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

我們面前或許有無盡的黑夜,戰爭也不僅僅發生于戰場。
1916年正在“科林伍德”號戰列艦上服役的艾伯特王子(英王喬治五世的次子)年僅19歲,參加了史上空前規模(英德雙方總共出動265艘戰艦)的日德蘭海戰。1925年10月31日,受父王委托,艾伯特在溫布利大球場舉行的大英帝國博覽會閉幕式上發表演講,這是英國第一次通過無線電向全球直播王室的演講。可憐的王子張口結舌,場面無比尷尬。對于自幼患有口吃的艾伯特來說,當眾演講比炮火連天的大海戰還要可怕。美國《時代》雜志稱其為“當代最著名的有口吃疾患的人”,包括亞里士多德、達爾文等著名口吃患者的名單上又添新丁。
《國王的演講》對語言治療師萊昂納爾·洛格矯正艾伯特口吃的艱辛經歷做了非常動人的描述,后者沒有頤指氣使、盛氣凌人,生于澳大利亞的洛格更不會卑躬屈膝、受寵若驚,體現出真正的英國人的氣質。紳士風度不只是女士優先那么簡單,至少還應包括穿衣戴帽、待人接物的正確方式。權貴不會用外在(言語、排場、徽記、商標)的東西刻意強調自己的身份,寒士也不會因囊中羞澀、毫無名望而覺得低人一等。無論艾伯特是王子還是國王,洛格都未忘記自己醫生的職責:贊美、鼓勵、諷刺、挖苦、調侃,不放過任何有助于治療的策略。
1936年12月11日,為迎娶離過兩次婚的辛普森女士,艾伯特的哥哥愛德華八世毅然退位,寫下愛美人不愛江山的現代傳奇(2002年英國《衛報》公布的解密檔案顯示,英國首相以內閣總辭職威逼愛德華八世退位的真正原因,在于辛普森狂熱支持納粹),艾伯特方寸大亂,趕緊找洛格救駕。自17世紀施行君主立憲,英國的王權與民權幾經博弈,國王意味著接受上帝賦予的神圣使命,奉獻自己、服務子民,個人愛好、婚姻、言論都會被媒體拿到顯微鏡下無限放大,接受民眾的質疑和評判。血統之外,私生活、政治立場、公共形象都必須符合民眾的期待才有當國王的資格。
父王的嚴厲管教,導致哥哥的受虐傾向,沉浸在愛河里難以自拔,而艾伯特則具有羞澀、易怒的雙重性格。哥哥撂挑子,做兄弟的只有勉為其難,成為喬治六世。洛格的重要性愈加凸現,國王甚至屈尊向他致歉。巨大壓力之下,喬治六世煙越抽越多,脾氣也更加暴躁。影片著力表現國王夫婦相敬如賓、琴瑟和睦,但研究者們發現,喬治六世常對妻子大發雷霆,致使伊麗莎白成為“憔悴的妻子”,一些王室仆人回憶,喬治六世多次毆打王后。
位高爵顯不僅要求艾伯特具備沖鋒陷陣的勇氣、保持絕對的“政治正確”,還得時不時發表演講鼓舞國民戰勝艱難險阻的信心。斷絕退路的他,唯有拼命向洛格學習發音、釋放緊張情緒、鍛煉嘴部肌肉、祛除心魔的正確方式。經過磨合,兩人針尖對麥芒的個性和絕不放棄的責任感終于撞出了火花,結下深厚的友誼。洛格有時會故意激怒國王,以便他在忘我的情況下流暢地傾瀉憤怒。1937年5月12日,喬治六世接受加冕禮,洛格激動萬分:“那個占據了我所有思想和靈魂的男人走過來了。這個我為之服務了十年時間的男人,即將加冕成為英國的一國之君。”
影片別有意味地加入了一段希特勒演講的歷史鏡頭。希特勒勤學苦練,掌握了一套口若懸河、激情澎湃的演講技巧,令理性、嚴謹的德國人為之瘋狂。1939年9月3日,英國向拒絕從波蘭撤軍的德國宣戰;洛格仿佛BBC交響樂團的指揮大師,在他的手勢、口型和堅定的表情的指揮下,喬治六世順利地發表了長達9分鐘的戰爭演講,猶如一根定海神針,令戰云密布的英倫三島群情振奮。當年的圣誕廣播,喬治六世引用詩人Minnie Louise Haskins的《沙漠》:“我對站在歲月之門的那人說,給我光,讓我平安走向難卜的未來。”感人至深。
有意思的是,對戲劇表演、演講素有心得的洛格,始終未能擺脫澳大利亞的口音。“我們面前或許有無盡的黑夜,戰爭也不僅僅發生于戰場”,喬治六世戰勝口吃的經歷,成為他這句話的最佳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