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策,章琴麗


突如其來的災難不僅給社會帶來巨大破壞,而且強烈沖擊著人們心理。人們迫切需要了解有關情況,而災難本身的突發性、破壞性、震撼性又極具新聞價值。因此,災難新聞報道始終是媒體關注的重點。2004年南亞海嘯,中國媒體首次大規模走出國門去報道國外災難新聞。對于國外災難新聞,中國媒體是如何報道的?特別是不同類型的媒體是怎樣報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報道視角?這種區分度有多大?本文選擇《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對3?11日本地震災難的新聞報道作為分析文本,從案例分析的角度作出回答。
一、3?11日本大地震概況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京下午2時46分左右,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特大地震。半小時后,地震引發10米高的巨型海嘯襲擊日本東部海岸的巖手縣、宮城縣、福島縣、茨城縣,整個日本東部地區受災慘重,房屋大量損壞,多處發生火災停電。3月12日,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廠房發生爆炸,其后幾日,多個機組相繼發生爆炸。核泄漏引發的核輻射問題成為新的災難,影響擴展到整個太平洋領域。截止到日本當地時間17日0時47分,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確認造成4314人死亡,8606人失蹤,2282人負傷。死傷人數還在不斷攀升,核泄漏的影響則遠遠不能預估。日本NHK廣播公司說,這次地震是日本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日本首相稱地震引發的持續災難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都~約時報》說,在破壞性的地震和海嘯后,日本又面臨人道主義危機和核危機,對經濟的影響在不斷蔓延。
二、3?11日本大地震《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報道文本分析
災難發生后,從媒體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三個可供報道的側面,即災難性事件本身、災難性事件的受害者、災難性事件引發的政府或社會行為。日本大地震后,《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均在頭版發布日本發生特大地震海嘯消息,并在其后幾天一直將日本地震作為要聞或重點持續關注,大規模報道。在內容上,以上三個報道角度均有涉及,而細致的比較分析發現,兩家媒體在各方面的比重、關注主體卻有不同,呈現出不同的定位。下面就將以3月12日(報道起始日)至3月23日(研究開始日)兩家報紙的相關報道為文本進行說明。
(一)《人民日報》:積極救援的國際形象+安定民心的國內形象
《人民日報》3月12日至3月23日對3?11日本大地震的報道共58篇。在這13天中,相關新聞有6次出現在頭版,并且每天都在要聞版以2/3版或整版進行報道。相對于一份最多刊發24個版,以國內新聞為主的黨報來說,這樣的報道力度是不多見的。這些報道的具體分布情況如表1:
從表1中不難看出,《人民日報》對于此次地震的報道重點集中于中國在日公民、中國環境受到的影響(35%);中國救援(38%)。再結合其報道中的關鍵詞,我們就能發現《人民日報》的報道定位。
1.積極救援的國際形象塑造。地震發生后,《人民日報》即在12日刊發《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愿向日本派遣救援隊和醫療隊》,13日《中國紅十字會提供緊急援助》,14日《中國國際救援隊抵達重災區巖手縣》。之后接連刊發《中國政府首批救災物資運抵東京》、《我國赴日醫療衛生救援隊救援隊伍完成組建》、《中國多個部委機構表示向日本提供援助》、《中日友協向日本地震災區捐款10萬元》、《中華兒慈會向日本災區提供食品救助》、《南航向日本新潟運送救災物資》等新聞。
