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琦
[關鍵詞]國有企業;監管;必要性
國有企業監管,是國有企業改革中的重要內容,是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也是進行產業調整籌措資金的主要渠道。這對于國有資產的安全運行意義非常重大。如何搞好對國有企業的監管,這也是國有企業改革當中遇到的現實的問題,也是改革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事關國企改革的成敗。因此,必須要搞好對國有企業的監管。
國有企業的監管,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涉獵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對國有企業的監管,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從廣義上講,涉及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從狹義上講,主要是從經濟上進行監管,這也是對國有企業監管的實質性內容。本文僅就如何在經濟上搞好國有企業的監管作以淺論。
一、為什么對國有企業實行監管
(一)國有企業監管是國企改革的客觀反映
在我省的國企改革中,國家為了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賦予我省很多改革的優惠政策,這對我省重振工業雄風,發揮國有企業在我省經濟中的主導優勢,是一個難得的契機。通過國有企業改革,實現產權的多元化,實行嚴謹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現代企業制度。為了彌補出資人的缺位,就必須對國有企業實行監管,來確保和實現國有資產的安全、有效地運行。可以說,國有企業的監管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完善和繼續。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
(二)國有企業監管是加強國有企業管理的必然趨勢
建立規范、有序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四位一體”的領導體制,是現代企業發展的必然結果。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相互制約、分工協作,形成完整、規范的制約機制,有利于經營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而對于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而言,由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所有者不參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這樣經營者如違背所有者的意愿或肢解所有者的意圖容易形成管理失控,給國有資產造成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而出現問題以后,又很難分清責任,不利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還會不同程度地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而對國有企業實行監管恰恰彌補了所有者的缺位問題,能全程向所有者反饋各種經濟信息,便于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使國有資產比較安全、有效地運行,并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發展壯大。
(三)國有企業監管是國有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按照“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經過幾年的改革實踐,既有理論上的根基,更有實踐中的經驗。但從我國企業改革的實踐和國有企業監管的經驗看,對國有企業實行監管是迫在眉睫和勢在必行的。
(四)國企監管是溝通出資人和經營者的橋梁和紐帶
通過國企監管,履行出資人職責,這樣可以通過共同的目標,共同完成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任務,做好監管工作要處理好以下四種關系。
1.監管人員要處理好和企業總會計師之間的關系財務總監接觸最多的是企業的財務部門,需要總會計師和財務部門的積極配合。
2.監管人員要處理好和企業總經理之間的關系企業經營者是出資人委派的負責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任務的第一人,財務總監必須配合總經理做好工作。在經濟工作中發生意見分歧,應協調好關系做好監管工作。
3.監管人員要處理好和出資人的關系財務人員隸屬于出資人,必選按出資人的管理要求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4.監管人員要處理好出資人和經營者的關系這也是財務總監專業知識以外必須掌握的協調等綜合能力,通過財務總監的辛勤工作,使出資人和經營者在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中達到完美的和諧和統一。
二、如何對國有企業實行監管
國有企業監管,是國有出資人委派監管人員到企業行使出資人職責監督經營者按出資人的意愿進行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與經營者共同負起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任務。作為出資人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明確國有企業監管人員的地位、作用
委派到企業的出資人代表,參與企業的經營和決策,特別是對重大的投資等項目,大額的資金流出要把好關。如在企業的生產和經營中因工作和企業的經營者發生矛盾時,要做好協調工作,既維護好和經營者的關系,又保證國有資產的安全。
(二)明確國有企業監管人員的職責、權限
對委派到企業的出資人,要由出資人制定出責、權、利相結合的監管條例,既能通過科學合理的監管規則充分調動監管人員的積極性,又能通過監管規則制約監管人員,防止監管人員出現違紀、違規等問題,給國有資產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三)為企業的監管人員創造寬松、和諧的監管環境
1.有財務管理上的知情權
財務總監可以查閱會計資料和會計檔案,可隨時掌握企業的會計信息,分析研究企業的經濟動態。
2.有財務管理上的建議權
對企業經營中的各項財務活動按國家財政法規及出資人的要求有建議更正個修改并向出資人報告的權利。
3.有在企業經濟活動的調研權
可以充分聽取企業各個方面的意見,研究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以及企業未來發展趨勢。向有關部門提供科學、有效的管理建議。
(四)制定方案
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分級負責的國有企業監管方案,便于監管人員依法、合規操作,增強工作中的實用性。
特別是在財務管理上,要根據不同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制定出便于操作、切實可行的分級審批責任制度。做到“權限清晰、職責明確、互相監督、分級管理”。□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