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榮,李海霞
1.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針灸理療科,河南鄭州 450014;2.鄭州大學藥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高血壓病(EH)又稱原發(fā)性高血壓,是常見急癥病種,以頭暈、頭脹痛為主癥,伴有胸悶、心慌、目眩、頸項板滯、肢體麻木等,可引起嚴重的心、腦、腎并發(fā)癥,是冠心病、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針刺療法經過長期的臨床檢驗,證明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一種簡單實用,安全有效的中醫(yī)療法。筆者對120例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采用針刺支溝、陽陵泉、太陽和太沖穴治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針灸科門診120例高血壓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各6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
根據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國際高血壓病學會(ISH)制訂高血壓病診斷和分類標準[1],舒張壓≥90 mm Hg和收縮壓≥140 mm Hg即確診為高血壓。
1.3.1 納入標準 年齡在18歲以上,65歲以下;符合高血壓一級、二級診斷標準。
1.3.2 排除標準 不符合上述診斷及納入標準者;已接受了其他有關治療,可能影響本研究的療效指標者;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腫瘤患者。
1.4.1 治療組 針刺前先靜臥10 min,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38號不銹鋼毫針取雙側支溝、陽陵泉、太陽和太沖穴,直刺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期間每隔10 min運針1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2 d后進行下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每次治療前后均測量血壓,治療期間停用其他降壓藥物。
1.4.2 對照組 口服倍他樂克片100 mg/次。服藥時間為上午,1 次/d,連服 20 d。
1.5.1 觀察指標與方法 每日測量血壓1次并記錄,應用同一水銀柱袖帶血壓計,以右臂肱動脈血壓為準。用聽診法,均由同一醫(yī)生測量。分別測量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30 min的血壓。
1.5.2 療效標準 采用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關于高血壓的療效判定標準制訂。顯效:①舒張壓下降1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②舒張壓雖未下降到正常,但已下降20 mm Hg(2.7 kPa)或以上,須具備其中1項。有效:①舒張壓下降不及10 mm Hg(1.3 kPa)以上,但已達到正常范圍;②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0~19 mm Hg(1.3~2.5 kPa),但未達到正常范圍;③收縮壓較治療前下降30 mm Hg(4.0 kPa),須具備其中1項。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總有效=顯效+有效。
1.5.3 癥狀療效評定標準 主要癥狀包括頭痛、眩暈、心悸、耳鳴、煩躁。有效:上述癥狀減輕消失;顯效:上述癥狀減輕;無效:上述癥狀無變化。總有效=顯效+有效。
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等級資料采用Radit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P<0.05、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2可見,兩組均對高血壓有治療作用,治療組總有效率(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66.7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623 6,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由表3可知,兩組治療2個療程前后的舒張壓及收縮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降壓幅度比較,治療組收縮壓的降壓幅度比對照組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測定結果比較(x±s,mm Hg)
