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日本這次地震是千年罕見的巨災,本是中國展現大國胸襟,打破西方對中國認識平面化樣板化的有利時機,我們可以用比舉辦一次世博會少很多的財力物力達到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
日本爆發地震之后,在網上也看到了一些所謂慶祝的聲音。百度“慶祝日本地震”結果有2892萬個。熟悉中國歷史的人特別是中日戰爭歷史的人,對這或許可以理解,問題是中國之外的許多國家人民對這段歷史并不十分了解。我在CNN的網站上已經看到了別有用心的人把“慶祝日本地震”的百度搜索結果的截屏傳到了上面,還有世界上有較大影響的網站“Huffington Post”、Facebook和許多大的國際論壇都對此有了相關敘述,唯恐天下不夠恐華。著名的《外交政策》甚至專門撰文“上海的幸災樂禍和同情”加以報道。
“妖魔化中國”是西方的陰謀,但我們自己不能給人話柄。我相信韓國也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這種“慶祝日本地震”的現象,可是引起關注的卻是中國。這是因為中國的崛起讓一些國家感到不安,鎂光燈都聚焦在中國作為一個崛起大國的所為。我們的一舉一動會被放在顯微鏡下研究:強大的中國會不會有利于地區穩定與和平?會不會由于民族主義和歷史仇恨的問題在軍事上過度追求?這一切都影響著一些與我們相鄰或者有密切經濟往來的國家。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繁榮必須以與鄰國和各貿易伙伴國的互信為基礎,為了這種互信的建立,中央政府近年來在國家品牌(nation branding)上做了大量探索,投巨資在世界各地興辦孔子學院,在北京辦奧運會,在上海辦世博,在紐約時代廣場最顯著的位置播放“中國形象”廣告片。但這幾年中國與最重要的幾個經濟伙伴國——美國、日本和南海諸國的關系仍時有沖突。“恐華論”仍有市場。上述確立國家品牌的戰略確實向全世界傳達了一個毋庸置疑的信息:中國強大了,中國富裕了,中國崛起了!可是僅這樣仍不足以確立中國在世界上的軟實力,仍不足以讓各個主要貿易伙伴國放下戒心更加自由地和我們展開貿易、資本、技術等多方面的交流。
近代中國曾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是個飽受蹂躪的弱國,欠中國歷史舊賬的國家很多,他們對中國的崛起可能會感到不安,這些國家不只是美國和日本。
日本這次地震是千年罕見的巨災,本是中國展現大國胸襟,打破西方對中國認識平面化樣板化的有利時機,我們可以用比舉辦一次世博會少很多的財力物力達到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次日本地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正是中國軟實力大展仁威的最佳舞臺,沒有比這更集中更密集更強大的媒體舞臺去向全世界傳達中國的正面形象和構建“和諧共贏”世界的愿望。作為占世界人口1/5,全球經濟第二,與日本一衣帶水的貿易大國的中國,應該在救災中展示我們的負責任的友好形象,使他們相信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仁義的。
民族主義是國家品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達到對內團結國民,對外團結世界的目的。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今天,“光有買賣不做交情”的經濟關系是阻止不了保護主義和威脅論的復蘇的。西方往往批評中國的重商主義,試圖把中國樣板化成唯利是圖的商人,這次大力救災對打破這種樣板是很有作用的。國恥永不可忘,但中國的崛起依然任重道遠。此時的一些露出牙齒、盡顯復仇心態的情緒對中國的崛起是很不利的。中國還遠沒有強大到可以如此膚淺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