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俊英
內蒙古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門診辦,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患者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使脊髓神經根壓迫或刺激髓核而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及腰痛等一系列綜合征[1]。此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生活,大約有1/5的患者因難忍疼痛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的療效受諸多因素影響,其中術前及術后的護理對患者的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2]。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對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提高了手術療效,并且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現報道如下: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28~57歲,平均45.5歲;病程0.5~8年,平均4.2年。患者臨床表現為直腿抬高和加強試驗陽性;L3~4、L5~S1或 L4~5棘突間出現局限性深壓痛,具有腰痛癥狀。椎間盤突出部位分布情況:L2~L321例,L5~S140例,L4~539例。患者中側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者54例,單側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者46例;單純腰痛者35例,單純下肢疼痛麻木者 30例,腰痛伴雙肢或單側痛麻者35例;100例患者行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術25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術36例,單純開窗髓核摘除術39例。所有入選患者均排除腫瘤、腰椎結核及椎滑脫等非椎間盤突出疾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護理干預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護理干預組進行護理干預,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及手術方式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手術方法
術前所有患者禁食半天,進行常規檢查。手術取俯臥位,用后路椎間盤鏡系統,根據病變關節段中線與內緣的距離定位針刺位置,然后使定位針方向正對病變間隙。用雙極電凝止血,突破黃韌帶附著薄弱點,分開硬膜囊、神經根與黃韌帶的粘連,用槍鉗咬除黃韌帶。以“神經根”為中心進行手術,L5/S1手術盡量不去或少去椎板,L4/5去除部分L4椎板下緣。摘除髓核的過程中,應遵循從小到大的順序,手術過程中用吸引器牽向內側,以保護好硬膜囊及神經根。手術完成后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護理干預組進行護理干預。
1.2.2 護理干預方法
1.2.2.1 術后常規護理 患者術后均去枕平臥硬板床8 h,術后6 h開始翻身,每3小時翻身一次,用于恢復患者自主活動。翻身時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滾筒式翻身,應雙手同時用力,分別放在髖部與肩胛部。對患者的肢體感覺、循環情況、傷口情況及生命特征進行實時監測。
1.2.2.2 心理護理 一般患者對腰椎間盤手術均有懼怕心理,擔心手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有一定的心理負擔。護理人員應及時對患者宣講椎間盤突出的基本知識,介紹手術的成功案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面對患者的詢問,應及時作出準確積極的解答,介紹術后過程及術后護理的重要性,對患者出現的疑問及時進行疏導。
1.2.2.3 生活護理 加強對患者的生活護理,指導患者進食清淡食物。在患者恢復正常腸功能后,允許其進食粗纖維、高維生素、高熱量及高蛋白食物以促進身體恢復。椎間盤突出手術常見的并發癥為便秘與尿潴留,針對患者出現的癥狀及時進行處理。
1.2.2.4 疼痛護理 本研究中患者采用椎間盤鏡手術,組織剝離小,減少了對其損傷,因此減少了患者的疼痛。在患者出現疼痛癥狀時,及時地使用止疼劑或鎮痛藥,有效緩解了患者的疼痛。
1.2.2.5 功能鍛煉 為了防止神經根的粘連,在術后1 d對患者進行平臥位直腿抬高訓練。早期家屬或護理人員輔助患者直腿抬高,等患者可以自主運動時由患者主動抬高,抬腿范圍為30°~70°。在訓練的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患者的運動情況及有無運動損傷,防止運動過量加重患者腰部疼痛。術后4 d以5點支撐到3點支撐的方法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的功能訓練,循序漸進,以患者背部能夠離床為終止日期。
患者療效評定依據Nakai標準,按照優、良、可、差四級進行評定。患者能夠恢復原工作,體征與癥狀完全消失為優;患者能夠恢復原工作,體征與癥狀基本消失,但仍偶見下肢酸脹感與腰痛為良;患者無法正常工作,體征與癥狀有明顯改善,有下肢不適與輕度腰痛遺留癥狀;患者無法正常工作,體征與癥狀無明顯改善為差[3]。
對所得數據用SPSS 13.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根據Nakai標準評價,臨床療效為優者13例,良者14例,可者10例,差者13例,總有效率為74%;而護理干預組在術后進行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疼痛護理及功能鍛煉,根據Nakai標準評價,臨床療效為優者20例,良者21例,可者7例,差者2例,總有效率為96%,護理干預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對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進行比較,對照組共有36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其中12例椎間隙感染,11例神經根粘連,13例神經根水腫;而護理干預組僅4例出現并發癥,其中椎間隙感染1例,神經根粘連1例,神經根水腫2例,說明在椎間盤手術后及時地進行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并發癥比較[n(%)]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骨科病。據統計,大約有1/5的患者因難忍疼痛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的療效受諸多因素影響,其中術前及術后的護理對患者的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4-5]。
腰椎間盤突出者患者術后干預能夠保證手術的臨床療效,本研究對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進行術后護理干預,從心理護理、生活護理、疼痛護理及功能鍛煉等方面對患者進行指導及護理,以促進手術的臨床療效。心理護理能夠減少患者對疾病的恐懼感,疼痛護理減少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不適感,提高了治療的依從性。生活護理能夠有效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功能鍛煉促進了患者腰椎正常功能的恢復[6-7]。100例患者經過分組治療后,根據Nakai標準評價,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而護理干預組總有效率為96%,護理干預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36例患者出現并發癥,護理干預組僅4例出現并發癥,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腰椎間盤手術后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手術的總有效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1]潘之清.實用脊柱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61.
[2]李麗霞,鄒愛元,陳雪宇,等.護理干預對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率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報,2007,28(13):1625-1627.
[3]杜克,王守志,王麗華.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58.
[4]左偉,張希彥,闌攀.后中路椎間盤鏡治療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并發癥[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2,17(1):50.
[5]朱巧云.護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療效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5):92.
[6]麻妙群,葉綠芝.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與并發癥的相關性研究[J].中醫正骨,2006,18(27):15-17.
[7]侯明,朱智奇,謝小青,等.心理因素與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療效的關系[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21):1666-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