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貴明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人與人之間的協助、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構建而獲得。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構建”四個部分,它要求教師把教學活動組成一個在教師激勵與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互動過程。教師是這個過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1.2.1 自主互動型教學模式的目標
本模式的核心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凸顯學生的主動學習,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強調培養學生主體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1.2.2 自主互動型教學模式的設施條件
1)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善于運用探索法、發現法,主動去收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
2)教師首先要收集、開發并組織基本學習內容,擴展學習內容等自主學習環境;學生之間要加強交流與協作;暢通師生信息與心靈交流的通道的動態教學評估的環境。其次,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情況,給予學生學習的具體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構建當前學習知識的意義。
1.3.1 圍繞目標,創設情境
自主互動型教學模式首先是在分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通過文字、圖片、聲音、電影片段、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方式為學生探究創設良好的意義構建的情境。
1.3.2 自主探究、自主構建
學生主要是依據學習目標對學習資源進行搜索、觀察、閱讀、分析、判斷、加工整合等探究活動,對知識進行初步的意義構建。
1.3.3 互動協作,優化構建
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應該貫穿在整個學習活動之中。因此,我們把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學習小組,讓他們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在互相商榷、互相評價、互相激勵的互助、合作與競爭環境中進行學習。
1.3.4 引導實踐,創新提高
實驗前,我們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進行了100m、跳遠、鉛球3項身體素質以及正手攻球、反手推球2項基本技術的規格化程度進行了測試。實驗結果經T檢驗分析,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兩個組分組合理,基本情況相同,保證了實驗具有較高的內部效度。實驗前、后分別由3名相關專項教師對學生進行了技術成績的測定。試驗中,為避免實驗對象由于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實驗干擾,遵循組間雙盲性原則進行教學。
1)教師圍繞學習目標,創設情景——印發課程技術學習目標;創設情景,提出課題的重點和學習內容;提供解決問題的背景材料,給出導學,但不是告訴學生應該如何去做。
2)學習過程中人的主體位置——依據學生的友伴群體組成研究小組,在正手攻球、反手推球等技術的實際練習過程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老師只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引導與控制。
3)互動協作、優化構建——根據學生在練習操作的反饋信息,教師迅速分析判斷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這些疑點難點,主動構建正確的概念和規律。
4)引導實踐,創新提高——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構建意義創新學習方法舉一反三,在實踐中設計自己的創新的練習形式、手段以及方法,教師結合本次課學習情況和學習目標做一次點評總結,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研究結果表明:發球技術,實驗組的技術評定的平均成績9.32分,優于對照組的7.41分(P<0.01),達到非常顯著性差異。正手攻球技術,實驗組的技術評定成績為8.76分,優于對照組的7.59分(P<0.05),達到顯著性差異。反手推球實驗組的技術評定的平均成績8.15分,優于對照組的7.03分(P<0.05),達到顯著性差異。這些結果表明:自主互動型教學模式對乒乓球技術課教學效果和質量有著顯著性的促進作用(見表1)。

表1 實驗組、對照組技術評定測試結果一覽表
首先,自主互動型教學模式是自主嘗試、合作、探索等多種教學模式的組合。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強調學生在有指導的“從問題出發”、“從動作中學”的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凸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主動學習,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對于改變傳統教學中重技能掌握而輕技術動作要領、結構、過程理解以及傳統乒乓球教學中大部分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是十分有效的。
其次,在自主學習的情況下進行動作技能的嘗試練習,對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激發他們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造的過程中掌握技能的欲望,無疑對提高技術學習效率和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
4.1 自主互動型教學模式對提高乒乓球技術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具有顯著的影響。
4.2 自主互動型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1]劉文暉.自主互動型教學模式的效果論證 [J].職教論壇,2005 (11).
[2]王勇.體育教學中如何體現自主互動型教學 [J].安徽體育科技,2003,24(4).
[3]葉瀾.重構課堂教學過程觀 [J].教育研究,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