二三十年的中年民營企業家均有一個痛苦的更新自我再學習過程,畢竟他們還不可能很快讓新一代接班。重視和培養新型企業家要“兩手抓”:一手抓老一代企業家的“轉型升級”,另一手要盡快通過“實戰”培養新的民營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