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 徐萬林
嫩江舊稱墨爾根城。1947年春,這座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古城,上演了一出嫩江教育史上最有震撼力、最激動人心的開場戲。一位年近花甲、學究氣十足的人,指揮14名青年,三百來名少年,砸碎隱約寫有“日本小學”的牌匾,焚毀寫有“日滿親善、共建王道樂土”等字樣的標語,在幾乎已成廢墟的校園門楣上,豎起了嫩江縣“高級小學”的牌匾。一番清掃之后,擺上了學生自帶的桌凳,這就是嫩江改建的第一所高級小學校——第二小學的前身。那位學究模樣的就是這所學校的第一任校長付松蔭。他指揮的那些人就是他的教師和學生。
校園和教室很快收拾完畢。校長付松蔭就在雪尚未融的操場上組織了一個簡單的建校儀式,據有關人士回憶:當時沒有錄音、攝影器材,儀式也很簡短,但不乏激情,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校長在儀式結束時那幾句話,真是語重心長、發人深省。他站在用木板釘制的、不足一平方米的講臺上,面向春日的陽光,用他那特有的語調說:“我們的學校孕育于黑暗之中,誕生于黎明之際,必將在陽光下發展壯大”。
從第一任校長付松蔭到現在的第二十任校長何華,第二小學留下了幾代人奮進的足跡;六十余年的杏壇春暖,一股股改革的春風,讓這所老校煥發出灼灼的神采,綻放出迷人的光芒。1991年,第二小學被評為省合格學校;1997年,代表嫩江縣接受“普九”和全國教育“兩基國檢先進縣”驗收;2008年晉升為省級一類學校。特別是2009年,全縣實施優化整合教育資源的發展策略,更為這所窗口學校打開了一條玫瑰色的路。這一年,學校組建了新一屆領導集體,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改建、擴建,有了現代學校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最明確的辦學方向和理念。我們很難知道第一任校長語言中的“發展壯大”的二小是什么樣的,但絕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大規模、大氣魄、大潮流、大發展。
有人認為錦上添花不是創新,第二小學的現任校長不以為然,2009年上任不久的一次會議上她就強調:教育工作的特點需要我們多做“錦上添花”的事,添新花、結新果就是創新。第二小學有悠久的校史、光輝的歷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現在“正是錦上添花時”。
要讓第二小學這片錦繡絢麗多彩,美輪美奐,就要巧妙構思,精心描繪。從近兩年多的實踐來看,第二小學的領導集體和教職員工在“錦上添花”這方面是獨具匠心,很有創造力的。
培根·孕健康花蕾
花開于蕾而系于根。任何一個有經驗的園丁都知道,如果根系不發達,營養供應不上,花蕾就會凋謝。
根據縣委縣政府“優化整合教育資源”的總體規劃,擴建后的第二小學校舍將達到19 000平方米,校園占地48 900平方米,教師150人以上,學生超過3 000名,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班級總數也將超過70個。如此規模的大學校、大教育,它的根在哪里?“根深”才能“蒂固”,學校領導知道這個道理,也開始了“尋根”的舉措。2009年下學期開學,校長組織召開多次領導團隊和骨干教師座談會,研討會,研究歷史,分析現狀,規劃未來,并針對資源整合的大氛圍,學校規模擴大的新特點,把“根”放在教育理念上,他們的共識是:“理念先行、大膽突破,培根孕蕾、健康發展。”確定的教育理念是:“為教師的成長鋪路,為學生的發展奠基。”
理念要有根植的土壤,要精心培育,使其牢固。理念形成以后,與其相適應的辦學思路,發展目標,學校精神和形象,教師精神和形象也逐步清晰和明確。
第二小學的總體辦學思路是:以先進的校園文化為引領,加強內涵建設;以教學質量為生命,推進課改;以打造優質教師隊伍為保障,實施培養一批名師,選拔一批骨干,樹立一批典型,帶出一支隊伍的“四個一”工程。發展目標是:構建人文+特質的文化;塑造風格+特色的教師;培養合格+特長的學生;打造品牌+特色的學校。把“培養有智慧、師德高、理念新、成風格的教師,培養會學習、勇探索、愛生命、會生存的學生”作為短期實現的目標,首先付諸實施。
資源整合對嫩江的教育來說, 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對學校而言,更要在資源改革的大潮中求“改”圖“變”。不過,求真務實、自強不息、樂業敬業、探索創新是第二小學多年形成的學校精神、教師精神,這一點現在沒變,將來也不會變,變的是在“改”和“變”中重塑學校和教師的形象,也就是樹立起“為發展者奠基;為揚帆者導航;為需求者服務”的學校形象。樹立起“做品行高尚的社會人,為人師表;做德才兼備的教育人,甘為人梯;做辛勤耕耘的二小人,摯愛學子;做淡泊功利的平凡人,履職盡責”的教師形象。
