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 佳 趙一飛 上海交通大學
本文系2010年度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研究重大課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0-Z-66)
DEQ是Incoterms 2000中D組術語中的一個,全稱為“目的港碼頭交貨(……指定目的港)”。國際商會對此所作的解釋是:目的港碼頭交貨是指賣方在指定的目的港碼頭將貨物交給買方處置,不辦理進口清關手續,即完成交貨,賣方應承擔將貨物運至指定的目的港并卸至碼頭的一切風險和費用。
DEQ術語要求買方辦理進口清關手續并在進口時支付一切辦理海關手續的費用、關稅、稅款和其他費用。這和以前版本相反,以前版本要求賣方辦理進口清關手續。如果當事方希望賣方負擔全部或部分進口時交納的費用,則應在銷售合同中明確寫明。
只有當貨物經由海運、內河運輸或多式聯運且在目的港碼頭卸貨時,才能使用該術語。但是,如果當事方希望賣方負擔將貨物從碼頭運至港口以內或以外的其他點 (倉庫、終點站、運輸站等)的義務時,則應使用DDU或DDP術語。
為更好理解DEQ術語所定義的貨物交付方式,按照我國進出口口岸部門的相關規定,做出DEQ術語下有關各方的作業流程(見圖1),以便進一步對比分析。
在買賣合同采用DEQ術語簽訂后,買賣雙方應當按照如下過程完成貨物交付:
(1)賣方根據標的物的具體情況決定租船或者訂艙,并向出口地船舶代理發出訂立國際海洋貨物運輸合同的請求;(2)出口地船舶代理向特定承運人發出訂立國際海洋貨物運輸合同的請求;(3)海運承運人確認合同訂立,并告知出口地船舶代理船名、航次及到達裝貨港的大致時間,并委托其安排船舶靠泊、接受貨物以及授權簽發海運單(Sea Waybill)或記名提單(Straight B/L);(4)海運承運人指示船長裝貨港及出口地船舶代理;(5)出口地船舶代理將船名、航次及到達裝貨港的大致時間等信息轉告賣方;(6)賣方根據貿易合同和運輸合同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7)船長與出口地船舶代理聯絡確認船舶停靠泊位、時間;(8)船舶到港,出口地船舶代理人向賣方發出裝貨指令(Shipping order);(9)賣方備貨完畢后辦理出口清關手續;(10)賣方委托裝卸公司將貨物裝上船舶,并支付裝船費用,船長或者大副簽發大副收據(M/R)交給賣方;(11)賣方憑大副收據向出口地船舶代理要求簽發海運單或記名提單;(12)賣方與目的港代理簽訂代理協議,轉交全套出口單據并委托其完成收貨、結匯工作;(13)海運承運人與進口地船舶代理簽訂進口船舶代理合同,委托其負責船舶到港事宜;(14)船舶到達目的港,船長向進口地船舶代理遞交卸貨清單,船舶代理安排停靠泊位;(15)進口地船舶代理向目的港賣方代理發出到貨通知書(Arrival Notice);(16)賣方代理聯系碼頭裝卸公司,將貨物卸下船舶,置于目的港碼頭指定交貨地點;(17)賣方代理通知買方貨物到達目的港碼頭;(18)買方支付貨款,賣方代理簽發提貨單(Delivery order)給買方;(19)買方辦理進口清關手續;(20)買方憑提貨單將貨物從碼頭指定交貨地點提走,并自行安排后續運輸。

圖2 DAT貿易術語條件下的物流運作
鑒于DAT術語對于多數貿易商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因此本節所描繪的貨物交付流程基于以下假設:一是各國政府繼續保持其既有的對外貿易監管政策;二是全球承運人繼續保持其既有的運作流程。
為便于對比,在流程圖的結構上,盡量保持與DEQ流程圖的一致性,同時在流程說明上著重描述與DEQ的差異部分,相似部分則略去。
DAT術語下,有關各方關于貨物交付的流程如圖2所示。
交付流程如下:
(1)賣方根據標的物以及買賣合同約定的具體情況安排運輸,向出口地運輸代理發出訂立國際貨物運輸合同的請求;(2)出口地運輸代理向特定的合同承運人發出訂立國際貨物運輸合同的請求;(3)合同承運人確認運輸合同訂立,告知出口地運輸代理第一程的實際承運人、運載器名稱、接受貨物的地點和大致時間,并委托其安排第一程運輸以及授權簽發運單(Waybill);(4) 合同承運人安排各分段承運人并指示運輸代理人負責協調之間的銜接;(5)出口地運輸代理將第一程的實際承運人、運載器名稱、接受貨物的地點以及大致時間等信息轉告賣方,提示賣方備貨;(6)~(9)參考 DEQ 流程說明;(10)賣方將貨物交給第一程承運人,第一程承運人簽發貨物收據(Cargo receipt)給賣方;(11)賣方憑貨物收據向出口地運輸代理要求簽發運單,出口地運輸代理簽發運單;(12)賣方與進口地代理簽約,轉交全套出口單據并委托其完成收貨、結匯工作;(13)合同承運人委托進口地運輸代理安排最后一程運輸、接受貨物;(14)進口地運輸代理與最后一程承運人聯絡確認運載器、交貨時間和交貨地點;(15)進口地運輸代理向賣方進口地代理發出到貨通知書(Arrival Notice);(16)最后一程承運人將貨物運送至指定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并將卸下的貨物交給賣方進口地代理;(17)~(20)參考 DEQ流程說明。
DEQ和DAT術語的共同點主要有:
1.賣方承擔國際運輸段的費用和風險,在買方國家的口岸將貨物交給買方處置。按D組術語訂立的銷售合同為到貨合同,屬于實質性交貨(Physical Delivery);而 C 組和F組,其銷售合同為裝運合同,屬于象征性交貨(Symbolic Delivery)。由賣方來承擔國際運輸段的全部費用和風險是該組術語的顯著特點。
