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驚聞福州大學某學院在部分學生中搞“戀愛實名制”調查,要求學生做到“誰戀愛,誰登記;誰表白,誰負責”,“當情侶發生爭吵時必須上報,由領導出面進行調解” 。一名網友上傳了一張“戀愛調查表格”的照片,表格上要求填寫的內容包括“學號”、“班級”、“是否戀愛”、“戀愛對象是否為本省”等問題。
新時代的大學里,竟然能發生這樣一起赤裸裸的隱私權利侵犯事件,著實令人“雷”得夠嗆。此荒誕事件一出,媒體、網絡炸成了一鍋亂粥,福州大學連忙解釋,稱這只是管理學院某一班長為貫徹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普查而自己想出的辦法。筆者且把這個葫蘆按下,暫且不表,先來研究一下由這個葫蘆闖禍而浮起的另外幾個瓢。
首先,看一下福州大學學生們的反應。按照筆者的設想,所有的學生應該嘴角掛著一絲若隱若現的嘲笑,輕輕地放下表格,對調查者說一句“對不起,謝謝你的關心,我想你越界了”而后瀟灑地飄然離去。沒曾想,有很多同學的風度著實比筆者想象的要好得多。他們中的部分人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有人表示,“這不太合適,我們填寫時不可能完全填寫真實情況”;還有人表示,“雖然登記的真實性有些困難,但是這也是學校為我們好”……聽來聽去,我就是沒有聽見哪個學生說:“這樣的調查是違反法理的行為,它侵犯了我的隱私權。”最關鍵的是,無論內容真實與否,他們竟然乖乖地填了!我究竟是應該為同學們可愛而大度的風度感到欣慰,還是應該為已經身為現代社會的成年人的無知而感到悲哀呢?若要有風度,不妨學學印度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風度,只可惜看起來,讀高中時甘老師都白教你們了。
其次,若此事件真如福州大學所言,是某班長為落實工作而好心為之,那么,班長,你真該好好睜開眼睛,帶上那顆善良的心,重新認識一下所謂的“對與錯、是與非”了。古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必這話你聽過,但是還有一句話可以送給你,那就是“己所欲,亦勿施于人”。不能你認為這樣是對別人好,就硬往別人的口袋里塞。正所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也許,你可以接受這樣的方式,而你的同學們卻不能認同。畢竟,作為一個現代公民,你起碼應當知道何為“隱私”、“權利”和“自由的界限”。
一個常識不明者往往會犯這樣的錯誤,即以自己在道德上的自以為是和感覺上的天然優越性來行事,而忽略了其他應該考慮的因素。事實上,道德上的自以為是通常并不能代表合理,更不能等同于正確。人們總是愿意幸福,好心的你希望自己幸福,也希望同學們的戀愛不致痛苦、危險,可你卻看不清幸福究竟是什么。美好之事往往都是尊重和自由的變體,脫離了這兩者,往往就演變為侵犯和粗暴干涉。戀愛自由是常識,自由就是不侵犯,也不被侵犯。而你為了防患于未然,卻在新世紀的第十一個年頭試圖在某種程度上幫助同學們戀愛包辦,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得不令人吃驚。幫助同學的方法有很多種,而你偏偏選擇了最愚昧的那一種。也許,這并不是你的錯,而是我們的教育沒有給你上好這一課。我們的教育,既培養了造表的班長,也培養了乖乖填表的同學。
這便是筆者要分析的第三個瓢了——學校、教育,該往何處去?此次事件的最初起因是學校為防止學生戀愛不順導致過激行為,為防止學生心理不健康而進行調查研究引發的。誠然,當學生處于戀愛痛苦、無助脆弱之時,學校、老師可以予以心理輔導與治療,施以援手,這是應當的和正常的。但是,一種好的機制也應該能夠鼓勵學生們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用正確、坦然的方法去解決。然而,不能因為怕學生受傷害而用另一種方式去傷害學生的個體自主性、獨立性,甚至用侵犯學生隱私的代價來換取相對的安全。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的不安全?當學生不能充分意識到自身的自主性、獨立性和自我負責的必要性,他們何時才能真正地成長、讓人放心呢?一種好的教育應當從源頭上盡量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心理態度,并指導他們掌握解決自身各種問題的能力,教會他們對自己負責,并懂得在恰當的時候堅決而不妥協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大學生們已不是嬰兒,他們應該學會說:“我的戀愛我做主,我的失戀我承受,若需要,我會尋求您的幫助和安慰。您可以在遠處靜靜地站立,等待我的傾訴,但是,在我允許之前,請不要以好心之名擅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