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秀平 柳春巖 蘭州理工大學 翁鋼民 燕山大學
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西部地區項目):旅游環境承載力預警系統的構建及耦合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1XJC 630016)
進入21世紀以來,全世界旅游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甘肅地處“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確立了以敦煌為龍頭,以蘭州為中心的“現代國際絲綢之路”旅行線,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國際旅游市場頗具吸引力。本文以《甘肅旅游統計年鑒》和國家旅游局網站公布的相關數據為基礎,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甘肅加快現代“國際絲綢之路”旅游業發展進行初步探討。
20世紀90年代前,由于對外開放力度、住宿、交通等條件的限制,甘肅入境旅游在低水平徘徊。“八五”期間,共接待海外旅游者49.6066萬人次,旅游外匯收人6505萬美元。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先后開發了草原、民俗、尋古旅游產品,豐富了河西走廊和甘南旅游線路,旅游產品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有所提升,開創了接待入境游客的新局面,2009年甘肅省接待入境游客6.0711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1254萬美元,其接待國際游客的規模和水平不斷提升。
甘肅省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的故鄉,絲路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始祖文化、民俗文化等底蘊深厚;該省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冰川雪峰、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峽谷溶洞、丹霞砂林交錯分布,自然風光獨特;甘肅省是民族交匯融合區,生活習俗、節慶禮儀、宗教信仰各異,民族風情豐富多彩;甘肅省是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軍長征的主要途經地和會師地,紅色旅游資源豐富;甘肅省是連接歐亞大陸橋的戰略通道和溝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樞紐,建設國家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的區位優勢明顯;甘肅省是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新能源基地、高原特色農業基地和航空航天基地,發展旅游新業態空間廣闊。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文化甘肅、山水甘肅、民俗甘肅、現代甘肅”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甘肅省旅游資源類型、數量和級別在地域分布上呈現出不平衡的格局,見表1。如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金昌、嘉峪關和酒泉)旅游資源數量占全省35%以上,尤其以酒泉和嘉峪關的旅游資源級別最高,且高級別景點集中程度最高;而甘肅中部(蘭州、白銀、定西和臨夏)的旅游資源占全省30%左右,其中以臨夏、定西的旅游資源數量較多;甘肅南部(天水、隴南和甘南)的旅游資源占全省20%左右,以甘南和天水的旅游資源數量較多且高級別旅游資源集中;甘肅東部(平涼和慶陽)的旅游資源數量占全省15%左右,以平涼的旅游資源數量較多且級別較高。
甘肅處于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處于西北地區的中心,是西北地區的交通要道,也是西北鐵路網和公路網的中心。坐中四連的中心區位優勢是甘肅發展通道經濟的基礎,易于帶來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甘肅是隴海、蘭新、包蘭、蘭青四條鐵路干線的交匯點,是國道312線和國道109線的交匯點,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甘肅省旅游的可進入性。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甘肅省旅游業逐步由外事接待型向經濟產業型轉變,由游覽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由旅游行業自主奮斗向社會各部門聯動發展轉變,旅游整體形象有所提升,旅游產業地位不斷提高,旅游促進消費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統計甘肅省旅游業的綜合實力在西北地區僅次于陜西、新疆,居第三位,全省旅游業的綜合競爭力有所提升。