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靜,李敬巖,苑 坤,李大軍
(1.吉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吉林長春130021;2.桂平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在臨床消化門診就診的更年期婦女患者經常因上腹痛、上腹脹、反酸、燒心、噯氣、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癥狀就診,應用常規的消化內科用藥常常效果不好,患者反復就診,進行大量和重復的輔助檢查,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出現明顯的焦慮,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鑒于更年期女性的消化道癥狀可能與卵巢功能低下,雌激素分泌減少有關,其胃鏡下表現具有與其他年齡組女性不同的特點,現將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接受胃鏡檢查的女性病例(其中有更年期婦女87例)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門診就診和住院治療的1856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最小17歲,最大83歲,平均年齡48.53歲。其中17歲-40歲年齡段組604例;41歲-60歲年齡段組842例,月經紊亂者26例,絕經1年以上者61例,共87例列為更年期組,沒有絕經和月經紊亂者755例列為對照組;60歲以上年齡組410例。更年期組患者有程度不等的潮熱、出汗、心慌氣短、焦慮失眠、煩躁易怒、感覺異常等臨床表現外,均有上腹痛、早飽、噯氣、反酸、燒心、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癥狀,甚至有上腹規律性疼痛伴反酸、燒心的典型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表現,病程在數天至數年,持續性或間斷發作。根據臨床表現、結合查體、血壓測定、心電圖、肝功能、腎功能、空腹血糖、腹部超聲檢查排除消化道外臨近器官疾病和全身疾病。
查閱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間胃鏡檢查記錄資料,按日逐月統計登記冊和電腦中的胃鏡檢查女性人數及病種檢出數,統計胃鏡檢查的年齡段分布,各年齡組女性的病種分類、病種檢出率。分析的上消化道疾病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疣狀胃炎、急性胃黏膜病變、反流性食道炎、十二指腸球潰瘍、胃潰瘍、胃癌、食道癌、慢性胃炎的檢出率,胃潰瘍、胃良性腫瘤、胃癌和食道癌,均經組織病理證實,更年期年齡組段與同期的青年組和老年組女性的同種疾病的檢出率進行比較,觀察疾病檢出率在不同年齡組間的差異;更年期組和對照組的輕微病變和惡性病變的檢出率進行比較,觀察其檢出率在兩組間的差異。病種的統計是依據患者的主要診斷,例如同時患者消化性潰瘍和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以消化性潰瘍為統計病種。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年齡段分布
1856例行胃鏡檢查的女性患者年齡段分布情況見表1。上消化道疾病的高發年齡段在41-60歲 ,占 45.37%;其次是 17-40 歲 ,占 32.54%,最低年齡段是60歲以上,占22.09%。
2.2 病種分類
1856例女性胃鏡檢查女性患者病種分類見表2。
2.3 更年期組和對照組病種分類 見表3。
2.4 內鏡下病變輕微即非萎縮性胃炎更年期組和對照組分布 見表4。
2.5 內鏡和病理診斷惡性病變更年期組和對照組分布 見表5。

表1 胃鏡檢查女性患者的年齡段分布

表2 1856例胃鏡檢查女性患者病種分類(例 %)

表3 更年期組和對照組病種分類

表4 內鏡下病變輕微即非萎縮性胃炎更年期組和對照組分布

表5 內鏡和病理診斷惡性病變更年期組和對照組分布
更年期是婦女卵巢功能逐漸消退至完全消失的一個過渡時期,一般發生在45歲-55歲之間,部分婦女在更年期間可出現一系列性激素減少所致的癥狀,包括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癥候,成為更年期綜合征。更年期的變化一方便是卵巢功能衰退,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是機體老化的變化,兩者交織在一起[1]。因為胃腸功能是植物神經在調節,故更年期婦女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除了潮熱、出汗、情緒不穩定、失眠外,常常出現上腹痛、上腹脹、反酸、燒心、噯氣、惡心、嘔吐、咽部和胸骨后不適等上消化道癥狀,在消化科門診可見到大量的此類患者。胃鏡在這些具有上消化道癥狀疾病的診斷中尤為重要。本研究發現在同一時期中行胃鏡檢查的女性患者中41歲-60歲組的女性比例最高,占45.37%,明顯高于17歲-40歲組(32.54%),和61歲-83歲組(22.09%),這說明女性中上消化道疾病的高發年齡在41歲-60歲組,而更年期婦女正在此年齡段中。同時也說明排除機體老化的原因外,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更年期的變化更易引發上消化道癥狀。
1988年芝加哥NUD專題會議提出的更年期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標準,即:①上腹部疼痛、早飽、噯氣、反酸、打嗝、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癥狀持續6個月以上;②內鏡檢查排除了糜爛、潰瘍、腫瘤等器質性病變;③化驗檢查及B超排除了肝、膽、胰疾病;④隨訪復查未發現新病變[2]。本研究發現,在內鏡下病變輕微即非萎縮性胃炎者更年期組(54例,62%)明顯高于對照組(410例,54.3%),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更年期組的女性胃鏡檢查中半數以上為病變輕微者,在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引起的上消化道癥狀外,尤其是那些病史超過6個月的更年期患者,可診斷為更年期功能性消化不良。
同時本研究發現,內鏡下發現并經病理診斷的惡性病變更年期組(1例,1.1%)與同年齡組的對照組(12例,1.6%)相比并無差別,二者在統計學上無差異。這說明更年期婦女雖然上消化道癥狀較重,但所發生的惡性事件并不比同年齡組其他婦女高。故對于此年齡段的女性是否需要內鏡檢查及短期內是否需要重復進行內鏡檢查提供了一些資料。更年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功能性胃腸病,行內鏡檢查時間的選擇有兩種看法:一種是所有病人都應盡早行內鏡檢查,一面貽誤病情;另一種是現行經驗性對癥治療2周左右,如其癥狀未見緩解,則行內鏡檢查[3]。筆者支持第一種看法,盡快確診。但在治療的過程中或在治療中依從性不好的患者,認為不應短期內重復進行內鏡檢查,避免不必要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但如果出現所謂的“報警癥狀”應及時進行內鏡檢查。
總之,消化科來就診的大多數有上消化道癥狀的更年期婦女屬于更年期功能性消化不良,內鏡下病變輕微,惡性事件并無增加,不必進行反復不必要的內鏡檢查,產生這些癥狀的原因除與機體老化外,主要與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故除應用消化科常規對癥治療外,應在婦科醫師的指導下補充雌激素進行治療。
[1]鄭懷美,主編.婦產科學[M].第 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348.
[2]高正義.激素替代與胃腸動力藥聯合治療更年期功能性消化不良[J].臨床薈萃,2000,15(9):408.
[3]牛月花.內鏡與功能性胃腸病[J].中國社區醫師,2005,2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