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白水
相比于江蘇,浙江經濟近幾年遇到的困難更大,江蘇只是出現了民工流失和民工荒,而浙江卻出現了企業“滿天飛”——大量外迂和民工流失的雙困境,這是浙江近幾年經濟增長相對放緩的一個重要因素。
企業和民工的“雙流失”
一到春節前后,如果問浙江企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答案是缺工,還是缺工。
繼企業大量外遷轉移之后,近兩年來,在浙民工的大量流失和民工荒使得浙江經濟和企業受傷不淺。“以前是一個崗位4個民工搶,現在反過來了,是一個民工4個崗位搶。”浙江的一位人力專家如此形容浙江民工的緊張程度,事實也是如此。最近,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針對當前企業“招工難”情況進行分析。寧波、湖州、嘉興、衢州和舟山等5個城市求人倍率(崗位需求與求職人數比)明顯上升,杭州市求人倍率最高,達到3.82。也就是說,1個求職者對應有3.82個崗位需求。
同為長三角發達省份的江蘇,雖出現農民工轉移和民工荒,但包括外企和浙江的企業等卻大量涌入江蘇,并沒有企業的大量轉移。浙江近幾年面對的卻是企業外遷和民工流失的雙困境。
作為浙江的明星城市,最近幾年的溫州,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來形容最為合適,一方面溫州人投資房地產、礦產等行為越來越紅火,溫州民資越來越壯大,據稱規模已達8000億之巨;另一方面溫州的企業尤其是實體產業越來越萎縮,企業外遷越來越多,農民工轉移和民工荒越來越嚴重,溫州本土出現了令人擔憂的產業空洞化的跡象。外在的表象就是近幾年,一方面溫州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增幅在全省不斷下滑,與杭州、寧波的差距越拉越大。另一方面溫州民間資本和老百姓的財富并沒有落后,甚至加速增長,遠超各地。
溫州經濟相對放緩的背后是溫州企業的大量外遷和向虛擬經濟轉化。溫州煙具行業協會會長黃發靜認為金融危機后,溫州企業外遷、民資外流不斷加劇。曾占據全國產量90%以上的溫州金屬打火機,鼎盛時有1000多家企業,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在這100家中,也只有30余家的企業老板在專心經營,一些企業已經把重心轉移到房地產、礦產等行業。
不僅僅是打火機行業,整個溫州鞋革、燈具、塑編、紐扣、服裝等行業近年來都呈現出行業的群體性遷移傾向,呈現“滿天飛”景象。根據溫州鞋革行業協會的統計,受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土地資源緊張的影響,2010年溫州制鞋整體成本上漲了20%左右。“要么轉型,走中高端路線;要么轉移,把廠子遷到成本較低的地區。”溫州鞋革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榕芳說。據統計,目前溫州人在外投資總額在3000億元以上,在外創辦各類企業3萬多家,其中億元產值以上就有500多家。溫州人創辦的商業城、商場、商業街更是不計其數。
溫州傳統制造業的大量外遷,顯然對溫州經濟整體發展極為不利。“溫州目前正處于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關鍵時期,產業青黃不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走向衰落。”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對此頗為擔憂。這幾年,如果缺乏新興支柱產業支撐,溫州很可能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
其實溫州只是浙江的一個典型縮影。最近10年,浙江企業大量外移。據統計,時下,省外投資創業的浙江人超過640萬人,2008年銷售規模1,767萬億元,相當于當年浙江GDP的八成以上,幾乎在省外“再造一個浙江”;投資總額達3,89萬億元,暴增6倍多。在西部創辦的企業最多,為6.3萬家,浙商人數也最多,達190萬;其次為中部和東部,企業數分別是6.1萬家、5.8萬家,浙商為110萬、105萬。滿天飛的浙江企業無疑推進了所在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對浙江本土經濟來說卻存在一些影響。
“雙轉移”困境
按照浙江當地說法,浙江企業走出去促進了“浙江經濟”與“浙江人經濟”互動發展。但事實并非如此。近幾年,浙江經濟發展也并不如人意。與山東、江蘇、廣東等省相比,出現增速相對不斷下滑、經濟總量差距逐漸拉大現象。如與同在長三角的江蘇相比,2003年浙江省生產總值9050億元,江蘇則實現了12451.8億元,兩省的差距為3000多億;但2009年,江蘇實現了34061億元生產總值,浙江則為22832億元,兩省的差距超過了1萬億。2010年,一直讓浙江引以為豪的人均GDP排名全國省區第一,不出意外可能將被江蘇奪去。
