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俊生
A股暴跌:內因為主
文/周俊生
進入2011年8月以來,A股市場出現了一輪強烈的暴跌,在A股市場影響巨大的上證指數,最低時已逼近2400點,這清楚地顯示出目前A股市場所處的險惡環境。對于A股市場出現的這新一波暴跌,輿論普遍將其歸為受外圍市場影響。
自從今年8月初爆發美債危機以來,特別是標普公司將美國主權債務信用評級調低以后,全球資本市場以及大宗商品市場陷入了一場血雨腥風之中,不僅美歐市場,包括亞太地區市場都深受重創。出現這種情況并不難理解,美國作為二戰結束60多年以來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超級大國,由于多年來它建立了在全球市場上重要的龍頭地位,一旦出現問題,頓時使世界市場失去了方向。在現存格局之下,只要美國未能成功走出這輪危機,全球市場要想在短期內能夠重新有所作為,基本上只能是幻想。A股市場在這種外圍環境影響下,自然也是危機重重。
如果我們把A股市場出現的暴跌,簡單地歸結為只是受外圍市場暴跌的拖累所致,那就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A股市場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不一樣的是,雖然市場發展速度很快,但是這個市場基本上還是一個局限于供境內居民交易的市場,外部資金不大可能對市場產生重大的實質性影響。出現這種狀況,主要在于A股市場作為一個用人民幣交易的市場,受制于人民幣尚未成為國際通用貨幣這個現實,這實際上在A股市場與外圍市場之間建立起了一道防火墻。當然,不能說外圍市場對A股市場行情一點影響也沒有。比如,美國經濟的低迷使其市場購買力下降,會對我國的出口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從而使A股市場上一些出口型上市公司的效益出現下降;再如,由于我國一些大型央企已在香港上市,它們的股價在跟隨香港市場出現向下波動的時候,也容易傳導到其在內地上市的同一公司的A股。但所有這些因素都只是個別的而不是普遍的。我們必須通過A股市場近期暴跌的表面現象,看到其自身存在的真問題。

A股市場近期出現的暴跌,外圍市場暴跌只是輔助性的原因,內部所出現的制度性的缺失才是主要原因
我國A股市場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它一直作為一個政策工具受到重視并且被推廣。近一年來,我國為了遏制不斷上升的通脹勢頭,推行了從緊貨幣政策,銀行信貸流向企業的通道被收窄,這使一些中小企業的資金鏈開始繃緊。面對這種情況,政策導向開始把股市作為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困境的一個窗口來加以使用,導致股票發行出現了“大躍進”,明顯超過了市場的實際承受能力。這從證監會市場部公布的一份材料上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我國股票發行總股本比去年年底增加了5.05%,但股票總市值卻反而減少了0.46%,這意味著上半年全體投資者損失了約1.45萬億元,平均每個賬戶損失上萬元。這部分損失的金錢實際上是被轉移到了新增加的上市公司中。顯而易見,寶貴的社會資金被少量企業以圈錢形式霸占,它對解決泛化的中小企業資金緊缺問題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卻對市場資金起到了嚴重的抽離作用。
將市場作為政策工具,是一種違反市場客觀規律的做法,它的直接結果便是使A股市場行情出現了“牛短熊長”的特點,投資者不斷為股市的成長付出血汗的代價。A股市場的這種市場格局離管理當局所倡導的“市場化”目標還有很大距離,這也使它難以承擔優化市場資源配置、讓投資者有效增加財產性收入的功能。因此,A股市場近期出現的暴跌,外圍市場暴跌只是輔助性的原因,內部所出現的制度性的缺失才是主要原因。如果我們無視這個基本特點,將A股市場暴跌的原因只是簡單地歸結為外圍市場,那就會對A股市場自身存在的問題無動于衷,拒絕對市場制度進行反思和改革,從而使市場永遠不可能出現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