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儉 張育明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 100000)
近幾年,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不斷發展的同時,高校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強烈愿望與學校體育鍛煉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據統計,我國每年就有3000名大學生非正常死亡,學生在運動和游戲中受傷已位于學生傷害事故案首位,在法院案例中已占到第3、4位。①校園傷害事故已成為學生的“頭號殺手”。頻繁的校園傷害事件觸目驚心,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是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一個重要構成因素。
因此,建立和健全高校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的預防機制,對于有效、快捷地處理事故,和防患于未然,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維護正處在轉型和變革中的高校改革、發展、穩定的客觀要求,是切實保障學生健康成長和合法權益的現實要求,更是依法治校的本質要求,是構建和諧校園、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北京高校體育傷害事故預防的現狀為研究對象,從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責任認定、法律救助等焦點問題出發,采用案例分析法、專家訪談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等方法,運用社會學、行政學和法學的視角,盡力剖析我國高校體育傷害事故處理中存在的問題。力求以此篇論文為完善我國高校體育傷害事預防與處理體系做一點微薄的貢獻。
根據本文研究的需要,通過各種體育期刊、光盤、因特網查閱了相關文獻50多篇,學習了有關法學、教育學、學校體育學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和理論。
(1)專家訪談法
依據本課題所研究的內容,廣泛征求高校領導、體育部部長/主任、法律方面、行政管理方面的專家和學者,如:教育部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專家、北京體育大學學生處處長、北京化工大學法律系主任,了解他們對高校體育傷害事故預防的基本觀點和看法。專家構成情況,如表1。

表1 專家構成情況表
筆者收集最近發生的“小剛猝死案”等有代表性的案件,通過法理分析,有針對性的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
目前,對于學生人身損害事故的法律內涵,學術界尚無統一的界定。教育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教育部2002年8月21日頒布,2002年9月1日實施,以下簡稱《辦法》)第二條規定:“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處理,適用本辦法。”
根據這一規定,依據相關法理知識,遵循概念的一般原理,筆者認為,高校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在高校實施體育教學、訓練和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學校、學生或其他人員的故意或過失行為,造成在校大學生人身和精神損害后果的事故。這一概念首先明確了高校體育傷害事故的主體是學校、學生和其他人員,客體是在校大學生的人身和精神的傷害,排除了其他類型人員在學校因體育鍛煉而造成傷害的事故。其次,這一概念明確了傷害行為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且傷害行為與學生傷害事實有明確的聯系。
高校體育傷害事故是高校傷害事故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調查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高校體育傷害事故具有以下幾點特征:
(1)多發性
根據河海大學體育系周強副教授在《大學生體育活動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問題研究》一文中針對對全國58所高等院校進行問卷調查得知:“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受到傷害事故較為普遍。80%以上的高校都有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受到傷害事故,其中4所高校發生過嚴重傷害事故(導致癱瘓),有3所高校發生過非常嚴重的傷害事故(導致死亡)。”即有12.1%高校發生過嚴重或非常嚴重的體育傷害事故。②據統計,我國每年就有3000名大學生非正常死亡,學生在運動和游戲中受傷已位于學生傷害事故案首位,在法院案例中已占到第3、4位。③校園傷害事故已成為學生的“頭號殺手”。
(2)不可預知
體育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學校體育活動中存在著發生傷害事故的可能性與不確定因素。通過我們的調查發現:學生傷害事故即可能發生在課內,也可能發生在課外。即可能發生在男生中,也可能發生在女生中。既可能因學校體育設施設備陳舊容易造成傷害事故;也可能因組織不周或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而引發的事故。
(3)無過錯性
在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學生合理的應用技術,利用規則,為爭取比賽的勝利而進行的合理的身體沖撞,體育運動具有對抗性和人身危險性,出現人身傷害屬正常現象,應在意料之中。正當的危險制造者不應為此付出代價。
