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梅
一向令國人高山仰止的外資企業曾經是美好的化身。可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現實擊碎了外資的神話傳說,他們來到中國后,不再守身如玉,不再循規蹈矩,行為有失檢點,有的甚至正在瘋狂墮落,損害了洋企業原本美好的形象。
類似豐田、家樂福、蘋果這樣曾經頗具紳士風度的跨國公司,近幾年來也干起了“雞鳴狗盜”之事,在中國市場游戲中時常出“洋相”。有的不服管制,屢闖紅燈,谷歌就是這樣的“刺頭”;有的以次充好,坑害大眾,全球最大的制藥公司強生2010年一年召回問題產品15次;有的行賄索賄,惡意競爭,行賄如朗訊,索賄如力拓;有的偷稅漏稅,牟取暴利,連在手機市場中強勢推進的諾基亞也學會了偷稅;還有的搞虛假廣告、惡意搶注,如西門子搶注中國品牌海信的商標Hisense。
外資在中國市場之所以嬗變,發生“異化”,既有中國的環境因素,更有其本身利令智昏、掠奪成性的動因。洋企業正走下令人頂禮膜拜的神壇,退去耀眼炫目的光環。
中國市場監管機制不健全。像豐田這樣的跨國公司,中國汽車監測部門疏于管理,如果不是美國人首先發難,豐田在中國的故障車還不知要在馬路上“橫行”多久。中國監管部門的敬業精神在打折扣,有的部門被外資收買,搞“貓鼠同盟”,對外企的欺詐經營睜只眼閉只眼,裝聾作啞,缺少為國民消費者請命的責任感,比如鄭筱萸時代的國家藥監局,吃外資企業回扣,大肆放門,讓歐美藥品潮水般涌進中國藥業市場。
中國人維權意識差。表面上看,是外資企業歧視中國消費者,比如蘋果手機在質保上搞雙重標準,實質上是中國消費者維權意識太薄弱,多數消費者怕“惹事”,得過且過,息事寧人,只要產品過得去就行,將就著也能湊合。因此助長了外企的欺詐心理,不把中國消費者的利益當回事。
國際化走偏了本土化。據說,跨國公司行賄偷稅是學習中國市場的潛規則,入鄉隨俗,走本土化之路,與中國國情“灰色接軌”,比如家樂福搞價格欺詐,這是對跨國公司本土化的曲解。作為“師傅”,跨國公司卻學習“學生”身上的壞毛病,不是智商有毛病,就是居心叵測。
牟取暴利的沖動。中國是個龐大的市場,外資饞涎欲滴。為了牟取暴利,跨國公司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誠如馬克思所言:當利潤達到100%的時候,他們敢于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當利潤達到300%的時候,他們敢于冒絞刑的危險。從跨國公司一系列有悖市場誠信和商業道德的行為來看,他們原本就是貪婪的經濟動物。
職業經理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平心而論,外資在中國搞歪門邪道,有許多是其職業經理人既“洋買辦”所為,比如力拓案涉嫌的澳方的4個案犯,他們是清一色的職業經理人。他們很想一口吃成胖子,既想在鐵礦石談判中居高臨下,抬高價格,制造“政績”,討老板歡心,又要借機斂財,索賄受賄,假公濟私。
任何資本和企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會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跨國公司在中國嬗變墮落,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中國在守法環境上確實大有漏洞可鉆。但中國并不是一個大染缸。隨著中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法制逐漸完善,市場游戲規則也逐步跟國際慣例接軌,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弊端將被革除,滋生腐敗的溫床也將被鏟除,興利除弊,大勢所趨。中國已不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代,日益強大的中國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中國市場日趨成熟完善,不是任人殺伐的屠宰場。
我們歡迎跨國公司,我們的各級政府對跨國公司可謂“寵愛有加”,我們的民眾對跨國公司更是高看一籌。中國歡迎跨國巨頭們來華投資做生意,但中國的消費者也在日益覺醒,不會把兜里的錢輕易拋給跨國公司。
圣經曰:“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洋企業這些劣跡丑聞,將其誠信大打折扣,瘋狂墮落的最后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受到損害的不僅僅是中國消費者,等待他們的將是信譽掃地,市場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