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要嫁就嫁北京男!”“京十五條”的焦點漸次偏移了樓市調控要旨,陷入到了“戶籍保衛戰”的糾結之中。
近日,樓市新政“國八條”在北京落地,并被細化為15條。讓新政制定者始料不及的是,“京十五條”所引發的社會影響已然逾越了房地產范疇。該調控細則規定,對于持北京市有效暫住證的外地人,如果無房但能提供連續5年(含)以上在京繳社保或個稅證明,將限購1套,否則暫停在京向其售房。如此嚴格的外地人購房門檻讓聞者感慨,仿佛又重新回到了“戶籍為本”的年代!更有網友戲稱,限購令真是京籍大齡單身男的福利啊!再過幾年見著姑娘就問,嘿,在為有錢買不到房子發愁么?嫁給我,我有購房資格。
北京樓市調控新政力度之大遠超市場預期,幾乎封堵了所有當地非自住購房需求,地方行政部門打壓高房價的決心由此可見一斑。但與此同時,該政策短期內對部分剛需的誤傷,以及未來可能引致經濟低迷的預判,則給調控基調的穩定性帶來隱患。更為關鍵的是,本為解決民眾安居問題的樓市調控,卻夾雜了抑制非戶籍人士剛需購房的可能,由此引發的一些連帶影響應得到厘清。
不可否認,自我國住房商品化改革以來,市場對房價已形成了慣性“看漲”預期,以至于此前樓市調控頻遭坊間各種“拆招卸力”式的應對,包括夫妻假離婚、找中介機構辦理假社保證明等“曲線”買房方式層出不窮。此番“京十五條”重磅祭出,將異地購房者的社保繳納年限提高至5年,讓以往頻頻被使用的造假手段難度陡增。目前外地人比例已經占到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其中可以拿出5年社保繳納證明者寥寥。北京該政令一出,讓許多“北漂族”失去了在京購房資格,其中不乏為安居、結婚等剛需受到“株連”的現象。在向投機客高舉大棒的同時,也讓外地人士感到了心寒的味道。對此,有網友借剛剛過去的元宵佳節發布了段子:“為了抑制湯圓價格過快上漲,北京市政府將頒布規定:北京戶籍人口晚上可以吃兩碗湯圓,早上吃過一碗的晚上還能再吃一碗;非北京戶籍者,在北京納稅超過5年晚上可吃一碗,納稅不超過5年者,晚上不能吃湯圓。請大家對號入座。”在這段調侃意味深濃的留言里,無奈心緒流露其中。
對于坊間認為“京十五條”排外的聲音,北京房協副秘書長陳志給出了公開否認。他說,這體現出政府希望留住人才在北京長期奮斗,使這些人才在推動北京發展的同時,實現個人夢想。顯然,這樣的解釋難平眾口。無論辯駁雙方論點如何,北京樓市調控新政引發了焦點轉移已成事實。如若北京政策高壓態勢持續如今,那么當地樓市將在未來數年間陷入冰點,地方經濟與政府相關房產交易稅費收入將隨之“趨冷”,屆時地方主管部門是否能繼續秉持樓市調控的高壓態勢尚待觀察。畢竟限購是單純的行政指令,政策時限長度頗具彈性,其決定權掌控于行政部門手中。
事實上,國內房地產調控政策的要害就在于政策的穩定性。此前樓市調控就曾因顧及房價回調牽涉經濟增速、影響金融系統穩定等問題而出現多次反復,以至于強化了市場對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后續調控舉措不得不層層加碼但卻收效甚微。
恰因此,在當下全國樓市調控再度趨緊的語境下,當嚴防因誤傷剛需而掣肘政策可執行性的現象。在正面打壓投機行為的同時,也應強調緩釋剛性需求、淡化經濟“樓市依賴癥”等深層次因素。包括加快各地保障房建設進程、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等制度性安排當在各部分的統籌配合下積極推進。當然,基于地方政府財政吃緊、新能源產業技術滯后等瓶頸因素尚存,這些調控樓市釜底抽薪之舉的顯效尚待時日。
“要嫁就嫁北京男!”“京十五條”的焦點漸次偏移了樓市調控要旨,陷入到了“戶籍保衛戰”的糾結之中。這并不是當地調控部門想要的,更不是“北漂族”們所愿聞的。但政策執行由此會受到干擾的猜想,卻是樓市掘金者們期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