從報道時間上看,《人民日報》第一時間向外傳遞了中國的救援意愿。從報道主體上看,國家部委、慈善基金會、協會、企業都紛紛展開具體的援助,呈現出中國從政府到民間、從官方到企業的整體救援行動。從報道救援物資來看,救災物資、醫療救援、捐款、食品,物類齊全。按照語言學家索緒爾關于符號的闡釋:符號是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結合。能指是我們感知的符號形象,如紙上的符號形狀和空氣中的符號音響。所指則是能指所指代的頭腦中的概念。能指(符號的物理存在)+所指(精神概念)可以意義化外在現實的意義?!度嗣袢請蟆穲蟮乐谐霈F的“主體”和“救援物資”是能指,其對應的所指是“中國社會各界”和“各類救援物資”,共同意義化成為“中國社會各界籌備各類救援物資,展開積極救援”。
從新聞報道中“中國救援”主題所占的比例和報道的關鍵指向,呈現出的是中國“積極救援”的對外形象。
2.安定民心的國內形象塑造。在35%比例的關于中國在日公民以及中國環境受核輻射影響的報道中,《人民日報》的關鍵詞是“無傷亡”和“無異常”。如12日《中國在日游客暫無傷亡報告 國土資源部要求做好地質災害防范》,13日《仙臺中國留學生無失蹤死亡報告》,14日一則報道文中寫道“暫未收到我公民傷亡報告”,15日《我國在日127個旅游團報平安》等。其后由于核泄漏問題擴大,關于中國是否受核輻射影響的報道也相繼增多,如16日《日本核泄漏近期不會影響我國》,17日《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發布數據顯示日本核泄漏未對我國環境造成放射性影響》,18日《我國環境輻射水平未受日本核電事故影響》、《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預報臺 我國海域短期內不受日本核泄漏影響》、《氣象部門預計 日本核泄漏未來3日對我國無影響》等等。發布各種渠道獲知的中國在日公民“無傷亡”報告;通過各類權威部門告知公眾中國核輻射環境“無異?!?,宗旨在于“安定民心”。日本一直是中國公民出國學習、工作、旅游的重地。2008年,在日本登記的中國人數已超過60萬,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的人口量。加上這次地震引發的大規模核泄漏,有可能造成中國東部地區受到核輻射的危機。作為黨報,利用其權威性發布信息,安定民心,應當說是一種應有的報道角度。
(二)《南方都市報》:還原災難現場+人文色彩的故事化報道
從12日始,《南方都市報》推出重點報道《日本大地震》,每天用超過10個版的篇幅進行詳細報道??紤]到17日后其重點關注的角度從大地震轉向核輻射,對這一階段的新聞報道,選擇以與地震相關的報道為準,集中報道核問題的新聞暫不收錄分析。如此,共計124篇新聞報道。這些報道的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南方都市報》對災難事件報道有45篇,占36%;對日本公民/環境的報道31篇,占25%;對日本救援行動報道17篇,占14%。
1.還原災難現場。從橫向角度來說,《南方都市報》對災難事件本身的報道有45篇,是報道比例最高的,并且占據頭版位置,比如說:12日頭版《8.8級地震+海嘯重創日本》、13日頭版《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 至少三人遭核輻射》、17日頭版《日本震上加雪》、19日頭版《日之殤》,配合后面版面中的文字和大幅圖片,展現出日本遭受地震、海嘯、核泄漏以及惡劣天氣重重災難的全貌。從縱向角度來說,災難事件的報道、日本公民受災情況、日本環境受災情況、日本各界救援情況的報道比例總計75%,這是將災難現場的各種情況展現在讀者面前。(1)關于災難全貌的報道:12日圖片報道《震 定》以通版刊登四幅地震剛發生后日本情況的圖片;13日又以通版報道《東北三縣遭“毀滅性打擊” 全數泡水 大火四處延燒》,配上全景圖片,展示出受災區水深火熱的悲慘景象;15日《南都特派記者直擊重災區巖手縣大船渡市》以記者親歷見聞和采訪再述災難場景;16日《日核泄漏危機升級》關于核電站爆炸的報道??