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洪

面對去年9月以來的物價上漲幅度超過預定目標,韓國政府頻頻出招。
2010年,韓國經濟表現相當搶眼,經濟增長達到6.1%,為2002年以來最高的增長率。在26個OECD組織成員國中,僅次于土耳其。但在抑制通貨膨脹方面,韓國的表現則不盡如人意,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沒有完成全年控制在3%以下的目標。
韓國政府給2011年經濟定的指標是,保5控3,即經濟增長保5%,物價繼續控制在3%以下。
增長保5相對容易。2009年適逢全球金融危機,韓國經濟增長率僅為0.2%,但已經很不錯了,因為當年世界上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都是負增長。所以韓國經濟界普遍認為,2010年6.1%的高增長是由于2009年的增長基數太低造成的,很大程度上屬于恢復性增長。國際上對韓國政府這兩年的表現都給予了較高評價,認為韓國是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優等生。
盡管今年要達到去年一樣高的增長率不太現實,但實現保5的目標問題卻不大。因為韓國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的90%來源于出口拉動,背靠著中國和印度兩個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經濟體,韓中、韓印的雙邊貿易額每年都是以兩位數增長的,韓國從中印身上都賺取了巨額貿易順差。
然而今年韓國要實現將物價漲幅控制在3%以內則不容易。
去年8月份以前,韓國通脹率都保持在3%以下,但9月份以后的四五個月,都在3.5%以上, 10月竟漲至4.1%。目前看到的今年1月份韓國通脹指標也很不樂觀。
CPI同比上漲4.1%。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了6.2%,環比(與去年12月相比)上漲了1.6%,這是自2008年7月以來的30個月里創下的最大漲幅。通常,PPI變化在兩三個月后才會反映到CPI上。因此,韓國輿論認為,本國消費者今后將會承受越來越大的物價上漲壓力。
韓國經濟界認為自從去年9月以來的5個月,韓國物價上漲幅度超出預期的原因有幾個。
一是蔓延全國的口蹄疫使韓國損失了數百萬頭家畜,導致肉類產品價格扶搖直上。
二是輸入型通脹。今年1月份韓國進口物價同比上漲14.1%,時隔23個月之后再創歷史新高。據分析,韓國進口物價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國際原材料價格的飆升。
第三,韓國報刊近來出現中國通貨膨脹(Chinaflation)一詞,是中國(China)與通貨膨脹(Inflation)的合成詞,指源自中國的通貨膨脹。過去中國憑借低工資,向全世界供應廉價商品,為穩定物價做出了貢獻。但最近隨著中國國內的工資、房地產、原材料等成本暴漲,中國的出口產品價格也隨之上漲,從而刺激了對中國產品依存度較高的國家的物價。中國物價上漲對韓國物價產生巨大影響,是因為韓國對中國進口比重較高。韓國從中國的進口額約占其總進口額的17%,居首位。
在某種程度上說,韓國經濟政策將穩定物價甚至放在保增長之上。因為物價既是經濟問題,同時又是政治問題。韓國社會同樣存在貧富嚴重不均的抱怨,中下收入階層認為自己并沒有充分享受到經濟增長的好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物價上升,市民生活將會更加困難,這將動搖李明博政府的親民政策。
面對去年9月以來的物價上漲幅度超過預定目標,韓國政府頻頻出招。新年伊始,政府1月11日召開了物價穩定對策會議和國務會議,13日推出了《物價穩定綜合對策》。主要內容有:凍結部分物價,韓國政府決定今年上半年凍結與家庭基本支出相關的商品與服務的價格;對部分商品與服務價格漲幅進行了限制,必須在3%以下;對部分進口商品降低甚至取消關稅;通過提高利息對抗通脹。7個月內,韓國金融當局連續三次提高存貸款利率,將基準年利率從2%提高到2.75%;嚴厲管制哄抬價格、變相漲價等違法行為,以穩定市場價格。
韓國專家們普遍認為,韓國央行為了穩定物價,近期可能還會上調利率。但是加息將給家庭和企業造成利息負擔,又會危及今年經濟增長保5的目標。韓國經濟當局真是舉步維艱啊!?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