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今天,高等教育面臨全球性危機:生源不足、教育方式陳舊、教育思想缺位。伴隨著發達國家開始向后工業文明過渡,高等教育卻沒有與時俱進,出現根本性變革。其結果,則是大學崩潰、中途退學者層出不窮。
20世紀,全球出現一個大量制造大學、大量制造大學生的運動。先從歐美看,從1960年至2000年的40年間,英國大學生增加16倍、法國增加7倍、德美各增加4倍。以前專門培養精英的大學,現在成為大眾平民的自由空間。戰后日本也出現過造大學運動。大學數量急劇膨脹、大學內部不斷增設新學部(相當于我們的學院)。同時,大學大量擴充招生名額。2007年,日本大學入學率已突破50%。
大學是否“越大越好”?日本最大規模的大學是日本大學,學生達10萬人,而最小的大學學生只有數百人。那么,怎樣的大學規模比較理想?關于這點,我曾問過早稻田大學前總長奧島孝康,他認為一所大學的學生規模,最好是1萬人左右。當時早稻田大學學生已滿5萬人,他認為體制太大,不好管理。
與迅速增長的大學供給相比,企業卻沒有為大學的“產品”——大學畢業生準備好相應位置。今天,全球每個國家均存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去年日本政府撥出3000億日元巨資應對這個問題,這筆錢多數撥給企業和大學,補貼企業雇用員工、資助大學雇用就業指導專家。盡管如此,今年日本大學的就業情況依然嚴峻。大學四年級學生每天奔跑在大學和企業之間,“就職活動”已經嚴重侵蝕大學的正常教育秩序。現在,在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非但普通大學生做藍領不足為奇,就連那些著名大學的畢業生,也很難躋身跨國企業和政府機構。
大學造得太多,已然過剩。很多大學已無法維持。近年,日本出現大學倒閉風潮。2009年先有圣托馬斯大學宣布停招,接下來在2010年愛知新城大谷大學、三重中京大學、神戶時裝造型大學、LEC東京Legal mind大學等也都停止招生。此外,今年還有幾所大學下屬學院也停止招生。與此同時,在日本私立大學中,還有265所已出現學生人數低于文部省規定標準。也就是說,日本的私立大學將近半數處于“吃不飽”狀態。專家認為,這些大學都將成為倒閉后備軍。盡管如此,還有很多新的投資者,把賭注押在新設大學上面。2010年度,日本文部省新批準5所大學、26個學部招生。現在還有不少新設大學申請正在文部省內討論。
日本大學就業率究竟是多少?據官方公布,2011年3月大學生就業率為91.1%。不過筆者認識的一位教授,卻懷疑這個數字有水分。因為這個數字中未包括那些畢業后“既不想就業也不想升學”的人。這部分人以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學生居多,畢業后,他們主要靠打零工度日。
那么,高等教育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2011年7月8日,厚生勞動大臣細川律夫向內閣會議提交《2011年版勞動經濟白皮書》。這部白皮書抱怨,日本人口已經高學歷化,對大學生就業并無幫助。這部白皮書批評說,目前日本大學的教育內容不符合社會需求。最近日本東北大學進行的一項調查,也證實了上述內容。該調查說,日本各大學內部重視“專業教育”,與此相對,日本經濟界對大學畢業生則要求“掌握邏輯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組成團隊研究某一課題的經驗”。至于“掌握專業知識”,對日本企業來說則是第三位的。
今天,全球發達國家或地區已進入后工業化時代,但高等教育卻停滯不前。高等教育危機,本質上是教育體制改革滯后問題。后工業化時代,大學究竟應該怎么辦?人們提議,今后日本的大學必須徹底追求“質的提高”。但問題是,什么才稱得上是“質的提高”呢?幾年前,時任早稻田大學副總長的關昭太郎說,早稻田大學每個學部都應招聘、雇用諾貝爾獎獲得者,他還要求每個教授都要做到使用英、德、法等外語發表研究成果。
在工業時代,發達國家建起一套整齊劃一的高等教育體系,從歷史看,這套制度比較適合大規模生產模式,與工業化國家契合。但在后工業化時代,整個社會更加強調的是知識創造,這就要求高等教育體系,必須以“知識創造教育”為核心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