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國慶
[關鍵詞]環節;化解;矛盾;新方式;新舉措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由各種利益訴求引發的具有復雜性、多層次性、多樣化的矛盾問題增多,以往單純依靠一個部門就能全面解決這些矛盾的觀念已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因此,檢察機關應從更新的視角去審視和調處社會矛盾糾紛工作,創新調處化解矛盾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工作機制,形成化解矛盾糾紛合力,使執法辦案的過程真正成為處理矛盾糾紛的過程,以更好的法律監督成效為社會提供可靠的檢察保障。
一、轉變觀念,增強化解社會矛盾的意識
1.要深刻理解當前社會矛盾的成因。利益關系矛盾是社會矛盾糾紛產生的經濟原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的利益意識不斷覺醒并得到強化,原有的利益格局不斷被打破,在這個變化過程中,無形之中會形成利益差距,從而導致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大量增加并日趨復雜。法制不健全、法律觀念淡薄是導致社會矛盾糾紛的法律原因。當前我國法制還不十分完善,一些領域還存在法律上的“空白”,造成無法可依而引發社會矛盾糾紛。決策不科學是引發社會矛盾糾紛的政策原因。
2.要擺正檢察機關在化解社會矛盾中的定位。檢察機關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在化解社會矛盾的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職能作用。目前,刑事犯罪、民事行政糾紛、群體性事件和各種治安類案件多發,大量的社會矛盾糾紛以案件的形式進入檢察工作環節,調處社會矛盾糾紛成為檢察機關促進社會和諧的基本任務。因此,檢察機關要以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為其政治使命,以促進社會的民主法治進程為其出發點,以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為其著眼點,增強化解社會矛盾歷史責任感,將矛盾糾紛的化解工作貫穿檢察職能的各個環節。
3.要樹立和強化妥善處理社會矛盾的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平等地位,承認人的合法權益,在執法辦案中以理解、尊重和幫助等人性關懷措施,促使矛盾糾紛的當事人理順情緒,接受檢察執法,解決矛盾糾紛。樹立寬嚴相濟的理念。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指導下,完善和創新辦案方式,致力于緩和、化解社會矛盾,服務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樹立調解也是執法的理念。把調解優先的原則貫徹到執法辦案中,對民事申訴等案件,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加強釋法說理,心理疏導,化解矛盾。
二、創新機制,增強化解社會矛盾的合力
1.強化整合的效果,建立化解矛盾保障機制。一方面要強化社會矛盾化解工作領導首問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按照“誰主辦、誰負責”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化解積案、加強源頭治理的工作機制,使每一起案件都能首次辦理成功。要建立良好的內部協調互動機制。整合控申、民行、偵查監督、公訴、反瀆、反貪等業務部門的力量,進一步規范執法辦案流程,強化信訪風險意識。加強各業務部門之間以及業務部門與控申部門之間建立矛盾糾紛處理互動機制,及時溝通、配合協作,對同一矛盾糾紛明確各自職責。
2.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建立社會矛盾糾紛防范機制。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實施目標是使司法的準確性和社會對抗的減少,既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又要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來達到最佳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檢察執法辦案中切實適時體現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精神,對那些初犯、偶犯、犯罪中止、首犯、自首立功、未成年犯罪等等依法適用從輕減輕的案件,當寬則寬,從寬從輕處理,對那些因鄰居、親友糾紛引發的輕傷害輕微刑事案件,適用緩刑的案件,則可以通過刑事和解,附條件不起訴、不批捕等新舉措,從寬處理。
3.關注弱勢群體,建立社會矛盾化解救助機制。加大對困難刑事被害人、困難涉檢信訪人救助的力度。制定出有相關財政局、民政局、司法局等部門聯合制定的困難刑事被害人,涉訴困難信訪人救助機制。比如對家庭困難,特別是因為犯罪分子致害而陷入經濟困境的,積極協調地方政府給受害人適當的經濟救濟,防止受害人因陷入經濟困難而申訴、上訪。充分化解潛在的矛盾,發揮好救濟、救助機制的作用,體現檢察機關察民情、解民憂、化民怨。
三、突出重點,增強化解社會矛盾的實效
1.在查辦職務犯罪案件環節,化解社會矛盾。職務犯罪等腐敗案件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危害后果不一。檢察機關要把關注的目標更多的投向那些涉及民生及群眾利益,有可能引發深層次社會矛盾和群體性事件的職務犯罪案件,如涉及企業改制、征地拆遷、環境污染、社會保障、安全生產等領域的貪污賄賂和瀆職侵權案件,這些案件往往涉及許多群眾的具體利益和生命財產安全,危害面廣、后果更為嚴重,是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檢察機關要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去查辦這些案件,要通過查辦案件來維護群眾利益,化解社會矛盾。
2.在批準逮捕環節,有效化解矛盾。對嚴重刑事犯罪依法予以逮捕,對輕微刑事犯罪依法從寬處理,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在逮捕必要性的把握中要充分考慮該案所引發的社會矛盾是否得到了化解,捕或者不捕還可能引發那些新的矛盾。對有明確受害人的案件,要盡可能地征求和聽取受害人的意見。對那些對嫌疑人真誠悔罪、積極賠禮道歉或物質賠償,取得受害人諒解,社會關系已得到修復的輕微刑事案件案件,不能一捕了之。
3.在公訴環節,有效化解矛盾。在公訴工作中必須認真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取得打擊犯罪與化解矛盾的雙重效果。努力探索和規范刑事和解和附條件不起訴,對輕微刑事犯罪,要堅持可訴可不訴的不訴的原則,依法運用好法律賦予的不起訴手段,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促進和諧。檢察機關要在現行法律框架內探索兩種措施在化解矛盾、促進和諧方面的積極意義。
4.在訴訟監督環節,著眼于化解矛盾。在民事行政監督工作中,既要關注案件的判決、裁定是否公正,也要關心涉案的矛盾是否得到化解。對人民法院在審判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檢察建議等形式督促其進行糾正。對于判決裁定基本公正,但涉案矛盾沒有化解,當事人反復申訴的,不能簡單地做出不抗訴決定,要耐心做當事人工作,盡可能地化解矛盾,并使其服判息訴。在立案監督工作中,應把重點放在危害群眾利益,群眾投訴無門,有可能引發上訪的案件上,并始終關注案件進展和矛盾的化解。對一些輕微刑事案件,特別是初犯、偶犯、未成年和老年人犯罪以及因鄰里、親友糾紛引發的輕傷害案件,盡可能地做好化解矛盾工作,慎重啟動立案監督程序,更要防止監督立案不當而引發矛盾。□
(編輯/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