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愛華
摘要:本文從傳播學受眾心理視角,分析了相親節目中的受眾心理是如何從最初的狂熱追捧到后來的反感排斥,媒體在應該如何調整傳播行為,在迎合受眾的同時也積極的引導受眾,肩負起媒體的社會責任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相親節目;受眾心理;自我調整
中圖分類號:G2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156-01
2011年初,江蘇衛視《非誠勿擾》以高收視率一炮而紅,相親交友類電視節目再次火爆熒屏,除了各地地方臺以外,省級以上頻道就有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浙江衛視《為愛向前沖》等數個衛視。就有媒體用“衛視爭當紅娘,一周相親七回”來形容相親節目的火爆程度。相親節目一時間“火”遍大江南北,《非誠勿擾》更是高居收視榜首,但好景不長,隨著拜金女馬諾、閆鳳嬌“艷照門”和嘉賓身份造假等事件的曝光,相親節目的真誠性受到廣泛質疑,廣電總局不得不出來規范相親類節目。此類節目為何會“火”又最終“火”過頭,作為節目制作的傳媒組織又應該如何在取悅觀眾和引導觀眾中尋得最佳平衡點?本文將從大眾傳播的受眾心理視角進行分析。
一、滿足消遣心理,緩釋心理壓力
隨著社會的需求及傳媒業的發展,媒介的功能、傳播內容及傳播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單純的喉舌功能到服務,由政策宣傳到信息傳播,由傳者本位到受者本位,媒體競爭一步一步進入高級階段。現代社會,愛情婚姻在新時代下呈現出許多新特點,從側面反映出諸多社會現象,如“剩男剩女”問題;“三高”女性,拜金的婚姻觀念、丁克一族等,這就使得相親類節目變得熱鬧非凡。尤其在我國當今經濟轉軌的歷史轉型時期,人們處在價值體系的斷裂期,大眾內心常常會感到抑郁、失落,人們從來沒有這樣強烈地需要某種娛樂,需要某種宣泄情緒和緩釋心理壓力的通道。青睞“拳頭+枕頭+噱頭”的精神鴉片,導致媒介產品的娛樂化泛濫。而相親節目中無論是女嘉賓或知性或乖巧或性感的造型,還是男嘉賓表現出的從容和狼狽,都成為觀眾品評的對象和談資。人們通過對他人的鑒賞產生遠離現實的距離感,在距離的間隙間消解現實生活的壓力和困頓,得到暫時的休息和釋放。
二、滿足對傳統的顛覆欲望
受眾在進行娛樂性消費時有一種替代性滿足感,即它通過對某些禁忌性事物的公開,滿足觀眾的窺視欲和好奇心,從而使觀眾內心隱秘的沖動得到盡情的發泄。獲得侵犯他人隱私的快感。這就是為什么閆鳳嬌“艷照門”出現之后,一方面是網友的唾罵之聲,但同時是不雅照的瘋傳和節目收視率的節節攀升。對于節目中不斷出現的出位言論,組織傳播者開始并沒有意識到其嚴重性,反而把它作為搶奪收視的法寶,故意挑選個性突出,行為和言論出位的嘉賓,在場上制造話題和戲劇性效果,滿足了人們潛意識里渴望顛覆傳統的欲望。婚姻的出發點是愛情,人的交往應該更看重人本身而不是金錢地位,這些是代表著人類真善美的傳統婚姻觀念,在現代社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人們在內心仍然捍衛著這樣的觀念,但它畢竟代表著一種強大的反叛力量,在固有的道德秩序上形成一種破壞快感。這也在無形中迎合了部分人顛覆傳統,突破秩序的心理要求。
三、觸及逆反心理,傳播效果偏離
在傳播行為中,刺激過度會導致逆反心理。在傳播活動中,真實準確的信息會引起人們的積極態度,而錯誤和失當的信息會造成人們的消極體驗,進而形成消極體驗的定勢心理,誘發信度逆反。觀眾感到自己被欺騙甚至被愚弄了,對媒體的信任感就會削弱,逆反心理會隨之產生。如在《非誠勿擾》中,對嘉賓身份提出的質疑,相親節目為了博取收視率,節目中的拜金、炫富言論及對弱勢男嘉賓外表甚至人格的嘲弄,觸發觀眾道德底線,引起社會一致聲討和媒體管理部門的嚴厲批評。這就像把相親節目變成了各種價值觀、婚姻觀、愛情觀的辯論場,不同的觀點交鋒使辯論變得激烈也更易引起人的興趣和思考,引起社會道德觀念的混亂,和觀眾中多數人的主流觀念形成強烈沖突,從而產生極大的排斥心理。
在傳播的過程中,當傳播的效果出現偏差時,媒體是要及時做出調整,媒體的傳播行為既要迎合受眾的心理,也要肩負起引導受眾的責任。傳播者和受眾者都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也只有在迎合和引導中找到平衡點,相親節目才能走得更遠。