固本·為發展給力
把根系積蓄的營養和能量輸送到花朵,最給力的就是“本”。近幾年,城郊的長江小學、鐵西小學與二小合并,農村一些骨干教師也相繼調入,學校擴建竣工后,生源大量涌入。在這種校情下,第二小學以管理為本,構建了“科學、規范、包容、精細”的管理體制,并把打造“三支團隊”作為固本的重要措施。
“科學、規范”,就是尊重教育規律和第二小學客觀實際,健全機制,完善制度,在管理過程中做到張弛有度,伸縮自如。“包容、精細”就是堅持以人為本,豐富人文內涵,體現人文關懷,挖掘人的潛能,精心設計程序,分解細化目標,準確預判形勢,精細操作過程。
固本清源需要時間,但二小人不一樣。轉變的快,融入實踐的過程也快。他們打造的三支團隊就是領導班子團隊、班主任團隊、師資隊伍團隊。
現在的領導班子是2009年組建的,校長何華的理解是:領導——大而言之是領袖和導師,小而言之就是帶領和引導,要充分展現領導力。正是基于這一理解,在班子會上她才反復強調:“領導能力不同于管理能力,兩者的區別在于領導能力獲得的是追隨者,管理能力獲得的是服從者,我們需要的是前者。她還告誡手下的一班人:我們要想提高領導力,獲得追隨者,首先要形成凝聚力、向心力,第二是要有自我行動力、產生爆發力。第三是做一個誠實的帶頭人、領路人,走在幾十人、幾百人、幾千人的前面,帶頭做人、帶頭做事。在接下來的各項工作中,每個領導都身先士卒,每個領導都率先垂范。
班主任是學校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一支團隊。2010年,第二小學包括學前教育在內已達70個教學班,班主任力量不足,整體素質也急需提高,為解決這些問題,盡快打造出一支優質的隊伍,他們采取的措施是完善“三個機制”,即選拔考核任用機制;專業培訓發展機制;人才評價儲備機制。2010年初,他們用六周的時間,著手對所有教師的素質和條件進行考核評估,選出一批典型班主任,推廣經驗,評出一批先進結對幫帶。領導深入年組調研,了解班主任的工作、心理壓力,解決實際問題,開展難點專題研討。同時,組織“預備”班主任外出學習,基本情況輸入校班主任人才儲備庫,把住入口關。現在,70多個班主任可以說是各有特點,各成風格,進入儲備庫的教師更是呼之能出,用之有為。
以管理為本的核心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教師隊伍是一個大團隊,從教師團隊建設的層面上看,第二小學走的也是另一蹊徑,做好了三篇文章。一是在識才上做文章。通過識才達到吸才,有才可用。讓教師有用武之地,特長最大限度地發揮。二是在關愛上做文章。走進教師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讓人際關系充滿真、善、美。三是在營造氛圍上做文章。努力創設一個溫馨、和諧的氛圍,給教師一種家的感覺,把工作變為一種享受。輔助的措施是為教師描繪學校團隊的遠景和目標,營造團隊的核心文化和價值觀。解析學校的總體目標、分解后的層次目標,幫助教師盡快找準自己的位置。四是實施動態評估。尊重民主,提倡自我領導、自我完善、自主發展。可以說,現在的第二小學時時處處都體現出人文管理的特色,三個團隊形成了一股勁,向既定的發展目標沖刺,這確實是固本的管理特色給的力。
強枝·定繁茂之勢
嫩江的教育資源大整合,規模大,運作快,見效更快,給人一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感覺。僅看第二小學2010年的變化就足以說明。本年度縣委縣政府投資3 000余萬元的新教學樓全部竣工投入使用,2 700多平方米的舊教學樓在教育局劉顯明局長的極力運作下與新建教學樓同步維修加固,煥然一新。校園占地由原來的1.4萬平方米擴展到4.9萬平方米。全校率先實現了小班額教學,單人單桌,設施全新配套。班級總數包括學前教育已超過70個,學生總數突破3 000人,2011年還將有數百名學生進入。教師總數增加到145名。省、市級教育專家多次蒞臨二小考察教育教學。縣委書記于明海率縣委縣政府、教育局領導多次來校檢查指導,并進行現場辦公。一年中,學校有3批86人次的教師到外地學習,參與縣、市級公開課12次,學生參與縣級以上活動的有200余人次。學校對教育教學、學前教育的投入資金70.2萬元。初步實現了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分區統籌管理模式,達到了學前三年及小學六年一體化。可見,第二小學的繁茂之勢已定。這種繁茂之勢一是來自于資源整合的大局面,更是取決于學校實施“強枝”策略,推進教學改革和創新。
面對新的形勢和難得的契機,第二小學校長何華敏銳地意識到:學校的規模愈來愈大,設施愈來愈完備,表示我們的課程資源也更加豐富,這就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合理地進行開發和利用,大膽地進行校內資源整合,把優勢資源配置到教學這條最鮮艷、最耀眼的花枝上。