全省現有旅行社392家,其中出境游組團社9家,赴臺游組團社2家。旅游星級飯店313家,其中五星級3家,四星級38家,三星級127家。比較成熟的旅游景區有236處,其中A級旅游景區137家,5A級2家,4A級40家。取得導游資格證人員8936人,已注冊導游人員6486人,其中外語導游888人,出境旅游領隊249人。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有力地推動了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張。2010年年初,甘肅省已經把旅游業定為“支柱產業”、“先導產業”、“重點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表1 甘肅省高級別旅游景點分布情況
政府主導發展旅游業的認識和實踐都存在著地區和部門間的不平衡。在全省14個地級市中,除蘭州、酒泉、甘南、天水等少數地區外,其他多數地區發展仍比較落后。許多市縣的旅游業開發二十幾年,雖然地方的積極性很高,但由于缺乏政府的導入性投入,扶持力度不夠,缺乏高水平的規劃和策劃,規模和檔次始終上不去,落后面貌依舊,難有突破性的大發展。
由于以前學術界對廣義的旅游資源概念認識不足,而忽視了對旅游地整體環境的美化,對旅游地治安管理、居民的文明禮貌行為的規范等這些基礎旅游吸引物的開發利用。因此,往往景區內的環境很美而景區外的整個大環境臟亂差,部分景區內的資源很有特色,但有些從業人員卻坑蒙欺騙旅游者,使旅游者游興受到影響。
甘肅省雖是旅游資源大省,據不完全統計,甘肅已開發或尚待開發的旅游資源位列我國31個省、市、區的第6位,但未建立復合型旅游產品體系,“到此一游”成為這些王牌旅游景點的尷尬一幕。單一的產品限制了旅游收入的增加,限制了旅游業的多元化發展。
旅游業包含“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在旅游產業結構中可分為兩大類:吃、住、行、游這四大要素是旅游業的基礎要素,而購物、娛樂這兩大要素是旅游業的提高要素。在旅游業的初級階段,基礎要素的消費構成在旅游業中所占的比例遠大于提高要素的消費比率。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和游客消費能力的提高,特別是旅游業從觀光旅游為主轉化為觀光、度假、專項旅游齊頭并進之后,提高要素在旅游業收入中所占比重會越來越大。在甘肅省旅游業六大要素的消費結構中,游客仍然將主要的花費用在了餐飲、住宿、交通、游覽上,購物、娛樂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與東部相比有較大差距(當然,就整體而言,我國與旅游發達國家相比在這一點上仍有明顯差距)。這一方面反映了甘肅地區旅游產業結構不合理,外地游客去后難以購買到如意的旅游商品和娛樂產品。
甘肅省旅游業淡旺季十分明顯。在入境旅游市場中,外國人市場月度分布強度指數為2.56,港澳臺市場月度分布強度指數為2.13,旺季旅游供給不足,淡季旅游供給又相對過剩,既降低了旺季時的旅游服務質量,又抑制了淡季時的旅游經濟效益。以2009年入境旅游人次為例(見圖1)、淡季與旺季的旅游市場相差很大。
本文以2000~2009年入境旅游數據為依據,通過應用灰色預測方法GM(1,1)、線性趨勢預測方法和非線性預測中的指數預測方法,分別建立甘肅省入境旅游市場的預測模型,并對建立的預測模型進行有效性檢驗,最終確立適應甘肅省入境旅游市場發展的預測模型,見表2、表3。通過上述檢驗結果可以看出,甘肅省入境旅游市場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幾個預測模型的預測結果中,灰色預測結果的精度最高。所以灰色預測模型最適合甘肅省入境旅游市場預測,從預測結果來看甘肅省入境旅游市場發展趨勢較好。
圖1 甘肅省2009年1~12月入境旅游人次
表2 甘肅省入境旅游人次預測模型及其預測值
表3 甘肅省入境旅游收入預測模型及其預測值
甘肅體現最充分的是漢民族的興盛過程,實際也是華夏民族的發展過程達到了一個歷史的高峰。在堅持“世界的甘肅、中國的甘肅、甘肅的甘肅”的總體定位條件下,對甘肅發展“國際絲綢之路”的對策如下:
第一,改善基礎設施,優化旅游環境。甘肅省旅游基礎設施的改善要從旅游交通設施入手。雖然甘肅省區位優勢相對明顯、交通網絡發展良好,但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甘肅省入境旅游人次的增多,為更好的接待入境旅游者,甘肅省必須加強旅游機場建設,鼓勵旅游支線運輸,增加包機航班,拓展包機市場。積極探索民營航空公司、低成本航空公司發展路子。進一步爭取鐵路提速,提升車輛的硬件檔次,改善乘車環境,河西走廊已具備開發以旅游功能為主的旅游專列條件。公路以加快通往重點旅游景區的支線公路建設為主,完善高速公路服務設施。在此基礎上,提升旅游飯店檔次、完善其功能;積極探索符合甘肅旅游市場特色的旅行社批零分工體系制度;加強新景區和重點旅游線路沿線的旅游餐飲服務設施建設,增設特色餐廳;努力加快旅游交通標識系統建設。
