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兵
[關鍵詞]新聞報道;美學;必要性
人們普遍具有追求真、善、美的心理需求,喜歡看到正義和正氣得到弘揚,喜歡看到丑惡的現象被批判、鞭撻。這在反映現實、表達生活的新聞作品中更應該著力體現。
什么是美?這是古今中外許多思想家、美學家、心理學家和藝術家幾千年來孜孜以求、不斷探索的問題。為了揭開美的奧秘,人們從不同角度,試圖了解美。美是什么的問題的提出至今已有2500多年了,無數的美學家對這一問題作出了各種不同的解釋,但都沒有科學地揭示出美的本質來。什么是美呢?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回答是:美即生活。他又強調:“生活必須是我們所理解的那種生活。任何東西,凡是我們在其中看見我們所理解和希望的、我們喜歡的那種生活,便是美。”同樣,在新聞作品中要盡力表達的美學訴求就是盡量表現讓盡可能多的人們所理解、所認同的生活現實。
一、新聞表現美
首先是外在形式,今年中央電視臺新開播了專門播放紀錄片的“紀錄頻道”,里面播出的節目給我們展示了什么是鏡頭能表現的精致的美,雖然說這并不是傳統理論中的新聞節目,但誰也否認不了其中處處體現的新聞特性,比如探墓考古,比如民族風情。這種直接呈現的美,觀眾還是喜聞樂見的。傳統的新聞也面臨表現手法的變革和挑戰。一直以來新聞理論界對新聞應該毫無修飾地呈現真實還是適當加工后的再現真實一直爭論不休,筆者認為,在尊重基本事實前提下的適當潤色是新聞傳媒發展的需要,就是說,新聞呈現不能百分百地原生態,也應該強調呈現的美感。還是以電視新聞為例,電視的本質是視覺的“畫”和聽覺的“聲”有機結合的形象傳播。“畫”和“聲”是視聽藝術的兩條腿,它們共同承擔著傳播功能。從總體上來說,它們是相互配合的伙伴關系,兩者各顯神通,缺一不可,輕一不可。音響的作用與地位在電視新聞創作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比如,央視的《每周質量報告》是一檔內容嚴肅的新聞欄目,但是近一兩年改版節目增加了特效手法的運用和音樂的運用,明顯地增強了震撼的視聽效果。而且這樣的音響的運用往往能帶給人很強的現場感與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新聞傳遞美
在追求時尚、追求美的時代,人們顯然沒有閑情逸致看那些自己以為不美、不好看的東西,但也絕不會忘記那些堪稱美好的新聞作品。新聞傳遞美,這是當今時代賦予新聞的新的主題,這個美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攝影、背景、色彩的美,而是作品本身所蘊涵的內在美。反映在新聞上就應該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有閱讀或觀看震撼力,在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報道中能夠感染人、塑造人、教育和鼓舞人,以達到對美的、好的人和事物的弘揚,對丑的、陰暗的人和事物和鞭撻。
新聞作品的內在含義,也就是新聞作品的魂,它帶給人們的啟發力,號召力和爆發力是美學理論在新聞中的真正體現。2009年 “感動龍江”系列報道中有一條新聞:2009年8月,東北林大學生劉家霖到山東游玩,出海的游客都要靠踩著拖拉機的輪胎爬上船。一名來自黑龍江的女大學生登上輪胎準備上船時,拖拉機突然開動,眼看她就要被卷進車輪。劉家霖沖上去,使盡全力把她推上2米多高的船艙,自己則被卷到拖拉機下。拖拉機從他身上輾軋過,劉家霖身體多處骨折、脾內膜破裂。經過兩天的搶救,才脫離生命危險。劉家霖醒來后第一句話就問,“那個女孩怎么樣了”。 這篇新聞報道就是一篇美的作品,向人們展示一個美的瞬間,一顆美的靈魂。它不但表現了美,也就是舍己救人的美好情操,同時也傳遞了美,報道讓更多人受到感染,相信會有更多的人以劉家霖為自己的行為楷模。為表彰劉家霖的先進事跡,教育部授予劉家霖“全國見義勇為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此外,劉家霖還成為2009年度“感動龍江”十大人物。
另一個報道也有著同樣的效果。2011年3月31日,一名男孩在友誼路人行道過斑馬線,被一輛車撞倒,肇事車逃逸,男孩傷勢嚴重。黑龍江交通廣播隨即在播出中啟動《我在現場》欄目,呼吁目擊聽眾提供肇事車輛信息。多位現場目擊者提供肇事車輛信息為香檳色途銳車,車牌尾號為3。與此同時被撞孩子一直未脫離生命危險。4月1日7點,《今日看點》“十歲男童被撞傷交通肇事逃逸案”特別節目持續兩個小時,在聽眾中引起強烈反響,這種傳遞效應迅速地在新聞的收聽和收視人群中放大,從4月1日早晨節目播出到當天16點,共收到捐款10萬余元。這是新聞傳遞美的又一個例證。
三、時代需要美
我們這個時代是展現美、追求美的時代,美就是生活。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反映這個時代的生活美,鞭撻、批判丑惡的事物。在當今物質追求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們更渴望精神食糧的充實,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選擇正面典型的時候選擇按照真、善、美的價值觀產生出來的典型形象,使其成為大多數人能接受的榜樣。大多數的時候,新聞要表現的美不是像劉家霖救人、電臺尋找目擊者這樣的驚心動魄、引人關注的事件。新聞《用父愛捍衛了腦癱兒的生命》就是講這樣的一個平淡中閃爍著美好光彩的故事。2005年哈爾濱市民趙長萱五十得女。然而,剛剛出生的女兒即被確診為腦癱兒,一年后又被確診為癲癇癥。趙長萱毅然辭去了教師的工作,潛心鉆研醫學。他查閱大量醫學典籍,同時,還為女兒制定系統的強身康復計劃。2007年10月,奇跡出現了,趙長萱背誦“好雨知時節”的詩句時,女兒竟然用小小的手指向了“好”字,女兒的病好轉了!趙長萱用他的濃濃父愛讓腦癱女兒日益康復起來。這種典型具有教化的作用,這種教化作用正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是美學在新聞中的具體體現。
美,首先是整體的和諧,而細節決定一切。滑稽與崇高是兩個對立的美學概念。新聞作品與文學作品一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新聞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走向普通老百姓。同時,在講述老百姓的故事時新聞展示出來的人物和事件也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特別是在塑造先進人物方面,應擯棄高、大、全的寫法,注重還原生活,從細、小中展現典型人物的人格美、人性美。
一個個感人的事跡,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新聞報道,向人們展示美好人物的偉大品格和中國人民的優良傳統,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呼喚。□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