也許今天困境中的溫州就是明天的浙江。
更讓人擔憂的是,隨著企業的大量外遷,在浙工作的民工也開始大量向中西部轉移。浙江不得不面臨著企業和民工雙流失的困境。每年春節前后,是杭州餐飲等服務行業生意最火爆的時候。但不少老板卻面臨“舊人流失,新人難招”的尷尬。大量外地民工提前返鄉,造成許多飯店、休閑娛樂場所“缺工”,有的店甚至隨時面臨關門的危險,嚴重影響了企業生產經營。最近,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針對當前企業“招工難”情況進行分析,根據全省85個市、縣(區)報送的人力資源市場職業供求狀況信息分析,2010年第三季度,全省人力資源市場需求人數為211.63萬,進場求職人數為106.59萬,崗位數多于求職人數105.04萬,也就是民工缺口105余萬。
在浙的民工大量流失給浙江經濟發展帶來非常大的不利影響。首先是直接導致民工荒,使得企業無法正常開工,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最終會影響浙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更大的影響是導致浙江城市化出現斷裂,尤其是不利于中心鎮和縣城城市化進程。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推動力就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融合發展,尤其是中小城市和中心鎮建設將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引擎。對于浙江來說,縣域經濟和中心鎮城市化將是經濟發展最為強勁的動力。但隨著散布于浙江農村和中心鎮的企業和民工大量流失,將會導致浙江縣域經濟增長后繼乏力;因缺乏企業和民工的拱衛,更會導致浙江中心鎮城市化的斷裂。
企業和民工大量流失可能導致產業空心化,還可能導致浙江城鎮沒落化,甚至出現空城化現象,工業、服務業會迅速衰落。有報道說溫州市甌海區原本聚集了大大小小上百家打火機加工企業,如今剩下的是一個個空蕩的廠房。這很可能就是城鎮沒落化的一個跡象。浙江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熱鬧景象很可能從此不再,而這并不是僅僅因為環保造成的,而是因為企業和農民工流失導致的。
面對企業和農民51232流失的困境,浙江如何應對呢?根本之道在于推進產業和企業轉型升級,做強做大企業,提高企業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其實出現產業梯度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無須緊張,關鍵在于如何彌補企業大量外遷給本土經濟帶來的缺口。如實施“騰籠換鳥”戰略,勞動密集型企業走了,籠子騰出來,就應換鳥,如大力發展資本型和技術型企業,積極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同時,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推進企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轉型,積極發展服務業。浙江要破解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唯有將產業和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技術水平,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工人單位時間內的經濟效益,通過技術和管理提高工人的工資待遇,留住民工。快速推進浙江第三產業發展,有專家認為第三產業在GDP中占60%以上,才能擺脫困擾浙江多年的用工荒困境。
浙江已經意識到了這點。2010年10月14日,浙江省政府出臺了《浙江省產業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11~2020年)》,規劃布局14個產業集聚區。并推出調高最低工資標準等一系列措施。浙江各地城市應逐步消除機制和體制差別,給農民工營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一方面企業要保護農民工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一步一步解決農民工定居、戶籍、就醫、子女求學、住房等方面的后顧之憂,讓農民工融入城市,成為真正的“新市民”,這才是最終解決民工荒的方法和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