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

8月28日,又一名印度的精神領袖走上了神壇。
在這一天上午,74歲的安納·哈扎雷結束了288個小時的絕食抗議活動——以體重銳減15磅的代價,伴之以極端痛苦、極需毅力的過程換來了整個國家反腐敗的希望。
負責監視哈扎雷健康狀況的Naresh Trehan醫生被哈扎雷的精神所感動,并對他的驚人毅力和生理極限感到驚奇:“絕食這么長時間,而且結束后沒有任何嚴重的藥物并發癥,簡直是一個奇跡。”他表示,這位70多歲的老者在絕食結束時雖然已嚴重脫水,但重要器官的運轉卻基本正常,血壓和心跳均處正常范圍。
他把哈扎雷創造的絕食奇跡歸因于這位老人長期以來的苦行僧式生活以及印度廣大民眾在運動中對他的支持。但也許支撐其持續絕食的最主要動力,則源于在印度所流行的絕食政治傳統。
哈扎雷之所以敢于用絕食來抗議政府,是因為甘地的救國之路讓其相信,在運行民主體系和篤信宗教的印度,偉大人格和超強的意志力可以代替武力左右政治。圣雄甘地在晚年,曾依靠一次又一次的絕食斗爭阻止了一場又一場血雨腥風的廝殺,使其贏得了世界性的贊譽。
由此,絕食至死在印度成為一個敏感的話題。一旦抗議者以絕食作為示威斗爭的手段,那么他就站上了道德的制高點,政府將因為民怨發酵而陷入被動局面。
因此,不喜歡喝酒、不看有線電視、不愛吃肉,甚至衣服著裝都模仿甘地的哈扎雷,在倡議的反腐敗法案立法受挫之后,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以生命為賭注的絕食斗爭來抗議政府。這也使得他頭頂“當代甘地”的光環、以極快速度躥升為印度最受矚目的政治人物之一。
哈扎雷其人
哈扎雷,1937年生于印度馬哈拉斯特拉邦一個偏遠地區的農民家庭。
青少年時代除了崇拜甘地之外,哈扎雷在軍隊服役時還接觸了19世紀印度著名社會活動家、改革家維韋卡南達的思想,并深受其影響。在他的官方自傳中,曾有這樣的記載,以表明青年時代的哈扎雷就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當年,哈扎雷隨部隊駐扎在印巴邊境時,因為戰爭烏云密布,自覺難免戰死沙場的他,甚至做了一個決定:把他的妻子“貢獻”出來,投身于公共服務。
哈扎雷在印軍中共服役了15年,表現優異,獲得了退休撫恤金。退伍之后,哈扎雷在馬哈拉斯特拉邦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因為在抗旱救災工作中的杰出表現和建立了奉行甘地主義的模范村莊,他兩度獲得印度公民的最高榮譽——蓮花獎。
上世紀90年代,充滿正義感的哈扎雷已開始以絕食抗議的方式要求當地政府懲治腐敗官員,結果幾名官員因此而落馬。盡管哈扎雷因此樹敵頗多,也遭到別人的反告,但是政府的公開調查顯示,哈扎雷沒有卷入任何個人腐敗行為之中。
今年4月,鑒于國內腐敗橫行,對于當前反貪制度極度失望的哈扎雷來到新德里發起了絕食運動,要求政府盡快通過一部強有力的反貪腐法案,成立一個能代表多數人意見的獨立監察機構,高效率地行使司法權力。這個機構將有權調查并起訴政府官員、法官和政客——甚至包括總理。
盡管這一次絕食活動只維持了5天,但在印度多地引起強烈反響,最后以政府允許哈扎雷等人參加有關法案草案的商議進程而告終。
然而,由于拒絕任何妥協,他的團隊與政府關于法案的談判在6月宣布破裂。盡管,印度議會其后通過了一項反腐法案,但其內容和哈扎雷的設想有較大差距。他認為,政府的新反腐法只是“一個殘酷的笑話”,并把此次反腐運動形容為“第二次民族獨立”。
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由于對政府抗議不斷,哈扎雷于8月16日上午因“公然藐視禁令罪”被新德里警方逮捕。哈扎雷被捕的消息一經傳出,其支持者即涌向關押他的提哈爾監獄示威,其中1000多人遭警方拘捕。晚上,則有數百民眾聚集在德里關押哈扎雷的監獄外面,為其舉行燭光守夜。