由于體育對抗性強、可變因素多的特點,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是,我們通過建立嚴格、完善的防范機制可以有效的減少傷害事故發生,降低傷害事故所照成的損失。下面,我們通過《小剛猝死案》,談我國高校體育傷害事故預防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小剛猝死案:2005年9月22日,不是某高校學生的小剛填寫了參賽報名表,代表某高校參加第六屆首都高校馬拉松挑戰賽。10月16日,小剛在參賽過程中,跑到約27公里處(中國地質大學附近)突然暈倒,后被送往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救治,因搶救無效于當日死亡。小剛猝死后,其父母將某大學訴至法院,要求承擔賠償責任共計40余萬元。
此案上訴至北京一中院。一中院經過對此案進行審理認為,某大學應當對小剛的死亡承擔主要責任。原因是:首先,小剛所從事的活動為某大學帶來了利益。某大學通過在體育賽事中取得較好名次,在獲得物質獎勵的同時也能夠積極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第二、小剛的死亡與其代表某大學參賽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第六屆首都高校馬拉松挑戰賽規程規定,只有高校才可以參加賽事。僅此一點對于小剛而言就屬于一個不可逾越之條件,某大學恰恰為其提供了這一基礎條件—代表學校參賽。因此,可以認定某大學為小剛參加比賽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最終小剛在劇烈的賽事中死亡。據此,北京一中院作出了終審判決:判決北京某大學賠償小剛父母各種經濟損失共計27.23萬元。④
發生如此慘禍的原因是:
首先,學校領導重視不夠,對體育傷害事故可能發生的嚴重后果估計不足。小剛代表某大學參加比賽一定是得到了學校某些部門的認可。學校只是看到小剛代表學校參賽可能取得好的成績,為學校爭取榮譽。但學校沒有看到小剛參加的是馬拉松比賽。馬拉松比賽對運動員的身體、體能有極其嚴格的要求。是一項危險性極大的體育運動項目。學校在明知小剛沒有經過嚴格、正規的訓練,但為了學校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仍為其報名參賽。
其次,學校各部門協調性不夠。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發生受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具有突發性和偶然性的特點。在預防過程中,任何一點的疏忽都有可能產生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同樣,在預防過程中,任何一點的細致和嚴謹,都有可能避免一次重大事故的發生。在小剛猝死案件中,小剛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必須要經過校醫院的體檢和學校體育部門和學生部門的簽字、蓋章,甚至還要檢驗學生的學生證才能參加比賽。這么多的部門同時對小剛的學生身份都“忽視”了,只能說明學校各部門在平時的工作中缺乏相互溝通和協作。最終導致了小剛猝死的悲劇發生。
(1)加強高校法制建設
依法治校是法制社會對高等教育管理領域的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是高校改革、發展、穩定的基本手段。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在具體的教育、管理服務過程中必須遵守法定的原則、程序和制度,用法律的手段來處理和預防各類事故的糾紛。
但是,現階段我國學校體育立法工作現對落后。首先,相關立法少。我國現行的與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處理相關的法規有《民法》、《體育法》、《高等教育法》等。這些法規的部分條款與學生體育活動傷害事故相關,但是內容不完善,立法質量不高。并且大多法律條文過于原則,針對性不強,一旦發生體育活動傷害事故,很難找到強有力的法律法規為依據,往往引發較大爭議。其次,立法層次低。教育部頒發《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方法》只是部門規章制度,法院在依法進行審判時,該辦法只能作為法官審判的參考,而不能成為判案的依據。再次,學校領導、體育管理人員、體育教師或者學生自身法制觀念淡漠,思想麻痹和疏患。事故未發生以前,輕信可以避免。一旦發生事故,又相互推諉,不愿意承擔責任。
早在2003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有700余名代表提出了21份關于校園安全立法的議案。在2004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等37名代表、東北師大附中校長孫鶴娟等30名代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邱蘇倫等30名代表、安徽大學教授孫兆奇等31名代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劉三陽等33名代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李華等31名代表,紛紛向大會提交關于盡快制定校園安全法的議案。⑤這些強烈呼吁無疑會引起人們對校園安全問題的關注。必然促進了我國校園體育立法工作的開展。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具有偶發性的特點,但并不是所有的體育傷害事故都是不可預防和避免的。要預防和避免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需要學校領導和體育工作的組織者高度重視,做到有法必依。學校要要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教育主管部門的規章為學校配備足夠的教師和教學用場地,定期的檢查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防范和避免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
(2)加強高校體育設施的硬件投入
