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城市,繁花作為春之使者,并非稀罕之物,稱得上“花城”、“花都”的城市多了去。可若說繁花似錦的春天,那就避不開成都。春天的芳菲,在這里,是以一種成都平原式的坦蕩,把積蓄已久的斑斕錦繡都悉數袒裎了。
1
清晨到成都,恰逢夜雨初停,入眼的飛花如洗,格外靈動。無論是錦里、寬窄巷子等老街古巷幽深處,還是春熙路的高樓大廈方寸間,無不花團錦簇,或紅或粉,或黃或紫,五彩繽紛,那是滿城的嬌艷欲滴。“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不由自主地憶起杜甫《春夜喜雨》里的這句,這才領悟到,“錦城”用作成都的別名是何等的傳神。盡管新起的高樓大廈,新增的車水馬龍,每天都在讓成都上演著現代化的“變臉”,但透過扶疏的花木,依稀看到的是成都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都市桃源風骨。
成都人愛花也有歷史,五代后蜀時后主孟昶,在城內外遍植花卉,并引發民間爭相效仿,花開時節“四十里為錦綿”,成都由此成為了史上最早記載的“花園城市”。成都氣候陰晴不定,卻宜養花木,玉蘭、夾竹桃等常見花木,在此長得格外蓬勃。或許,老天是在用茂盛的花木來補償濕冷陰晦、琢磨不透的天氣帶給人的困擾。成都花卉眾多,桃花、李花、梨花謝了,海棠、牡丹、芙蓉又登場了,從初春到暮春,花事綿延不斷。
“賞花”自然就成了旅游經濟品牌,一入春,各種“花節”便盛裝上場,新津梨花節、崇州李花節、龍泉桃花節、石象湖郁金香節……去趕“花節”,但見花海中人潮涌動。成都人愛熱鬧、喜扎堆,三三兩兩便能掀起陣市井的喧囂。可穿梭花叢中的成都人,哪怕再市井,也無不神閑氣定、氣度從容,讓人領略到“無人不道看花回”的雅意。
不過,對于好靜的我,還是更樂意隨便找一處古鎮,譬如黃龍溪,譬如洛帶,再隨便找一戶人家的庭院去賞花。那處庭院必拾掇得潔凈整齊,必有幾十盆花草裝點得春意盎然。于是,伴著若有若無的花香,與主人對酒品茗,便要責怪那個爛泥扶不上墻的劉禪怎么會樂不思蜀呢?
2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花事的艷麗嫵媚,愈發濃厚了成都的休閑氛圍。春天,為“休閑之都”這個美譽寫下了錦上添花的注腳。成都的繁花似乎并不急著爭著去報春,春天該來就會來,花到開時自然會開。所以,花們只一味地在枝頭慵懶著,用隱隱的花香,誘惑著人們也慵懶起來,恨不能整日都將時間定格在竹椅、茶壺或川劇上,能與縷縷芳魂纏綿便足矣。
公元759年,唐代詩人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草堂,成都用安逸慰藉了飽受安史之亂顛沛流離之苦的詩圣杜甫,他在此寫下了《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240余首詩篇。“花重錦官城”堪稱杜甫為成都作的史上最牛的城市形象宣傳廣告,也因有了這行名句,草堂春色便成了最有文化底蘊且艷冠群芳的景致。
成都人純樸厚道、重情義,但凡在蜀地做了好事的人,都會為其修建廟宇祠堂,銘記千古。杜甫在成都只住了四年,成都人卻為他修建了紀念館,讓一顆詩魂有了不再漂泊動蕩的棲息之所。杜甫草堂如今是一座后人為紀念詩圣而建的園林,內中溪流環繞,臺閣掩映,花團錦簇,令游人不知不覺步入了“花重錦官城”的唐朝風韻。這里有很強的文化氣場,一走進草堂,耳畔便隱約傳來了杜甫抑揚頓挫的吟誦。綻放,在這里表達的是對歷史洞燭后的寵辱不驚。
成都很古老,濯錦江畔的望江樓,松柏森森的武侯祠,佛教的文殊院,道教的青羊宮,古老與滄桑笑看春風,有著渡盡劫波后的淡定從容。
3
一路經過的餐館,無不散發出氤氳的烹飪之香,似乎把空氣都弄得釅稠起來,如絲如縷地勾出店外行人肚里的“饞蟲”。
脫去了臃腫的冬衣,胃口便也如冬眠的動物開始復蘇。在成都,便更要用麻辣美食來打開全身毛孔。成都的餐館,很有市井草根氣息,少用什么“宮廷”、“王朝”之類的店名故弄玄虛,倒喜歡起“老媽”、“二哥”之類的很江湖、很家常的名字,那些大招牌遠遠看去就透著親近,猶如母親做飯升起的炊煙。
一路吃將下來,味蕾簡直是經歷了一次發現之旅。成都小吃不僅花色品種琳瑯滿目,而且口味細膩豐富,甜咸酸辣都極有層次感和變化。譬如,光是一個麻,便可以麻得猶如涓涓暖流盈滿口腔,也可麻得猶如一聲霹靂擴張了全身毛孔。逐一品來,要不了多久,便有味蕾會失靈之虞,開始還能辨出香甜、咸甜、椒麻、紅油等細微區別,吃得幾個菜品后,便放棄了品味的努力,任由自己迷失在味覺的迷宮中,便發現,美食也會醉人——醉后,每一口都是珍饈,每一口都能品嘗到閑適人生的薰意。便發現,春天也可以是一種由舌尖傳導的通體舒泰。
4
看春山春水,就非去因幽絕天下青城山和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而馳名的都江堰不可。
水,是都江堰的靈魂,是這座城市綿延悠長的呼吸。都江堰不大的城區里,有五條穿城而過的河,而如水般悠然的生活,更是給人春光瀲滟的感覺。在都江堰,人們似乎每天都被一種潤澤的感受環抱著。每天坐在江邊欣賞滿江的斜陽,或掬一捧清亮的江水,便仿佛得到了古堰的庇護。
在都江堰每年舉辦的清明放水節,能聽到春天最為歡暢的生命交響。都江堰清明放水節是很古老民間習俗,已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清明那日,都江堰沿江兩岸人頭攢動。放水儀式要用整豬、整羊等作供品,人們焚香點燭,祈禱蜀水巴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戴竹笠披蓑衣的堰工按照程序演繹著祭祀放水儀式,生動再現了兩千多年前古蜀先民“祀水”的壯觀……
未進入都江堰之前,岷江水洶涌澎湃,進入寶瓶口則溫良恭馴。那汩汩流淌的岷江水像是歷史深處傳出的回響。耳邊是轟鳴,內心卻是平靜,都江堰給人的震撼是沒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就如眼前從寶瓶口流經的碧波,有種綿綿或恒久的堅韌。
青城山風景集雄、奇、幽、險、神為一體,遠眺春山在望,儼然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沿著石階上山,兩旁古木參天,雜花生樹。青城山是道教發源地,掩映蒼翠之中的道觀和仙風道骨的道士,愈加襯托出青城山的幽靜,每一個空氣分子中都彌漫著淡泊致遠的清爽。我們借宿在古老的道觀中,每日都可看到日出日落、煙霧繚繞。在各個道觀里進進出出,總有置身夢中的幻覺。與道士聊天,或是泡上壺茶,捧本書,心情閑定且從容。
(編輯 雷虎 leihu7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