次日下午,大批民眾匯集于新德里印度門周圍的廣場上聲援哈扎雷。他們手上揮舞著印度國旗或標語,高喊“支持哈扎雷”、“祖國萬歲”、“制止貪污腐敗”等口號。
與此同時,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印度其他主要城市如孟買、海德拉巴、班加羅爾等都出現不同規模的支持哈扎雷的示威人群,其中包括學生、律師、教師、高管人員和公務員等。《印度時報》評論員甘古里稱,哈扎雷的倡議就像催化劑般迎合了當今印度中產階級的心情。
而當哈扎雷被釋放并接受警方提議,在新德里公園里絕食兩周時,追隨人群無不欣喜若狂。他們高呼“我們與你同在”,并且唱歌、彈吉他、揮舞印度國旗。哈扎雷遭受羈押,在印度各地引發大型抗議和對政府的猛烈抨擊。
路透社的評論認為,哈扎雷已經迅速成為21世紀激勵著千百萬印度人的圣雄甘地式人物。因為,對于猖獗的腐敗問題以及政府提供的服務嚴重不足的現象,千百萬印度人忍無可忍。
28日,哈扎雷結束絕食被送往古爾岡的一所醫院進行救治,數千名支持者聞訊趕來,他們幾乎阻斷了醫院的大門。無論是婦女、小孩還是老人,大家都高呼著口號,并想盡辦法一睹這位為國民贏得勝利的英雄的風采。
印度反腐現曙光
印度人之所以如此敬仰哈扎雷,是因為這個國家的腐敗已經到了讓國民無法忍受的地步。
《今日印度》(India Today)雜志的一篇社論曾指出:“2010年,有一個單詞統治了這個國家的詞匯表,那就是‘腐敗。”而在2011年初一份關于“腐敗或恐怖主義,哪個是印度在2011年更急需應對的問題”的網絡調查中,也有超過90%的參訪者認為,在印度,腐敗猛于恐怖主義。
去年底,印度國內發生的幾個大案足以支撐這樣的論斷。2010年11月9日,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長阿肖克·恰范因為利用職權違規分配安居公寓而引咎辭職。同一日,涉嫌貪污的英聯邦運動會組委會主席蘇萊什·卡爾馬蒂宣布辭職。11月14日,印度通訊與信息技術部長安迪穆圖·拉賈因為收受企業賄賂宣布辭職。
但高官在印度并非腐敗的主體。國際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印度的公安、法院、土地管理、市政服務、公立醫院、農業小額貸款等公共服務部門,存在大量“小腐敗”問題。這種腐敗被中國經濟學者郎咸平稱為多元化腐敗,原因就在于高成本的“民主”體系和不可裁員的文官體系,兩個“怪獸”在印度被凝結在一起,使得印度官員各個都成為獨立的個體和利益關聯體,這也就難怪印度的紅包文化比中國更嚴重了。
而哈扎雷的這次勝利則迫使印度政府接受了該團隊打擊貪腐的三原則,即設置“公民章程”;擴大反腐監管范圍,將更多低級別官員置于監管范圍之內,以及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面都成立獨立的監察機構等。
但有評論認為,鑒于印度議會的工作流程十分漫長,每個環節都需經過反復辯論,因此,這次勝利距離反腐敗法案最后的通過估計還有一段較長時間。而即使反腐敗法案得到順利通過,哈扎雷的所有設想也未必都能全部實現,印度的腐敗問題能否被根治,誰都不敢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專家指出,印度的腐敗問題由來已久,這個毒瘤根植于整個印度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不是簡單地通過一部嚴厲法案就能解決問題的。
不過,哈扎雷的這次勝利仍然可以被看作是印度在反腐敗問題上向前邁進了重要一步。雖然真正根除腐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至少出現了曙光。
況且,在此次斗爭中影響力和號召力急劇增強的哈扎雷仍不滿足于現階段所取得的戰果,未來必然會向印度政府施加更多壓力,以推動政治革新和吏治整頓,也或將對改變印度政治現狀產生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