現代安全經濟學“金字塔法則”認為,預防性投入考慮一分安全性,相當于制造時的十分安全效果,進而達到運行投產后1000分安全性效果,預防性投入產出比遠遠高于事故整改產出比,兩者比例為1:5,這是安全經濟基本定律。⑥因此,為了預防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一方面學校應該對現有的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定期進行檢查和維修,不放過任何可能造成事故的隱患。對達不到安全標準的設備、器材要及時的進行維護和更新。北京某高校學生利用學校放置在室外的杠鈴器材進行臥推力量練習時,因杠鈴架老化斷裂,杠鈴從杠鈴架中掉出,將該生三顆門牙砸斷,后該生到中日友好醫院治療的全部費用由該校體育部承擔。另一方面,學校應按照教育部的相關管理規定修建體育場館和購置體育器材,并應考慮學校在當地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適當的多建體育場館和多購置體育器材,以滿足社會其他群體鍛煉的需求。
(3)建立高校與社會全面合作預防體系
學校的體育活動不是單一的,而是與社會各方面均有聯系的一個綜合有機體。師生安全,校園安寧,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各高校體育部門之間要建立校際間的合作機制,交流經驗,研究對策,加強高校體育的科學研究,使學校體育工作更加科學、合理,以確保參加鍛煉的學生的人身安全。其次,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全社會要積極配合,群策群力,與高校共同打造安全的體育鍛煉環境。如公安部門應加強對高校周邊治安環境的治理,嚴防在體育鍛煉時突發事件的發生。規劃部門應積極規劃,加大對公共場合的體育設施的規劃和興建,以減輕高校的場地的壓力;體育用品生產廠家應加大科研的投入,生產合格的體育器材等等,給學生一個安心、安寧、安全的體育鍛煉環境。最后,社會方方面面要提供更多的體育鍛煉和比賽的機會,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求。在小剛猝死案中,由于第六屆首都高校馬拉松挑戰賽規程的規定,該項賽事的報名工作是以各院校為單位,由各院校統一組織實施。以致酷愛長跑運動的小剛就因為這一規定而不能報名參加比賽,所以才發生了不是某大學學生代表某大學參加比賽,最終引發了上述官司。如果社會能夠為熱愛體育的人們提供更多的參賽機會,使人們能過正常的渠道報名參賽,也許就不會有上述官司。
(1)當前,高校學生體育傷害事故呈現出高發甚至頻發的趨勢。嚴重的體育傷害事故不僅給學生及其家屬帶來極大的傷害和痛苦,而且直接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管理秩序,以及不良的社會影響。
(2)學校領導重視不夠,各部門協調性不強、和社會相關方面聯系不緊密,從而,造成學校體育傷害事故預防組織體系不健全,基礎制度不扎實,部門之間相互推諉,不負責任等現象,使得學校體育傷害事故多發、甚至頻發。
(3)由于我國學校立法相對滯后,立法存在原則性強,可操作性差的特點,且社會參與程度較低。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高校體育傷害事故難以處理的困難局面。
(1)加強我國校園安全立法,同時努力完善我國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所制定的各項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學校所制定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使之形成一個由上而下完整的法律體系。
(2)建立完善組織機構,加強協商,鼓勵雙方當事人通過協商、調解達成和解協議;建立獨立的高校學生體育傷害事故鑒定機構,科學合理的界定各方的責任;引入社會救濟和保險機制,分散學校壓力,降低學校風險。
(3)加強學校立法和法制建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建立責任制和事故追究機制,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強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激勵學生自覺參與體育鍛煉,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加強與社會的廣泛合作,打造,構建學校安全網絡。
注釋:
①劉紅,學校體育活動風險告知理論與方法的研究,體育與科學,2009.,vol.30(4):92——96.
②周強,大學生體育活動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問題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vol.33(3):38——41.
③劉紅,學校體育活動風險告知理論與方法的研究,體育與科學,2009.,vol.30(4):92——96.
④王文波,北京馬拉松比賽猝死學生終審獲賠27萬,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
⑤《聚焦高校治安》,《人民公安報》,2004年5月7日第4版.
⑥汪新科,論和諧校園的安全基礎,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12.
[1]馬小華.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民事責任認定與處理的法律探討:[碩士論文].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4.
[2]彭廣琪.學校對學生的傷害事故責任研究:[碩士論文].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4.
[3]謝東,鄒丹,蘇祝捷.高校公共體育課安全保障的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vol.39:115-117.
[4]張曉波.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防范與處理.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vol.29:91-93.
[5]周慶杰.學生體育傷害中學校和教師的民事責任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vol.19:88-90.
[6]趙豫.體育人身傷害侵權糾紛的法律適用探討.中國體育科技,2004,vol.40:23-26.
[7]陳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存在的問題分析.體育學刊,2004,vol.1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