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彪
年輕時看過幾本武俠小說和幾部武打影視片后,我有很多年不看這些東西了,總覺得小說家筆下的江湖過于離奇、荒誕,和古往今來的社會現實相距太遠,勾不起閱讀和欣賞的欲望。
人到中年后,閱歷豐富了,耳聞目睹了光怪陸離的社會現實,終于明白了我曾經認定的荒誕武俠小說或影視,并非小說家們閉門造車、一意虛構,而是和現實有千絲萬縷的關系。筆者在多個場合見識過這樣的情景:企業家們講到員工做事不發狠、維權意識強時,個個怨氣沖天。如果你去聽聽被拆遷者的心聲,他們則是一肚子苦水,有理無處講;如果你去和打工者交流交流,他們則對老板的摳門、苛刻、工作生活條件的艱苦同樣怨聲載道。
有權的怨平民百姓不講道理、有錢的怨出力掙錢的不講道理、無權無錢的怨有權有錢的不講道理,“仇官”、“仇富”、“仇窮”共生共存,構成了一個龜裂型社會形態。為什么都認為對方不講道理?為什么都覺得自己是受損者、受害者、受虐者?從現實的角度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缺乏緩沖地帶,個體權利沒有明確的參照物,也沒有可靠的法制保障,于是每個人都出自本能地尋求個體利益最大化,不配合或者不講道理,就成為討價還價的有效籌碼。
一個正常的社會一定是一個不同利益階層都能找到共點的社會,這個共點就是公共利益空間。這個空間是不同社會群體的權利組織發揮聯結、協調、平衡、制約等作用的地帶。一個沒有“共識”的群體,它的每個個體不窮盡一切手段維護自身利益才是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