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兆鋒
泡沫經濟以來,日本列島已經沉淪了20年。雖說地震災難蘊含著崛起的可能,但日本能否重演明治維新、戰后復蘇的經濟奇跡,還要看對目前的改革機遇把握得如何。
這一天必將被重重地刻錄在日本歷史上。
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的9級地震,其所引發的海嘯大面積地淹沒了沿海的村莊,瞬間生靈涂炭。雪上加霜的是,電力重要的供應源頭——東京電力旗下的福島核電站幾乎處于失控狀態,核危機令人色變。13日晚間,首相營直人在發布對國民講話時,將這場天災稱為是日本戰后以來面臨的最大一次危機。
多年疲軟的日本經濟也因此再遭重創,豐田、本田、日產等汽車公司和索尼、松下等代表日本的制造業廠商,因為地震和輪流停電而大面積停產。東京股市震后第二個交易日跌幅超過雷曼危機。隨著多國航班停飛或轉飛日本其他城市,數以萬計的游客已取消了去往和自日本出發的旅行計劃。被海水浸泡和核輻射污染的東北部分地區,可能數十年都難以恢復糧食的高產和觀光的盛況。
盡管災難仍以“正在進行時”發展中,但是日本國內外有許多悲觀分析甚囂塵上。例如,三菱日聯證券說,日本GDP的“受損率”應該為5%;巴克萊資本和瑞士信貸銀行的預測認為,日本的災難損失估計可能超過15萬億日元,約占GDP的3%。美國風險研究建模公司AIR Worldwide評估的損失約為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3倍,相當于日本GDP的約6%。目前最悲觀的預計來自倫敦智庫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維尼撒·羅斯,她預計日本經濟受損將相當于GDP的20%。
筆者認為這場災難不足以全面重創日本經濟,中長期來看,甚至有可能演變為一次轉機。
首先,日本制造業沒有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日本最主要的工業地帶是三個:京濱、阪神和九州。盡管近年來東北地區是許多汽車零部件、石化半導體、電機制造廠商的基地,但從GDP上來看,僅占全國的8%,在全國處于中下游水平,產業布局也比較稀疏。野村證券3月15日預計,災害對日本GDP的影響可能僅有1%,其中電力和能源短缺因素造成的損失最多達到0.3%;花旗集團經濟學家穆拉西瑪的預計略高,但也認為地震造成的損失不會超過10萬億日元,其中房屋損失占很大部分。換言之,日本制造業的基礎仍然得以保留。
其次,精明的日本“商人”定會挖掘災后重建所帶來的種種商機,震后日本股市全面下跌的情況下,建筑和工程機械仍然飄紅就表明了投資者的這一期待。災后催生的基礎設施和消費品訂單,有望積極拉動國內需求,引導日本經濟走出通貨緊縮局面。
再次,日本是全球中間產品重要的供應鏈,作為命運共同體的西方國家不可能袖手旁觀,八國集團外長會議主席聲明已聲明將對日本“提供任何可能的所有幫助”,這將使日本企業對外暫時的供貨中斷不至于招致太多的法律糾紛。而俄羅斯已確定將在4到5月向日方援助20萬噸液化天然氣,以供日本發電,這將大大緩解日本的電力緊張。
最后,去年日本經濟強勁反彈,全年GDP實際增長3.9%,創20年來最快增速。地震有可能改變這一趨勢,但基于制造業基礎、重建商機和外國支援,日本經濟年內很可能呈現“V”型反彈。倘若日本朝野能夠利用此次危機克服“扭曲國會”的怪現狀,在經濟對策的形成上達到高度一致,就提高消費稅等問題做出決斷,則可能將國家帶出財政危機的深水區。
不知是否為巧合,京瓷創始人、現為日本航空(JAL)會長的稻盛和夫在今年2月的記者招待會上說:“如果沒有一場讓日本國民團結一致去克服的國難,日本就沒有重生的機會了?!迸菽洕詠恚毡玖袓u已經沉淪了20年。但是從日本歷史和國民性來判斷,每一次災難都意味著崛起。剛剛淪為全球GDP季軍的日本,在中長期內能否通過經濟結構轉變和公共財政之間的平衡,重演明治維新、戰后復蘇以來的第三次經濟奇跡,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