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賢國江蘇省東臺市人民醫院針灸科,江蘇東臺 224200
膝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臨床上發生于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和常見病,是由于膝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引起的一類老年性的關節疾患[1],因目前臨床尚無根治此病的方法,如何防治該病已引起醫務人員的廣泛關注。筆者所在醫院運用溫針灸聯合藥物的治療方案對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8年10月~2011年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158例,其中男82例,女76例,年齡44~67歲,平均(51.4±6.7)歲,病程5個月~5年。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單純溫針灸)和研究組(溫針灸聯合藥物),每組各79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1995年美國風濕病協會修訂的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2]及我國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膝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并排除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骨結核、骨腫瘤、痛風等非骨性關節炎疾病或合并肝、腎、心腦血管等嚴重疾病者。
研究組采用溫針灸聯合膝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方法,對照組單純采用溫針灸方法。
1.3.1 溫針灸法 取穴:主穴取內膝眼、外膝眼,配穴取犢鼻、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雙膝關節伸直,在上述穴位處進行常規消毒后,以0.3 mm×50.0 mm一次性毫針進行直刺,得氣后留針,將2 cm長艾炷套于針柄上點燃施灸,每次每穴灸2壯,留針40 min,1次/d,7 d為1個療程,共兩個療程。
1.3.2 膝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法[4]患者取仰臥位,屈膝90°,以膝關節髕骨下1 cm膝髕股間隙為穿刺點,常規消毒后以注射器刺入關節腔內,回抽盡關節積液后,再注入玻璃酸鈉20 mg。注射完畢幫助患者輕微屈伸膝關節4~5次,使藥液均勻分布于關節腔內。1次/周,共5次。
采用治愈、好轉、無效3級療效評判標準進行療效評定。關節疼痛等臨床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關節功能活動恢復正常者認定為治愈;活動過久或勞累后關節輕微疼痛,關節功能活動基本正常者認定為好轉;關節疼痛等癥狀和體征、關節活動情況稍有改善或無變化者認定為無效。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6.2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溫針灸聯合藥物(膝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優于單純采用溫針灸方法的臨床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KOA屬中醫學“骨痹”“痹癥”“痹痛”范疇。多因患者年老體虛、氣血虛損、筋骨失養,加之衛外不固,風寒濕邪內侵而發病,屬本虛標實之證,痹阻經絡骨節為其標,肝腎虛損為其本。治宜補益肝腎、溫通經絡,活血化瘀。溫針灸是將中醫針法與灸法相結合的治療方法,通過針體將艾灸火的熱力傳至穴位深處,發揮通暢經脈、活血行氣、通絡止痛、祛濕散寒的作用,以溫針灸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促進患膝局部血液循環,消炎止痛[5],并可改善膝關節微環境的新陳代謝及氣血滋養狀況,從而改善患膝關節的功能[1]。玻璃酸鈉是膝關節液及軟骨基質的主要成分,可潤滑關節、保護軟骨、維持滑液及軟骨黏彈性[6],膝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一定的治療意義,可緩解癥狀,并促進關節內受損組織的修復及關節功能的康復[7]。本研究結果表明,溫針灸聯合玻璃酸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 丁明暉,張宏.溫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09,29(8):603-607.
[2] 施桂英.關節炎概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339.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33.
[4] 丁國軍.玻璃酸鈉聯合復方倍他米松應用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1,31(4):311-313.
[5] 武春雷.綜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46例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105.
[6] 董其蓮.中西藥聯合治療退行性骨關節炎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5):83.
[7] 葉喜剛.透明質酸和曲安萘德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比較 [J].海峽藥學,2011,23(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