第二,構筑立體型旅游產品格局。甘肅段絲綢之路旅游產品,主要指依托歷史上著名的絲綢古道甘肅段所涵蓋的厚重歷史遺存、文化內涵、大漠戈壁、雪山草原等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民俗風情整合出的各類觀光、休閑、科考、健身、體育等旅游產品。在繼續鞏固以“人文觀光”為主的大眾旅游的基礎上,推出以“河西走廊——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香巴拉并不遙遠——甘南藏族風情之旅”、“追尋龍脈血脈、探訪華夏淵源——甘肅東行尋根朝覲之旅”、“隴東道教名山、黃土風情之旅”、“甘肅黃河風情之旅”、“忘情于山水——隴南山水風光游”等精品線路;堅持商務旅游謀發展、休閑度假為突破、紅色旅游爭支持、生態旅游創差異、特種旅游出高端的產品格局體系。
第三,增強旅游主體的競爭力。積極推進旅游企業的集團化、規模化經營,有效提升甘肅旅游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盡快組建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區或大型旅游企業為載體的行業“龍頭”,發展集多功能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型旅游集團;積極創造條件使公司成功上市。推進跨地區、跨行業的旅游飯店、旅行社及旅游購物企業的資產重組,進行股份制改造或連鎖化、網絡化經營,增強旅游集團企業的專業性或區域性,大力推進中小旅游企業的體制和機制創新,提高中小旅游企業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整體經濟實力。
第四,明確并選擇合理的客源市場目標層,實施分級開發。根據對甘肅客源市場空間結構以及影響客源市場空間分布的相關因素(如客源地經濟水平、客源地輸出游客數量、客源地與旅游地之間的距離和關系等)的分析,可確定甘肅境外客源市場目標層。在甘肅客源市場開拓中,堅持以“一級市場(港澳臺、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英、德、法、澳)為核心,二級市場(西歐(除英、德、法外)、俄羅斯、菲律賓、印尼、新西蘭、墨西哥)為主導,機會市場(世界其他地區)為輔助”的原則,針對不同市場的特點采取外派人員促銷和密集性旅游宣傳等方式分級開發。
第五,加快人才培養,優化旅游管理。建立激勵機制、競爭機制,加大政府對旅游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造就旅游企業家和旅游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人才隊伍;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培養各類適用人才。建立旅游人才培訓中心,建設一支高素質復合型旅游人才隊伍,培養專門人才;抓好旅游企業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崗前培訓、在職培訓、轉崗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全面推行旅游從業人員等級考試、資格認證和“星級導游”評選工作。強化職業道德教育,推進旅游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甘肅省在規范旅游市場行業發展中,首先應通過各種政策和手段加強管理,制止各家旅行社之間的低價競爭,從根本上提升旅行社行業的整體服務質量,政府應積極引導各大旅行社在發展中應采用現代化、規范化管理手段,建設實力強、品牌亮的旅游公司。其次應加強購物行業管理,通過強化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對一些“黑心店”給予堅決打擊,從源頭上保證旅游購物店出售產品的優質性,從根本上維護甘肅旅游地的形象和聲譽。最后應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監管力度,通過旅行社管理方面相關條例堅決制止導游拿回扣這一現象,通過各方面培訓,從整體上提升導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第六,加強區際合作,實現優勢互補。甘肅及周邊省區旅游資源豐富且品位較高,應打破行政界限與周圍省區合作,實現最佳的資源配置,構筑西北旅游大板塊。例如甘肅與四川九寨溝協同開發回藏風情、草原、山水風光旅游,與寧夏中衛、銀川沙湖協同開發黃河風情旅游,與陜西、新疆協同開發陜甘新絲綢之路旅游,與陜西協同開發尋根朝覲旅游,與陜西延安協同開發黃土風情、紅色旅游,與青海、西藏協同開發唐蕃古道旅游等。旅游產品跨區域的結果是區域營銷協作,甘肅應加強區域聯合,共同舉辦大型跨區域旅游推廣活動,例如舉辦、加入西北旅游專題研討會、協作會、招商會;聯合參展促銷、制作宣傳品、推廣跨區域線路;共同組織旅行社和媒體跨區域考察踩線、舉辦跨區域旅游活動等。
[1]郭盛暉,《國際旅游客源國與目的地概況》[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8
[2]王靜,張珂,李雪波.甘肅入境旅游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53~54
[3]王凱.寧夏入境旅游現狀與對策[J].寧夏社會科學.2009,(11):78~79
[4]潘宇,馬耀峰,白凱.陜西省入境旅游產業結構分析與優化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