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三老碑看古代基層組織

翁禮華,1945年生,畢業于原杭州大學化學系,“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省勞模。20世紀80年代從政后歷任奉化、鄞縣縣長,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財政廳廳長兼省地方稅務局局長及國資辦主任。2003年從財政廳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經濟建設咨詢委員會副主任,財政部中國財稅博物館館長,浙江大學特聘教授、財經文史研究中心主任。
古代基層組織,以隋代開皇九年(589年)為轉折點:以前為鄉官制,以后為職役制。鄉官制有國家財政發給的報酬,職役制則是一種賦役義務
杭州孤山有一塊價值連城的漢三老碑,它與中國古代縣以下基層組織有關。古代基層組織,以隋代開皇九年(589年)為轉折點:以前為鄉官制,以后為職役制。鄉官制有國家財政發給的報酬,職役制則是一種賦役義務。
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全國劃一的郡縣制后,對縣以下基層組織也進行了調整和統一。設鄉、亭、里三級。一般為10里1亭,亭有亭長。10亭1鄉。鄉領導班子設三老、有秩、嗇夫、游徼四職,其職能分別為:三老掌教化;有秩掌行政,相當于鄉長;嗇夫聽訟、征稅;游徼負責治安,循禁盜賊。漢代開國皇帝劉邦就曾擔任過秦朝的沛縣(今江蘇省沛縣)泗水亭長。
漢代在秦代鄉、亭、里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里以下的組織,建立了什伍制度。所謂什伍制度就是:5家為1伍,設伍長;10家為1什,設什長。至于里以上組織:100家,即10什,仍為1里,設里魁;10里為1亭,設亭長;10亭為1鄉,置三老、有秩、嗇夫、游徼。除相當于鄉長的“有秩”系郡府委任的以外,其余都是縣衙委派,其中“三老”相當于今日的鄉人大常委會主任,地位崇高,但無行政權,也沒有正式俸祿。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少地方基層組織廢置,即使保留也多因襲漢制。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多仿西周之制,實行鄰、里、族黨三級制。北魏孝文帝時,鑒于民多蔭附于權貴,逃避國家課役,不得不改行監督更為嚴密的三長制。所謂三長制就是:5家立1鄰長,5鄰立1里長,5里立1黨長。由于三長切實負起了檢括戶口和均徭省賦的任務,使國家財政收入有了顯著增長,難怪《魏書》說:“計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內安之”。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朝廷頒布新令。改三級制為“鄉、里”二級制。明文規定:100戶為里,設里長1人;500戶為鄉,設鄉正1人。從秦漢到隋以前,鄉級治理屬于實體性行政、功能性自治的體制。從隋開始,隨著小農經濟的日益成熟,鄉村內部組織能力的增強,鄉一級不再是行政單位,只具有半官半民的行政功能,政權結構進入了“王權止于縣政”的新時期。
唐代規定兩京及州縣郭(城)內,設坊,郊外設村;其它地區繼續設里。坊村里的負責人皆稱為“正”,即里正、坊正、村正,以司督察。隨著“鄉”功能的進一步弱化,里村成為基層組織的重要層次,負責“掌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查非違,催驅賦役”工作。
宋代基層組織起先與唐代相同,城內設坊,郊外設村,其它地區設里。如杭州市上城區的清和坊就屬于城內的坊。北宋中后期經歷了由鄉里制向保甲制的演變過程。元代為了推動農業生產,以自然村為基礎,建立過稱為“社”的勸農組織。今日寧波櫟社機場的“櫟社”,就是元代遺留下來的歷史地理標志。明代鄉里制度分為前后兩個時朝。明初實行里甲制,明中后期社會治安惡化,朝廷于里甲之外,另設保甲組織,專職維持社會治安。
清代基層組織,起先一直沿用明代制度。順治五年(1648年)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里甲制。規定110戶為1里,以丁多者10人為里長,余100戶為10甲。每年輪流,由1位里長負責管攝里內之事。同時,清代明確規定:城中之里稱“坊”,近城之里稱“廂”,其余農村之里才稱“里”。直到1908年,清政府為適應新政需要,頒布《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規定:凡府廳州縣官府所在地為城,其余市鎮村屯集等地人口滿 5萬以上者為鎮,不滿5萬者為鄉。城鎮鄉均為地方自治體。鄉設立議事會和鄉董,實行議行分立。鄉議事會在本鄉選民中選舉產生,為議事機構。鄉的地方自治執行機關很簡單,只有鄉董、鄉佐各1名。自治范圍以學務、衛生、道路、農工商務、慈善事業、公共營業及自治經費為主。顯然,從清末開始國家治理體制下沉,鄉開始成為一級正式的政權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