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清
山東省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醫院放射科,山東濰坊 261205
醫療糾紛大致可分為2類:屬于醫療事故的醫療糾紛和不屬于醫療事故的醫療糾紛[1]。本研究主要就醫療事故的構成要件、產生原因及如何最大限度的避免進行論述,而對于不屬于醫療事故的情形:諸如醫療差錯、醫療意外、并發癥、患方不配合治療及疾病的自然轉歸則從略闡述。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2條:明確規定“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從前面的規定中,大家可以知道,醫療事故有下面5個特點:①行為人是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②行為內容針對醫療活動;③違法行為與過失;④損害事實與事故等級;⑤因果關系。因此要最大限度的避免醫療事故,必須注意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執業資質:與患方發生了醫患關系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是否具有真實、正當、有效的執業證書(照)及其所實施的醫療行為是否與其執業等級、執業范圍即診療科目等相適應。
在實踐中,常有實習醫師、進修醫師、非本院醫師、未取得相應許可證的外籍醫師執業從醫的,如果一旦確定其不具備相應的執業資質,醫方將承擔高額賠償責任。各級醫療機構均有相應診療科目,衛生主管部門對其可以開展的診療項目有明確規定,超出即為違法。根據我國《執業醫師法》的規定,未經醫師注冊取得執業證書,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司法實踐中,醫方的主體資格問題尤為重要,因為一旦確定醫療主體不符合法律規定,也就是不具備行醫主體資格,就可參照非法行醫處理,將不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而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醫方將承擔完全賠償責任,也就不存在是否構成醫療事故之爭了。
筆者強調醫務人員的執業資質,其并不是絕對的。在實踐中由于醫患之間所掌握醫療知識的不對等性,在某些特殊危機情況下,本著“生命健康權高于一切”,醫務人員超范圍執業,也應當受到法律保護[2]。法律法規所規定的可以免責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幾種(在實踐中謹慎運用):(1)職務授權行為;(2)緊急避險行為。《民法通則》129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3)不能預見,具有不能也不應該預見的理由,能夠證明不良結果的出現是行為人所始料不及的;(4)不可抗力。《民法通則》107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5)受害人承諾的行為,受害人允許他人侵害自己的權益。(條件限制:①受害人只能就自己有處分權的部分進行承諾;②不得違背刑法的禁止)。
損害事實是指某種行為致使受害人財產權或人身權受到損害,造成財產或非財產減損失客觀事實。
違法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2種形式。作為是指行為人積極地實施了法律或規章制度禁止的行為。是以作為的形式表現的違法行為。不作為違法作為的構成前提,是行為人負有法律所要求的某種特定義務,不履行這種義務即為違法。醫生的不作為違法行為即屬此類,即醫生的職業決定他有搶救患者的特定義務,消極地不去搶救就是不作為的違法行為。特定職務決定的特定義務,必須是義務人在崗當班時間才存在。醫生承擔民事責任并非必須有違法行為,技術失誤與違法行為是并列的承擔賠償責任的行為要件[3]。
因果關系是確定醫療糾紛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醫生的違法行為與病員的損害事實之間沒有因果關系,那么,不管其他條件是否具備,醫生和醫院都不承擔責任。
過錯,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引起的危害結果所抱的主觀心理態度。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2種形式,但在醫療糾紛中,醫務人員的過錯只有過失一種形式,因為故意造成患者損害后果的,就構成刑法里的故意傷害或故意殺人罪,不再屬于醫療糾紛的范疇。醫療糾紛中的過失,也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2種。
要想最大限度的防范醫療糾紛須注意以下幾點。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必須做到合法執業,增強醫務人員的法制觀念,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使各項操作規程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病案是醫療過程各個環節的原始記錄,病案中反映的問題往往就是醫療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它在醫療糾紛處理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積極友善溝通提高服務質量,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樹立良好形象,改進服務作風,提高醫療質量。
實施知情同意,書面簽字,有據可查,防范醫療爭議。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31條規定:“醫療機構對危重患者應當進行搶救。對限于設備或者技術條件不能診治的患者,應當及時轉診” 。
用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各種糾紛和爭議,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總之,醫療糾紛的發生有著廣泛的社會因素:一方面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法制的進步,人們的法律維權意識提高;另一方面,一些醫院和醫務人員偏重經濟效益而忽視服務、管理和技術的全面改善,醫務人員法律意識比較淡漠,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對病歷的法律作用認識不足。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不履行告之義務或者不完全履行告之義務引發的糾紛,及醫務人員侵犯患者隱私權引起的糾紛等。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對當前醫療保障體系進行改革完善,促進醫療鑒定法制化,公信力[4];醫務人員必須做到合法執業,使各項操作規程有法可依;患者要保持理智,通過合法途徑反映問題[5-6];政府及衛生行政部門必須提高行政效能,嚴格依法辦事,經得住歷史的考驗;擺脫信任危機,建立無過錯醫療意外保險制度,只有如此才能重建和諧的醫患關系,促進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7]。
[1] 李芳英.淺議醫療糾紛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右江醫學,2010,38(3):364-365.
[2] 魏云峰.醫患糾紛產生原因分析及預警機制的探討[J].現代醫院管理,2008,10(5):15-16
[3] 于全生,趙翠英.新形勢下對醫療糾紛的深層思考[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8):146-147.
[4] 曾真,曾曉敬.新形式下醫療糾紛防范的新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7(1):153-154.
[5] 施祖東,周永勝,禹勤.我院口腔修復學專業十年醫療糾紛分析[J].現代醫院,2011,11(1):104-107.
[6] 鄧國標,伍耀堂,陳國強,等.檢驗科醫療糾紛或投訴的原因分析[J].現代醫院,2011,11(3):127-128.
[7] 趙振環,黃興蓮.精神病專科醫院醫療糾紛發生的常見原因與防范[J].現代醫院,2007,7(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