由表4可知,各單項癥狀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4 兩組臨床單項癥狀療效比較(例)
高血壓病屬中醫(yī)“風眩”、“眩暈”、“頭痛”等范疇。高血壓病具有起病緩慢、病程較長、中老年多發(fā)、易反復、纏綿難愈等特點。中醫(yī)認為“久病入絡,久病入血”。高血壓病臨床常見頭痛頭暈、項背強硬、胸悶、胸痛、肢體麻木,甚至腦卒中偏癱,舌質暗紅或紫暗,脈沉弦或澀,或結代。《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陽上亢證是高血壓病中的常見證型,導致肝陽上亢的病理基礎是肝腎陰虛,而肝腎陰虛又可導致血瘀的產生。肝藏血,性喜條達、惡抑郁,若肝陰不足,在導致肝陽上亢的同時,還易導致疏泄失于條暢,造成氣滯血瘀;此外,陰液不足可導致脈絡涸澀,血行澀滯而產生瘀血;陰虛陽亢,虛火內生亦可灼血成瘀。
針灸可以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疏經通絡,使失去調和的氣血津液或臟腑趨向正常狀態(tài)。筆者依據滋陰潛陽、活血化瘀的治療原則,選取太沖穴為主,配伍支溝、陽陵泉和太陽三穴治療。太沖穴為肝經原穴,《針灸學》曰:“太,大也。沖,指沖盛。穴為肝經之原,為沖脈之支脈別處。肝主藏血,沖為血海,肝與沖脈 、氣脈相應合而盛大,故名太沖。”本穴具有平肝熄風、活血理氣的生理功能,取太沖穴可調暢氣機、調和氣血,使肝氣疏泄條達,陰陽平衡,瀉太沖能瀉亢盛的肝陽而清利頭目、降血壓。支溝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的經穴,為該經經氣旺盛運行經過的部位,且手少陽經在腑合三焦,三焦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是氣的升降出入通道。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針刺支溝穴可使氣血通暢、瘀血消除,能通調三焦氣機,疏通經絡,使經氣宣上導下,氣機順則腑氣通。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的合穴,又是八會穴之中的筋之會,合治內腑,故可治療本腑膽的疾病,肝膽互為表里,本穴具有和解少陽、疏肝利膽、清瀉濕熱、祛除風邪、舒筋活絡、緩急止痛之功。陽陵泉與太沖相配具有和調肝膽、理氣止痛、疏土抑木、活血散瘀的作用。支溝以清理三焦之氣為主,陽陵泉以疏調肝膽為要,二穴配伍,一上一下,同經相應,同氣相求,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疏散郁結,和解少陽之力增強。太陽穴位于頭顳部,頭者,精明之府也,十二經氣血皆上注于頭,太陽雖為經外奇穴,卻布于少陽經循行路線上,故可激發(fā)經氣,疏通經絡,平肝潛陽,改善血管舒縮狀態(tài),從而緩解頭痛等癥狀 。諸穴相配,可通氣血,上疏下導,使氣血復歸平衡,故血壓恢復正常。
針刺治療高血壓病在臨床以及實驗研究中都做了大量工作,不僅肯定了針刺治療高血壓的良好療效,而且其機制又是多方面、多環(huán)節(jié)、多水平的調整作用。有研究[3-5]認為:采用針灸辨證治療能調節(jié)人體的神經及血管,刺激腺體的分泌,旺盛細胞的新陳代謝,改善心、腦、腎血流的供求不平衡,促進心、腦、腎病理改變的恢復,進一步穩(wěn)定血壓。鄒偉[6]經過多年潛心研究發(fā)現針刺一方面通過改善腦組織血液循環(huán),加強皮質調節(jié)功能,另一方面減輕內皮因子對組織的直接損傷作用,增加血漿降鈣基因相關肽對組織的作用,并顯著促進熱休克蛋白酶表達,增強神經細胞的保護作用,從而通過中樞神經功能的加強達到降壓的目的。所以采用針灸療法是一種可取的治療方法。
本臨床觀察表明治療組的療效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雖然針刺療法在治療高血壓方面起到了比較好的改善作用,但也有不足之處,因此在治療高血壓病時,一定要結合其他療法,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以彌補單純針刺治療的不足。
[1]林金秀.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關于高血壓治療指南[J].高血壓病雜志,1999,7(2):97.
[2]鄭莜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3:73-77.
[3]陳越峰,錢紅,李蘭,等.針刺對高血壓病患者血漿內皮素、血管緊張素Ⅱ影響的研究[J].中國針灸,2000,31(11):691-693.
[4]吳遠華,朱廣旗,林興友.針刺風池、太沖對高血壓病患者血中ET和ACE的影響及療效探討[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4,24(12):1080-1083.
[5]劉福明,孫麗霞.高血壓病的非藥物治療方法[J].甘肅中醫(yī),2007,20(5):83-85.
[6]鄒偉.針灸治療急性高血壓出血的理論依據[J].中醫(yī)藥報,20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