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利
[關鍵詞]《焦點訪談》;社會熱點;創新
《焦點訪談》作為新聞評論性節目的代表之作,有著不同于其他電視節目的風格和特色,在節目形態,特別是表達媒體觀點的“說話”方式等方面尤為突出。
一、以大眾與社會為關鍵詞的新聞訴求
《焦點訪談》的成功,同《焦點訪談》用“用事實說話”和“時事追蹤報道,新聞背景分析,社會熱點透視,大眾話題評說”的新聞再現理念與再現實踐有關。如果說,“用事實說話”的新聞訴求為其在受眾之中建構了一個真實、客觀的形象,那么,《焦點訪談》以“大眾與社會”為關鍵詞的新聞訴求則構建了一種新的話語實踐關系:一方面,通過“社會與大眾”訴求,《焦點訪談》力圖表明其再現規則和新聞產生過程不是從局部利益或者某一社會意識形態需要出發,而是從普遍性的、無傾向性的權利和社會整體利益的角度來再現事件,其再現活動與社會利益的合理性相一致;另一方面它以法律、法規等體現國家意志的規范性話語作為評論事件的根據,并通過新聞當事人的訴求、新聞敘述者的評述將這些規范性話語敘述成社會整體承認與主導意志的統一。《焦點訪談》在中國人生活中的話語權威地位,成功地確定了國家意志相對于個人、利益集團和社會的普遍性和絕對性,正如《焦點訪談》主持人所說的“更重要的是樹立政府的威信,增加群眾的信任,使他們看到了正義的伸張,看到了希望”。
二、關注社會熱點
《焦點訪談》創辦于1994年4月1日,當年的分眾心態調查表明,23.28%的公眾認為社會形勢不太穩定,在社會問題中,排首位的是物價問題,排第二位是社會治安問題。同一時期的《焦點訪談》節目,集中反映了社會各個時期的社會熱點問題,例如:在物價方面,有反映服裝價格管理等節目;在社會治安方面,有反映警方打擊盜竊武漢鋼廠原材料的行動報告等節目;在反腐敗方面,有反映北京長城機電公司沈太福、李效時貪污和行賄案等審理類的節目;在國有企業問題方面,有反映保障破產企業職工利益的報道等節目。即使在1995年的“兩會” 報道期間,《焦點訪談》的主創人員在推出專題報道的同時,仍然堅持報道社會熱點問題,聚焦于農業建設、企業改革、反腐倡廉和通貨膨脹等從城鄉居民到“兩會”代表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
《焦點訪談》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悉心關注,不僅使它保持了與社會現實的同步,而且也引起了廣大受眾的關注,發揮了反映社情民意、實現上下溝通的作用,收到了釋疑解惑、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良好效果,對新時期新聞傳播實現用事實說話、用事實說理的傳播職能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使《焦點訪談》現象在全國各地蔚然成風,許多社會熱點問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化解,為推動全社會的長治久安打造了有利的輿論環境,可謂功不可沒。
三、向觀眾提供足夠有說服力的信息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在電視新聞傳播過程中,從信息提供者即采訪對象,到信息編碼即記者編輯主持人等,再到信息解碼者即觀眾之間,均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這些不對稱信息的存在同樣能引發信息失衡,并導致逆向選擇從而消弱傳播效果,甚至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有鑒于此,電視新聞的主創人員,在信息的采集和傳播活動中,理應花費足夠的成本做好同采訪對象的信息交流,以充分掌握必要信息。《焦點訪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該欄目致力于向觀眾精心提供充足的可用信息。當然,所謂信息的充足性也是相對而言的,在新聞傳播中信息不對稱總是難免的,而作為傳播者,在信息編碼過程中,還有履行把關人的職責,有意過濾掉一些產生副作用的信息,在《焦點訪談》所錄制的節目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處理巧妙的典型事例。
四、執著追求 求實創新
縱觀《焦點訪談》所錄制的節目大多具有這樣的特點,其主創人員不僅努力追求時效,而且注重現場報道,及時反饋信息,力爭在快速反應中求深度。在采訪拍攝的過程中,更是注重性質和數量的查證,力求準確無誤,進入后期編輯之時,仍不忘核實有關情況,直至用反饋節目,補充新的發現。據說《焦點訪談》有關違反國家糧食流通政策事件的報道,同國務院辦公廳最后的查處通知,在所認定的事實上沒有絲毫出入。“一個媒體記者能夠把事實‘敲實到這種程度不僅說明了這些記者對過程實事的運用巧妙,更表明了《焦點訪談》欄目對于實事的認識態度。”
五、認真注重節目反饋
反饋作為受傳者對傳播者發出的信號反應,在大眾傳播過程中常常有間接、遲緩、間斷和單項等特征。《焦點訪談》為了提高電視新聞傳播的有效性,非常注重手機觀眾對節目的反饋信息。一方面及時調整和改變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迅速對自己報道事件進行回訪和跟蹤,盡快采集和播出“焦點的回聲”,再次甚至多次聚焦產生了重大影響的醒目報道,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重視反饋,不僅是《焦點訪談》的政治責任和社會道義使然,也是一個傳播媒體的技術要求。從另一個角度講,及時、客觀報道節目反饋,對提高欄目在觀眾當中的知信度,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