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紀斌 龔 麗
1.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廣東深圳 518100;2.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廣州 510006
原發性痛經是指婦女在經期及其前后,出現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隨月經周期而發,嚴重者可伴惡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它是一種盆腔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的疾病,故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于青春期少女及青年婦女。中醫謂之“痛經”“經行腹痛”,辨證分為氣滯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濕熱瘀阻型、腎氣虧損型、氣血虛弱型等5型,近年來,筆者采用加味痛經湯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60例患者均是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2010年10月~2011年7月門診患者,年齡13~27歲,月經周期基本穩定,病3個月~1年,中醫辨證屬氣滯血瘀型。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
西醫診斷標準依據《婦產科學》[1]:原發性痛經始于月經初潮后1~2年內,未有炎癥或類似病情,疼痛及其他系統癥狀反復發作,而且在時間上每與月經來潮時間相等,婦科檢查、B超檢查等除外器質性病變如炎癥、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引起的疼痛。中醫參照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婦科學》氣滯血瘀型痛經診斷:每于經前1~2 d或月經期小腹脹痛,拒按,或伴胸脅乳房脹痛,或月經先后無定期、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后痛減,常伴有心煩急躁易怒,經凈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澀或弦滑。
①符合原發性痛經西醫診斷標準;②符合氣滯血瘀型中醫證候診斷標準;③婦科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病變;④未經過中醫或西醫的正規治療;⑤定期連續復診3個月以上。
治療組用痛經湯加減口服,經凈1周后予口服補腎促排卵方加減。痛經湯方藥組成:當歸20 g、白芍20 g、炒川楝15 g、玄胡10 g、柴胡10 g、枳殼10 g、制乳香6 g、制沒藥6 g、丹參15 g。氣滯明顯者加木香10 g、制香附10 g;血瘀明顯者加桃仁10 g、澤蘭10 g。于月經前5 d開始服藥,每日1劑,連續5劑,以后每月經前5 d服5劑,連服3個月為1個療程。補腎促卵湯方藥組成:赤芍15 g、白芍15 g、牡丹皮15 g、淮山藥15 g、山茱萸10 g、熟地 10 g、續斷 10 g、菟絲子 15 g、紅花 10 g,川芎 10 g,于經凈1周后開始服用,至經前1周停服,每日1劑,連服3個月為1個療程。
對照組用消炎痛25 mg,每日3次口服,于月經周期第25天開始,連服5 d,3個月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
①觀察方法:觀察治療前后癥狀、體征(于月經干凈后同一時間行婦科檢查、望舌苔、診脈象)變化,兩組用藥期間注意觀察藥物副作用,每月定期復查肝腎功能。②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相關標準擬定。治愈:服藥1個療程以內痛經消失,其他癥狀痊愈,連續3個周期無復發;顯效:服藥1個療程后,腹痛明顯好轉,不影響學習;有效:服藥2個療程,腹痛基本緩解;無效:服藥2個療程后,腹痛無減輕。中醫證侯療效評價標準:根據積分法判定中醫證侯總療效。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n(%)]
原發性痛經是婦科常見多發病,多見于青春期少女及青年婦女,中醫謂之“痛經”“經行腹痛”,其病位在沖任、胞宮,變化在氣血,表現為痛證。其隨月經周期而發作,與經期沖任氣血變化有關。氣滯血瘀型的痛經因患者素多抑郁,或恚怒傷肝,肝郁氣滯,氣滯血瘀,瘀阻胞宮、沖任。經期氣血下注沖任,胞宮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或復傷于情志,肝氣更為郁結,氣血壅滯更甚,經血運行不暢,發為痛經。如《陳素庵婦科補解·調經門》所云:“婦女經欲來而腹痛者,氣滯也”“婦人經正來而腹痛者,血滯也”。故在治療氣滯血瘀型的原發性痛經時重在活血化瘀消癥,方用痛經湯口服,方中炒川楝、元胡,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柴胡、白芍、枳殼,疏肝理氣緩急止痛,乳香、沒藥、當歸,活血化瘀。兩者合用,達到氣血同治的效果。根據筆者多年臨床觀察原發性痛經常常從初潮后就發生,必然與腎氣、天癸有關。但是控制疼痛僅僅是治標之法,預防痛經的發作,才是治本之源,痛經一證雖病發于行經期,但其病根多存于經間排卵期和經前期,故筆者結合夏桂成教授臨床運用調周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經驗[2],結合氣滯血瘀型痛經的臨床特色,予口服痛經湯為基礎,加服補腎促排卵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治療時抓住兩個關鍵時期,即排卵期和經前期,其治療重點尤在排卵期[3-4]。排卵期的生理特點是重陰必陽,陰向陽轉化的時期。故在此期促進陰陽轉化,維持高溫相的時間與形式,陽足則助瘀濁排出,經行通利,通利則不痛[5]。在痛經湯的基礎上加用赤白芍各15 g、淮山藥15 g、山萸肉10 g、丹皮 15 g、川斷 10 g、熟地 10 g、菟絲子 10 g、紅花 10 g、川芎10 g于經凈后1周服用。血中養陰,以使腎陰充實,癸水高漲;川斷、菟絲子、熟地溫補腎陽;赤芍、紅花、川芎行氣活血以促排卵。陳晨等[6]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物有增加血流量,促進瘀血消散,舒張平滑肌,調節內分泌的作用,從而改善子宮平滑肌的營養和缺氧狀態,故痛經湯為基礎方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有良好療效,與此同時,加味補腎促排卵湯加減達到正本清源之功.
[1] 樂杰.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181.
[2] 殷燕云.夏桂成教授治療月經病經驗[J].四川中醫,2004,22(12):3-4.
[3] 陳志霞,梁潔莎.痛經的中醫辨證論治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0,7(8):73-74.
[4] 任國秀,范會芳.痛經止湯治療原發性痛經29例[J].甘肅中醫,2009,22(3):48-49.
[5] 邵志英.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48-49.
[6] 陳晨,劉倩,高華,等.活血化瘀藥藥理進展研究[J].中國藥事,2011,25(6):60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