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
一把手掌控信息化,不光是控制,那是針對確定性而言;還要把握,即能動的、創造性地化解風險和不確定性。
這些年我和周圍的人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搞信息化,老板到底能看到什么。
上周,我作為國資委國資監管信息化咨詢專家,第三年參加中央企業信息化的復查,這種感受越來越深。我感到,在國資委“王勇新政”下,回答這個問題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在中國,人們都知道,領導重視,特別是一把手重視,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和保證。我們經常說領導重視,說的多是“領導能給你什么”,能不能倒過來,想一想“你能給領導什么”。也就是說,在一把手重視問題上,從供給導向,轉向需求導向。
最常見到的現象是,一個企業的信息化搞得很好,人人都被信息化武裝起來,只有一把手從來不用。當然,人們可以辯稱,毛澤東不會打槍,照樣奪天下。所以一把手不接觸電腦,說不定是在最高境界把握信息化。話雖這么講,但我觀察的實際情況是,信息化要么是不能把一把手最關心的東西展現給他,要么是把下面人應處理的信息全都堆到一把手面前,令他覺得還不如聽當面匯報好。
提高一把手對信息化掌控能力,
要從解決信息化服務于一把手開始
一把手對信息化的掌控問題,隨著企業信息化的發展而日漸重要。從實際情況看,可以把一把手同信息化的關系,分為五層。
企業信息化發展的第一個臺階,往往是技術性投入階段,技術人員說了算。一把手的重視,往往表現為被技術人員忽悠花大錢,有的搞成形象工程。
第二臺階,發展到應用階段,主要提高信息技術的普及率與覆蓋率,由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主導一把手的信息化思路,綜合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業務部門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我國企業大部分停留在這個階段。
第三臺階,發展到業務主導階段,業務部門主導上什么項目,不上什么項目,主營業務的信息化走上正軌。中央企業有明確要求,所以在這方面比民營企業解決得好。而中小企業信息化由于在這一點上對不上焦,造成企業主與推動方的矛盾,目前還在扯皮中。
第四臺階,發展到流程再造階段,包括集成。這一臺階只有企業信息化邁得上,而電子政務由于行政政令原因就到了天花板。由于涉及總體架構和利益結構,領導重視就不僅僅是支持投入問題,而變為企業重大決策。到此為止,一把手重視,只是對信息化工作的重視,它可以是同一把手日常工作無關的重視(比如一把手本人決策不靠信息化,但很關心企業下面用信息化),這種重視是工程層面、項目層面的重視,因此更多體現在二把手的主抓上。一般在CIO上由一位副總作為領導小組主抓成員,更重視的由常務副總來抓,一般重視的由職能對口的副總主抓。很少看到企業一把手親自掌控信息化,即使親自掌控,也是掌控除了自己以外,別人的信息化的事。決策信息化作為一個模塊,也普遍出現,但地位和作用并不確定。民營企業發展到大中型規模的,有許多已開始明白過來,開始按自己思路自建。
第五臺階,發展到戰略階段。信息化開始強調為企業戰略服務。“十一五”期間后半段,國資委加大了這方面要求的力度。從過去以集成為重點,轉而強調戰略。在這一背景下,在國家電網等一系列先行企業啟發下,形成“信息化企業”,而非“企業信息化”的特殊提法。前者的重心在企業本身,而后者的重心在信息化,順序的顛倒,決定了信息化的本質發生了變化。一把手重視這件事的性質,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要改變企業本質這件事,不像信息化,除了一把手,誰也不能去主導。信息化開始與企業核心聯系在一起。
在進一步展開說明之前,先通過歷史來想一想這件事。在歐洲近代歷史上,軍隊一度主要靠君主個人決策。趕上統帥是拿破侖,軍隊就常勝;趕上統帥是拿破侖三世,國家就敗得一塌糊涂。德國的毛奇發現,整個軍隊都在現代化,但只有君主還處在小生產狀態。因此產生了建立參謀部的想法。中央企業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也產生了這樣的問題。整個企業都被信息化武裝到了牙齒,只剩下一把手一個人還在拍腦門決策。這不是與歐洲君主作戰一樣嗎?信息化發展現有階段,需要把一把手也用信息化武裝起來。由此,才產生了“搞信息化,老板到底能看到什么”的問題。這是信息化深層次的一把手問題,不是解決重視不重視,投入不投入的問題,而是解決企業本身犯錯不犯錯的問題。這才回到了信息化的本原。
從融入戰略到引領戰略
中央企業在怎么解決這個問題上,動過一番腦子。最初提的是“將信息化戰略融入企業戰略,為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大幅提高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這里假定企業有兩個戰略,一個是信息化戰略,一個是企業戰略,二者要相互融合。然而觀察企業實戰,高水平的企業,可能只有一個戰略,就是企業戰略。信息化是企業戰略的一部分,因此“將信息化融入企業戰略”,就成了“將信息化戰略融入企業戰略”的升級版。
然而,對照“十二五”發展的目標,能不能進一步提出更高要求呢?就我個人看法,我認為更高的要求是“信息化引領企業戰略”。這不是對所有企業的要求,但對世界一流的企業來說,應該提這種要求。在這種要求下,信息化“為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就要落實在轉變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創新上;信息化“大幅提高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就要落實在更為具體的提高企業核心能力上面,落實在“四強四優”上面。
融入是說,企業戰略是既定的、對的。從實踐中,我們看到是,按這種要求,企業一把手已經可以通過決策支持系統,從財務、到投資、到管理、到人員,透視到集團企業每個神經末稍,包括每一分錢,每一個人,收放自如地隨時掌握企業的動態情況。這樣的管理水平,可能已經超過了同行業世界第二名的水平。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在總結拿破侖戰法的時候,提出“穿透戰爭迷霧”的說法。意思是說拿破侖每次決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情況下做出的,都要依靠直覺“穿透戰爭迷霧”。“迷霧”是指不確定的信息。而毛奇則通過參謀部機制,將依靠直覺,變為依靠系統決策。
如果環境發生了變化,企業要求調整戰略的時候,這套系統能不能發揮總參謀部的作用,甚至能不能提供保持企業基業常青所必要的信號?舉例來說,能不能支撐企業根據形勢需要,在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之間,進行來回調整?能不能給老板顯示出,在他現有的戰略之外,還有別的因轉型而出現的戰略,可以達到更好效果?至少我看到的許多系統,還達不到這樣的要求。
一把手掌控信息化,不光是控制,那是針對確定性而言;還要把握,即能動的、創造性地化解風險和不確定性。信息決策系統不僅要讓老板看到,他的一個明確的決策,如何變成確定性的指示信號,層層分解,層層控制,達到目標;還要讓他看到,戰略形成之前,穿透迷霧所需要信息;幫助他在戰略形成之后,根據戰略環境變化,甚至可以進行戰略本身的修正。
這些,恐怕都是一把手需要,而目前信息化還沒有做到的事情。如果不能解決一把手最核心、最焦慮的戰略問題,讓一把手重視信息化,能重視什么呢?他只能重視信息化不太重要的方面,因此不太重視起來。
至于能在企業基本價值觀上,在核心競爭力上,在戰略上幫助老板的系統,到底是什么樣子的,與現在的系統有什么不同,限于篇幅,以后再揭開我自認為的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