梢哉f,《南方都市報》的報道時刻緊隨災難情況的發展,將地震、海嘯、核爆炸系列災難的狀況全面呈現。(2)關于受害者情況報道:重點集中在日本公民和環境受到的影響,內容涉及到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受災者自救情況。如13日《地震致上萬人失蹤巖手發現三四百尸》、15日《日本官方在情通報》;13日《大地震恐重創日本經濟復蘇勢頭》;15日《挑水砍柴煮食 斷電村民自救》。(3)關于政府行為和社會行為的報道:從政府救援舉措、救援現場故事、救援不力反思全方位報道。如 13日日本《航母軍艦5萬官兵 史無前例大救援》,17日《日本天皇發表告國民書》報道日本政府對國民的安慰和救援,18日《日本政府成立災民生活支援總部》;還有對政府救援不力的指責聲,21日《菅直人政府被指救災不力》。這些報道,以記者親歷見聞配合大幅新聞圖片告訴讀者:這就是災難現場。
2.人文色彩的故事化報道。在災難事件中發掘新聞故事,是西方災難新聞報道中一種常用的手法。[6]《南方都市報》除了描述災難的現場,還善于捕捉災難事件中的各種新聞故事。比如:14日《地震時 我穿著拖鞋一分鐘從17樓沖到負二層》,講述一個在日留學生受震經歷;16日《4月齡女嬰震后三天獲救 日本災區無數民眾體會生命跌宕起伏》;17日《官房長官105小時連續工作 網友感動稱枝野幸男是英雄》;21日《日本祖孫被困九天后獲救》等等,這些報道以親歷災難者的視角講述故事,讓讀者在滿目蒼夷的災難事實中獲得一絲寬慰。在故事化報道中,《南方都市報》并沒有搶抓新聞“噱頭”,漠視個體災難,相反呈現出人文關懷的情懷。比如15日通版圖片報道《你要活著,你要平安》表達出對受災民眾的深切關愛;19日通版圖片報道《東瀛碎憶》以“寂然、忐忑、焦灼、悲戚、無助、淡定、平靜、憂傷”為主題詞展現出受災民眾的心理歷程;20日《你們在 日本在》,這些報道“肯定人性的價值、意義和人的主體性”,以人文主義的關懷關照災難受害者。
三、國家視角和新聞視角:基于不同新聞價值追求的報道視角
上文分析出《人民日報》的報道角度是“積極救援的國際形象+安定民心的國內形象”,《南方都市報》則是“還原災難現場+人文色彩的故事化”。結合這兩家報紙的不同定位、辦報宗旨進一步總結,會發現兩家報紙在報道國外災難新聞時具有不同的報道視角,即:國家視角和新聞視角。黨報是面向黨政機關干部、知識分子的機關報,其主辦者的政黨、國家機構的性質直接決定了黨報的屬性和價值定位?!度嗣袢請蟆肥且环萦芍袊伯a黨中央委員會主辦、重點面向全國各黨政機關發行的機關報。一方面,其承載著傳達中央聲音、指導地方工作、展示政府形象的對內政治性功能。另一方面,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中國越來越注重自身在國際關系中形象的建構,《人民日報》不僅僅要傳播國家對內形象,還需要在重大國際事件中發表國家態度和聲音,從國際關系的視角進行新聞報道。換句話說,就是要通過一份“可代表國家政府聲音”的報紙展示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國家對外形象。基于此,在報道如此重大的國外災難時,《人民日報》肩負著傳遞中國救援聲音和安定國內國外民心的政治重任,國家視角是其理所當然的定位和價值追求。
四、結 語
都市報則是面向城市各階層市民讀者的市場化報紙,沒有國家政府的資助,需要自籌資金、自負盈虧,爭取受眾、提高發行量成為報紙的生命之源。基于此,提供受眾感興趣的“新聞”成為其一貫的生存之道?!赌戏蕉际袌蟆纷鳛橐环莸湫偷亩际袌?,在這次報道嘗試中呈現出的新聞視角,體現出專業主義理念與人文關懷。首先,尊重新聞本身的規律,提供關于災難各方面的新聞報道,滿足受眾對災難的知情權;其次,并不追求煽情化的報道吸引眼球,而是在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引導下客觀地呈現災難現狀;再次,拋開民族主義的狹隘視角,以人文關懷關照受災者、受災區,并引導受眾對國外災難形成感同身受的人道情懷。不論是黨報的“國家視角”還是都市報的“新聞視角”,都與報紙本身的價值定位和價值追求相關,而我國報紙在對同一事件報道中呈現各自不同的視角,正反映出各類報紙越來越明晰的媒體定位與新聞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