第二小學“強枝”策略的總體思路是:“優化資源,整形定勢,裁舊萌新,潤色提質”。具體措施歸納起來有幾點:(一)觀念的改變。主要是要求樹立與時俱進的學生觀、質量觀、價值觀,樹立“生生有作為,人人能成才”的教育觀,全面實施尊重教育。(二)資源的配置。教師資源均衡搭配,設施設備重在利用。(三)校本課程。讓更多的校本課程進入課堂,如校史教育、校風校訓教育、“三生”、“三理”教育、法制教育等。(四)創新方法。全面實施“15+25”先學后教教學模式。邀請哈爾濱市閩江、復華學校的幾位專家級教師到校指導教法。(五)研究總結。把教育科研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側重于教材和教法研究,不搞形式。假期,所有教師都要利用一周的時間梳理教材,對結構與內容,重點和難點進行專題研究。每周三下午第三節以教法交流為重點,開展教法展示、年組座談,經驗總結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并以此為平臺,展示優秀成果,如省級優秀教師、市學科帶頭人任鳳君老師,根據“15+25”先學后教模式摸索出一套“預學、體驗、操作、思考、獨立創新”的教學子模式,就很快在年組推廣。(六)完善評估。以往的評估是根據常規管理檢查進行量化評比,2010年的評估有進一步的創新,形式上評點估面,動態跟蹤,定勢不定法、整形不拘形。內容上把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風格、氣質、創新思維和方法納入評估范疇。基本的原則就是強優汰劣,枝繁葉茂。
雕葉·提品位內涵
第二小學有65年的建校史,內涵積淀可謂厚重,但內涵總會在發展中演化,品位總會在創造中提升,二小也是如此。錦上不僅要添花,還要添葉,因為紅花和綠葉是絕配。走進第二小學校園的人都會相信,每個角落都有花、有花的地方都有綠葉,而且每一片綠葉都是精心雕刻出來的,所以,更有品位,有內涵。
如何雕刻,從哪里下手;早在擴建之初,二小員工就有了完整的構思和規劃,那就是創建“書香型校園、活動型樂園、生活型家園、生態型觀園”。
現代化教育設施與人文雕琢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形成了第二小學特有的樓道文化,構成了花葉相配的絕佳風景。
特色·與群芳爭艷
培根、固本、強枝、雕葉,是第二小學在資源整合后采取的一系列強校興教的重要舉措,也是能量的積蓄。在資源整合這片天地里,在第二小學這片錦繡上,他們添出一枝枝能與群芳爭奇斗妍的特色之花。
第二小學在兩年中打造出鮮明而又穩定的特色,在兩年中做了過去十幾年想做而沒做好的事。
以啟智為目的的國學教育特色
第二小學從幼兒園開始,就開設國學啟蒙課程。除晨讀時間外,每周用一節課開展國學活動。低段以誦、讀為主,高段以誦、背、悟為主,達到“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的目的,與其他學校普遍開展的國學教學不同,第二小學一開始,就成立了以富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范麗華老師為組長的研究小組,研究課程、內容及至篇章句段的選擇,對國學教學的得失和弊端進行改進,跟蹤研究,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形式上看,把富有哲理和教育意義的情節、內容編成文藝節目,以班級或年級組為單位定期組織匯演。用校長的話說就是要“和而不同”,不要看有沒有人做,要看誰做得好。
以礪智為目的的特長培養
學校的葫蘆絲特長小組有300多名學生,參加豎笛、拉丁舞、書法繪畫、乒乓球等特長小組共有600余名。特長礪智教育和以往的“特長+特色=素質教育”的模式有本質的不同,就是把興趣愛好同理想、志向教育結合起來,與人生目標緊密連接,與學校的德育工作融為一體,讓學生輕松愉快中放飛理想、張揚個性,舉起人生遠行的航帆。
以益智為目的的選學特色
素質教育選學課程從體系上分有發展類課程和提高類課程,從活動范圍上分有室內的和室外的。內容有作文閱讀、數學、英語、科學和文體、綜合實踐課等。從良好的運行效果來看,以后在選學時間和內容上還會有所增加。
機遇不是每時每刻都有,但發展是永恒的。2008年第二小學晉升為省級一類校,兩年后的今天,已具備省級標準化學校的條件,現正在申報。“優化整合教育資源,拉動城鄉一體化、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策略加快了嫩江教育向高目標、高規格、高標準、現代化發展的步伐,也讓第二小學在這大環境、大氛圍中步入佳境,正是“改出一片新天地,花添錦繡色更濃”。□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