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怡,楚 毅,霍繼榮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消化內科,湖南長沙 410011
病毒性肝炎流行廣泛,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病之一。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大多數在3個月內可恢復健康,只有10%~15%可能轉變為慢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可以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它是以肝臟炎癥和壞死性病變為主的一種傳染病,傳染性非常強,傳播途徑也很復雜,流行面廣,發病率非常高[1]。在我國,按照組織病理學分類,病毒性肝炎可分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膽型肝炎和肝硬化。按照病原學分類,可分為甲、乙、丙、丁、戊五型。甲肝、戊肝為急性肝炎,有自愈性,轉為慢性肝炎的幾率不大。乙肝、丙肝容易轉變為慢性肝炎。臨床以乏力、肝區疼痛、黃疸、肝脾腫大、厭油、腹脹、消化不良、實驗室檢查肝功能異常、病毒指數明顯增高等[2]。筆者對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各型急性肝炎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統計,比較各型肝炎臨床流行病學的不同特征,為病毒性肝炎的分型和防治提供科學參考。
選取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急性病毒性肝炎且既往無慢性肝病史患者46例。其中,甲型肝炎(HAV)8 例, 戊型肝炎(HEV)26 例,未分型(hepatitis non A-E)12例。剔除急性乙、丙型肝炎病例,因為這些病例需要觀察6個月后才可得出準確診斷。堅持配合治療半年以上的患者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早期肝硬化 5例,中期肝硬化腹水2例,中期肝硬化3例。
所有病例入院后均采用美國Bio-Tek公司生產的ELX-800型酶標儀,通過ELISA檢測抗-HBs,HBeAg,抗-HAVIgM; HBsAg,抗-HBe,抗-HBc-IgM; 抗-HBc,抗-HDV;抗-HEV-IgM、抗-HCV;抗-HEV-IgG,其檢測的操作流程和結果判定均嚴格按照儀器說明書執行。
按照2000年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標準。
①臨床表現:乏力、肝區疼痛、黃疸、肝脾腫大、厭油、腹脹、消化道癥狀、出血情況;②肝功能: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γ-谷氨酰轉肽酶(GGT)、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A/G)、白蛋白(ALB),必要時可檢測血常規、尿常規、腎功能,或者做B型超聲波檢查等。
46例急性肝炎患者中,甲型肝炎8例,占17.4%;戊型肝炎26例,占56.5%。在本研究的6年時間內,戊型肝炎的比例在3.8%~26.9%之間。未分型病例12例,占總數的26.1%,波動幅度位于8.3%~41.7%之間。見表1。

表1 病原分型及構成比[n(%)]
46例急性肝炎患者年齡分布在2~87歲。其中,女15例,分布在 2~71歲之間,平均 43.152歲;男 31例,年齡 11~87歲,平均45.175歲。隨著年齡增加甲型肝炎構成比下降。甲型肝炎病例集中在59歲以下年齡組,14歲以下兒童組甲肝病毒感染率達50.0%,在其他病原之中為最多。戊型肝炎病例集中在15~59歲年齡段,未見14歲以下兒童病例。甲型肝炎患者的平均年齡最小,為28.15歲,戊型肝炎患者的平均年齡最大,為50.15歲,未分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2.11歲。見表2。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無明顯職業相關性,可分布于各種職業。見表3。
第一季度戊型肝炎較多見,占76.2%,可全年散發,但發病季節以春冬季節為主,特別是每年的3、4、5月為發病高峰。甲型肝炎以第二季度較多見,未分型的急性肝炎發病與季節無明顯相關。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比例較高集中于1~2季度,病例數分別占45.7%和26.1%。見表4。
不同類型的急性肝炎患者可表現出相似的癥狀體征,與病毒侵犯肝細胞,使肝細胞變性壞死造成肝功能損害有關,絕大多數急性肝炎患者都出現乏力、納差等癥狀,亦可有黃疸、發熱、肝脾腫大等。甲肝發熱的比例(75%)明顯高于其他型肝炎,甲、戊兩型肝炎出現脾腫大的比例相對高,未定型肝炎中未發現有脾大者,未定型肝炎發生各項急性肝炎相關的癥狀和體征的概率均最低。見表5。

表2 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年齡分布情況[n(%)]

表3 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職業構成比[n(%)]

表4 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季節變化分布[n(%)]

