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愛峰
山東省即墨市市南醫院護理部,山東即墨 266200
安全是醫療衛生工作的生命線。護理安全是護理質量的有效保障,是滿足患者醫療衛生需求最基本的要求。護理安全一般是指在患者接受護理的全過程中,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1]。
近年來,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中,筆者所在醫院越來越認識到護理安全的重要性,為了找出護理安全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護理水平,筆者根據2002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結合實際,對市人民醫院外科護理人員中進行“護理人員對護理安全認識的調查”,現報道如下。
即墨市人民醫院外科全體護理人員。共調查112名護士,其中,創傷外科30人、骨關節外科28人、心胸外科27人、胃腸外科27人。年齡構成:30歲以上54名,30歲及30歲以下58名,最大年齡49歲,最小年齡23歲,平均(34.2±8.5)歲;學歷構成:中專70名,大專及以上42名;職稱構成:護士47名,護師50名,主管護師13名,副主任護師2名。
參照2002年國務院頒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內容,參考有關文獻,結合目前護理隊伍中存在的安全問題,并征求上級護理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護理人員對護理安全認識的調查問卷”,均為選擇題,要求被調查者要在3 min內單獨完成答卷。發出問卷112份,收回112份,回收率為100%,有效答卷為100%。
大專與中專組回答平均正確率分別為75.49%和74.45%,兩組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現為學歷的高低與護士對安全管理問題的認識是一致的。而年齡的大小或者說是工作年限的多少與回答平均正確率有明顯的差異,表現為30歲以上平均正確率為79.72%,30歲及30歲以下平均正確率為69.83%,這說明護士工作年限與對安全管理認識的正確性有一定的關系。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學歷回答正確率比較
病歷書寫規范回答正確率最高,為97.32%;對事故等級判斷正確率最低,如Ⅲ度褥瘡屬何等事故,判定正確率僅為35.71%,而且30歲以下的護士回答正確率只要14.81%;96.43%的護理人員知道應該尊重患者的隱私權;病歷的保管要求大多數護士都能熟知。另外,護理人員對一級護理較為重視,96.43%的護士掌握一級護理的要求,而對二級護理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30歲以下的護理人員,回答正確率僅為32.76%。
隨著我國法制進程的加快,依法執業、依法管理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同時,由于護理工作的特殊性,護理安全更應受到關注和重視。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擴大了醫療事故的內涵和界定范圍。根據條例規定,“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后果屬于4級醫療事故”,也就意味著過去屬于護理差錯的范疇,如:工作失誤引起的燙傷、打錯針引起過敏反應都將升格為醫療事故[2]。
醫療事故內涵和范圍的擴大,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更嚴謹、更細致的要求,也對護理安全管理和護理人員安全意識提出了嚴峻考驗。
本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護理人員有一定的法律意識。護理年限越長,對護理安全的認識越到位。護理人員法律意識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依法執業能力,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強化自我保護能力;同時使護士更加明確自己的職業責任,進一步提高服務意識,促進護理服務質量的提高。
護理常規、護理規范是護理實踐長期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提高護理質量,確保護理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指導和規范護理行為的準則[3]。本調查發現,護理人員對各級護理常規掌握不夠全面,特別是低年資的護理人員,不熟悉二級護理應該每1~2小時巡視觀察患者的減少,就不能隨時觀察病情的變化,工作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就可能出現護理糾紛和差錯。
準確及時地執行醫囑是護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護理安全的重要保障。調查發現,護理人員對各類醫囑處理規范未能全面掌握。30歲以上的護理人員,對臨時醫囑處理規范回答正確率為38.89%。臨時醫囑是醫生根據患者病情所需隨時發出的治療指令,這種患者往往癥狀比較嚴重、病情復雜變化快、需要根據患者隨時調整治療和護理,同時對治療護理要求的時效性強、準確性高,如果護理人員對臨時醫囑處理規范認識不到位,執行就難免不嚴格,就容易導致某些護理過失事件的發生。
3.2.1 建立護理安全教育制度 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直接影響著護理工作的質量,只有不斷的提高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使他們學法、知法、懂法,并將法律知識融于實際工作中,才能保障護理安全,推進護理事業的發展。
首先醫院領導要重視護理安全,將護理安全作為對科室工作考核的首要內容,使各級護理人員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護理安全工作。
其次要建立崗前法律培訓機制和常規法律教育機制,使學法、知法、守法成為護理人員上崗前的必須科目和常規學習內容,并定期組織法律知識考試,使護理人員頭腦中時刻繃緊法律這根弦。
三是要針對護理過程中存在或潛在的問題,從法律的角度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使護理各環節、各程序的工作符合法律的要求。這樣一方面可以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有助于提高工作質量和服務質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維護護士的合法權益,增強護士的安全感,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使護士全身心投入工作中[4]。
3.2.2 完善各項護理安全制度 制度具有規范性和長期性。由于醫療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制度建設對護理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保障作用。一是要完善各類基本制度。如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職責、行為規范、工作流程、獎懲條例、考核細則等,細化到每一個工作崗位和工作流程,進一步規范診療程序和行為,杜絕醫療差錯和事故。二要嚴格執行制度[5]。有了制度不執行等于沒有制度。完善考核督查機制。成立質量檢查小組,定期深入門診和各病區進行檢查督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通過各種途徑征求患者意見或建議,對反映的問題及時整改落實,杜絕隱患。
3.2.3 加強護理安全文化建設 近年來,各醫療衛生單位愈來愈重視醫院文化建設。良好的安全文化使護士把醫院對護理安全的要求上升為一種工作理念,轉化為自覺行動。首先要加強環境安全建設。醫院環境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一切以讓患者感覺安全舒適為原則,如住院病房環境衛生、消毒隔離要達到規定要求,衛生間要注意防滑,儀器設備要完好無損等。其次營造濃厚的安全氛圍。在病房、走廊、辦公桌醒目位置張貼安全提示語,如“工作無小事,安全在心中”“細節決定安全”,時刻提醒護理人員牢記安全職責;在開水間、衛生間等張貼安全提示語,這些提示體現著護理人員對患者的關心愛護,讓患者感覺溫馨的同時提高警惕,有效防止意外事情的發生。三是要通過各種主題活動,引導護理人員提高安全意識。如向護理人員征集“護理安全警示語”、開展護理安全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既能讓護士感覺到醫院領導非常重視護理安全,又能提高護士自身的安全意識[6]。
3.2.4 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是決定護理質量的重要基礎,是護理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是確保護理安全的重要保障。精湛的護理技術,良好的行業素質是保證護理質量的重要條件,也是防范護理差錯事故發生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不斷的學習,改變現有的知識結構,提高業務技術水平,滿足患者的需要。加強職業道德的教育。高尚的職業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風是防范醫療事故的根本所在。
護理道德的實質是為人們提供人道主義的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保護服務對象的權益和護理職業的責任感[7]。要讓護理人員明白安全護理不僅是護理質量的要求,也是護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不斷強化護理人員的職業責任感和慎獨精神,以達到在任何情況下都盡職盡責,確保護理安全。
[1] 史自強,馬永祥,胡浩波,等.醫院管理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238.
[2] 王華芬,沈曉知.護生法律知識的現狀調查與培養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74-75.
[3] 席淑華,周立,張曉萍.建立護理安全管理監控網絡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196-197.
[4] 何麗貞,孔碧華,梁煥棠,等.婦產科門診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分析及預防[J].現代醫院,2011,11(7):117-118.
[5] 武玉梅.護理安全的分析與對策[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6):86-87.
[6] 張理花.護士服務質量調查存在問題與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2):159-160.
[7]殷磊.護理學基礎[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