2.賣方僅負責出口清關,買方負責進口清關,交付貨物的地點只能是一類口岸。關于進出口清關責任的分擔,兩個術語保持了一致性。而在新版通則中仍然保留的DDP術語則要求賣方同時辦理進出口清關手續并交納全部相關費用。
3.在交貨地點,賣方都要負責卸貨,買方在賣方卸貨后才辦理進口清關和提取貨物。需要注意的是,在DAT情況下,賣方須從運輸工具上將貨物卸下交由買方處置;而DAP情況下,同樣須將貨物交由買方處置,但只需做好卸貨準備。
簡而言之,DAT繼續保持了D組術語的基本原則:到達交付。
DEQ和DAT術語的差異點主要有:
1.適用的運輸方式不同。DEQ術語下,國際貨物運輸的最后一程只能是海運或者內河運輸;而DAT術語下,對貨物運輸方式并無任何限制。因此,在貨物交付中所使用的運輸單據就有很大的不同。DEQ條件下,運輸單據只能是海運單、記名提單或者記名多式聯運單據;而DAT條件下,運輸單據不僅可以是上述三種單據,還可以是空運單、鐵路運單和道路運單。
2.交貨的地點不同。DEQ術語下,賣方只能在進口國的一類口岸港口的碼頭上將貨物交付給買方;而DAT術語下,賣方可以在指定地點的任意一個一類口岸將貨物交付給買方。舉例說明:“DAT深圳”,意味著賣方可以在鹽田港、蛇口港、赤灣港、寶安機場、皇崗陸路口岸等位于深圳市域內海陸空所有的一類口岸向買方交付貨物,而“DEQ深圳”則意味著賣方只能在鹽田港、蛇口港和赤灣港等位于深圳的水路一類口岸向買方交付貨物。
3.承運人的權利義務不同。DEQ術語下,最后一程運輸必須是由海運或者內河運輸承擔,使用海運單、記名提單和記名多式聯運單證。根據現行的國際海運規則和多式聯運規則,承運人大多按照海牙規則或者維斯比規則承擔義務、享有權利;而在DAT術語下,國際貨物運輸合同的法律淵源可以是國際多式聯運公約、蒙特利爾公約或者國際貨協和國際貨約,其中承運人的權利義務與海運有很大不同,包括承運人的責任期間、免責事項以及賠償責任限制等。
DAT術語的出現不僅適應了國際多式聯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滿足了國際物流發展的需要,尤其對中國目前正在大力建設的保稅港區和綜合保稅區運作創造了條件。
港口進入第三代以后,要求利用碼頭這一貨物集散樞紐的地位,對貨物展開各種增值服務,包括展示、再包裝、轉口貿易等。但是DEQ術語要求賣方將貨物卸在碼頭上交給買方,賣方僅僅承擔卸貨的費用和風險,無需對貨物采取進一步的行動。這種規定與第三代港口的發展趨勢不相適應,因此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得不到積極而廣泛的應用。類似的問題也反映在DAF、DES和DDU三個術語上,而這才應該是國際商會決定在Incoterms2010中取消DEQ等四個術語的真正原因。
保稅港區是指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在國家對外開放的口岸港區和與之相連的特定區域內,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DEQ術語下,賣方沒有義務將貨物從碼頭送到保稅港區內,而買方一旦辦理完進口報關,也沒有必要將貨物送進保稅港區內。例如假設在合同中規定“DEQ上海洋山港”,則賣方承擔的義務僅僅到小洋山港區,貨物從小洋山港區到位于蘆潮港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則需要買方來辦理。而一旦貨物辦理了進口清關手續,買方就直接將貨物提回自己的倉庫,完全沒有必要再送進保稅港區內。因此,在DEQ術語下,保稅港區顯得無用武之地。
如果在買賣合同里寫明“DAT上海洋山港”,則賣方承擔的費用和風險等義務就可以延伸到位于蘆潮港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內,買方則可以在位于蘆潮港的保稅港區倉庫內辦理進口清關,并接收貨物。
供應商管理庫存(Vender Managed Inventory,縮寫為 VMI)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物流管理的興起而出現的一種常見的庫存管理方式。其基本含義是供應商將客戶所需要的商品送至客戶所在地的倉庫存放,并幫助客戶管理庫存。這種方法最早在連鎖超市經營中出現,現已被廣泛應用于全球供應鏈管理中的多個環節。
DEQ術語下,賣方僅僅負責將貨物卸至碼頭,因此不可能要求其第三方物流企業為其提供VMI的服務。而在DAT術語下,賣方(也就是供應商)負責將貨物運至買方(也就是客戶)所在地指定的集散站,即完成交貨。由于這個集散站不僅局限于碼頭,還可以在機場、車站和道路貨場等,只要是國際貨物運輸工具可以送達的地點。可見,這對于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國際物流運作提供了可能。供應商可以利用在這些國際貨物集散地的倉庫,通過第三方物流公司對貨物實施庫存控制,從而實現全球供應鏈庫存最低的目標。
在全球經濟步入后金融危機復雜時期的今天,為保證我國的物流體系與全球物流網絡成功對接,提供其對國際貿易的有力支持顯得尤為重要。而在目前總體上產品供大于求的格局下,越來越多的賣方必須承擔起全程物流管理和風險控制的義務。國際商會在Incoterms2010中著重對D組術語進行修訂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并進一步由此反映出國際物流運作模式的最新演變方向,這對于正在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的中國而言尤其顯得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