表5 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臨床癥狀比較[n(%)]
急性病毒性肝炎,以甲肝和戊肝最為常見。甲型肝炎病毒與戊型肝炎病毒均是單股正鏈RNA病毒,其流行病學特點相似,均是經糞口傳播途徑感染,即由患者的潛伏期或急性期糞便、血液中的肝炎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觸經口進入胃腸道而傳播。甲型肝炎疫苗可以有效預防甲肝的傳播,但戊肝目前尚無疫苗研制。甲、戊型肝炎為消化道傳染病,雖多數預后良好,但若全面注意食品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少食生、冷及污染的食物,相信甲、戊型肝炎的發病率會進一步減低。
本研究統計顯示,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住院的急性肝炎患者中甲型病毒性肝炎發病率最低,占17.4%,以戊型肝炎為常見,占56.5%,病原未明的肝炎占26.1%。這與姜昌龍等[3]分析沈陽地區急性病毒性肝炎分型調查情況相似。甲型肝炎發病率不高與近年來積極推廣甲肝疫苗接種有一定關系。
從年齡分布來看,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例主要集中在59歲以下年齡組,兒童仍然是甲型肝炎的主要發病群體,統計顯示14歲以下兒童組甲肝病毒感染率高達50.0%,是其他病原之中最多的,因此應該在兒童中加強個人衛生教育,大力提倡甲肝疫苗接種非常必要,這與鄒剛等[4]報道一致。莊輝等[5]報道隨年齡增長,戊型肝炎臨床型感染率上升,成年人較多見;隨年齡增長亞臨床型感染率呈下降趨勢,多見于兒童。本研究顯示戊型病毒性肝炎以30歲以上成年人發病率較高,可能與成人戊型肝炎感染更容易表現為顯性感染有關。另外,急性戊型肝炎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我院急性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比例占50%~60%,是近年來急性肝炎的主要病因,與戊型肝炎目前還沒有疫苗研制成功,同時食品衛生環境改善不明顯有關。在目前沒有有效的疫苗進行防疫之前,加強食品衛生的監督和管理是當務之急。值得注意的是病原未明型肝炎的發病率在6年中有增多趨勢[6]。
從職業分析可以看出,甲型肝炎患者各種職業人群發病分散,工人肝炎發病率比例突出,戊肝以離退人員占比例最高,這與戊型肝炎在在高年齡組人群中高發相吻合。本研究中的職業分布因無人群職業分布數據,故無法進行發病率統計,僅能提供有限的信息。
從臨床特點來看,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現為發熱、乏力、納差。其中戊型肝炎的臨床表現除了具有一般急性肝炎的臨床特點外,戊型肝炎的黃疸比較多見,且持續時間較長,臨床類型以急性黃疽型最為多見[7],有的可見膽汁淤積在肝組織內,肝毛細膽管內可形成膽栓、壞死灶及竇內有含黃褐色素的吞噬細胞聚集等。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特征性表現可為膽囊改變。有些肝膽疾病如膽囊炎、消化系統癌癥、脂肪肝、酒精性肝損、藥物性肝損等發病時可表現為急性肝炎的癥狀體征,容易被臨床誤診為急性病毒性肝炎。一般情況下,結合患者病史以及臨床表現,再輔助肝功檢查手段等可以正確鑒別[8]。急性肝炎中膽囊及膽內、外膽管的聲像圖提高了急性肝炎的診斷率,這種方法簡單易行,無創傷,對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確診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通過對急性病毒性肝炎聲像圖變化的觀察,對病情轉歸情況的估計,制訂治療方案等都可提供可靠的幫助。
綜上所述,急性病毒性肝炎是常見傳染病,臨床特點亦為消化科常見肝病表現,患者除在感染科就診外,也常在首診于消化內科和其他內科,故臨床醫師應加深對急性肝炎的認識,提高診治水平。
[1]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9,19(1):56-62.
[2]任偉英,張順才,王一清,等.急性病毒性肝炎1711例病原學分析[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9,19(1):42-44.
[3]姜昌龍,陳琪,白冰.743例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學分析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0):1414.
[4]鄒剛,徐新獻,黃連貴.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四項參數測定的臨床意義[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8,6(4):197.
[5]莊輝,趙媛,涂傳濤,等.重視戊型肝炎研究[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9,3(3):5-6.
[6]樊曉萍,支立霞,張環生,等.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MCV、RDW及血小板4項參數變化[J].國外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8,26(12):945-946.
[7]萬紅,唐艷萍,劉琳,等.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液流變學的臨床研究[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8,9(1):45-46.
[8]蘇穎,單茜,史新業,等.對急性病毒性肝炎超聲診斷再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9,19(1):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